1,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认识几分之一认知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在具体情景中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体会分数的含义,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2、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创设情景,通过动手操作、互相合作、观察比较、共同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探讨和研究。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学习数学的实际应用。2、让学生感受探索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体会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才可以用分数表示。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复习巩固,引入新知。师:今天在学习新知识以前我们先来做个摘苹果的游戏。规则:算对结果苹果会自动落下来。师:同学们真棒,看到同学们摘苹果啊兔兄弟也想吃苹果了,所以它们就马上出门去找苹果了。二、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板书“平均分”)师:怎样分才能做到合情合理、公平公正呢?谁来帮忙分一分?(选一个学生上台演示平分苹果的过程)师紧接着问:他分得的这半段红头绳怎么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一)操作感悟,体验“1/2”的含义。师: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一半。师:下面,拿出自己准备的圆形、长方形或正方形找一找,看看自己能否找到这些图形的一半?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1)学生演示汇报:生1:我将正方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一半。生2:我将圆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圆的一半。生3:我将长方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师:同学们用对折的方法把一个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些图形的一半,除了用图形表示一半以外,我们还能另外一种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师:现在全世界通用的表示“一半”的数学符号是1/2,读作二分之一,怎么写呢?下面同学们跟着老师书写,先画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数字2,最后写上面的数字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短横线下面的“2”表示什么?短横线上面的“1”表示什么?生:“2”表示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两份,“1”表示2份中的一份。(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师:现在谁知道这个苹果的一半用数来怎么表示?为什么?生:这个苹果的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她们(指圆、正方形、长方形)都分得1/2,因为刚才我们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一半就是这个苹果的1/2。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刚才折的一半,找出这个图形的1/2,然后写上1/2,同桌互相说说它表示什么?生:同桌两人合作,全班交流。师:1/2不仅可以表示半张纸、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片树叶、半件衣服?师:以上用不同的图形、物品和方法表示了1/2,但这些1/2是一样大小的吗?(所分的物品不一样,大小也不样,是不同图形、物品的1/2,所以大小是不同的,但是都表示了它们的一半,也就是它们的1/2)(二)继续体验1/2的形成过程。(1)你们手中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任选一个折一折、画一画能不能找出不一样的几分之一,找到了,画好了,把你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2)四人学习小组动手操作、动手实践。(教师巡视)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 ,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抽取不同的折法到台上展示:有1/4、1/3、1/8……师:像1/2、1/3、1/4、1/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91页,认真、仔细地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几分之一?生1:我发现鸽子那里有1/3。生2:我认为他说的不够清楚,应该是把鸽子的食盒平均分成三个小格子,每个小格子就是这个食盒的1/3。……三、巩固、拓展与应用。(1)考考你。(谁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涂色部分。)(2)比眼力。(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3)谁喝得多?说说你的理由。 师:通过生活实例进行判断说理,使学生感受不同的单位“1”,其1/3是不相等的;明白相同的单位“1”,平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的道理。(4)通过动手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和说一说,我们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老师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知道自己是同桌两人的几分之一吗?你知道自己是四人学习小组的几分之一吗?你知道自己是这一大组(9人)的几分之一吗?你知道自己是全班同学(33人)的几分之一吗?师:为什么都是你,一会是1/2,一会是1/4,一会是1/9,一会是1/33?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讨论交流。四、总结评价。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认识了分数这对个“新朋友”。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认识它的家族成员几分之几。这节课上到这儿,下课。

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2,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分类: 资源共享 解析: 一、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1、口算乘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例1、P2例2 口算乘法教学要求: 掌握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可用口算卡进行)。 2.50是几个十? 700是几个百? 3.8个十是多少? 24个十呢? 24个百呢? 4.5个2是多少? 二、新课教学: 1.P1例1 (1)引导学生摆小棒:每堆摆两捆(每捆10根),摆3堆。 (2)启发学生议论: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导学生看实物,理解算20X3的思维过程:3个2是6,3个2捆(2个十)是6捆(6个十),6捆就是60根,即3个20是60。结果与加法相同。 2.小结:求3个20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口算20×3这样想: 2个十×3=6个十=60 3.P2例2 (1)显示例2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后掌握其数量关系。每堆有300块小木块,一共有4堆。 (2)让学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块。 (3)让学生口算结果,并说出怎样想。 (4)小结:求4个300是多少,用300X4计算。这样想: 3个百×4=12个百=1200 三、练习设计: 1.P1“做一做”. 2.P2“做一做”. 四、作业: 1、 复习P1 例1 、P2例2. 2.P4第1、2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P3例3、例4,一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几百几十的口算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几百几十数(每位乘积不满十)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课本P3复习内容。 2.450里面有几个百 ? 几个十? 二、新课教学: 1、 P3例3 (1)看图学算理。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意: ①左边有3个10,就是30。 ②右边有3个2,就是6。 从而使学生理解: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3个12就是3个10和3个2的和。 (2)看图学算法;口算一般从高位算起。 这样想:10×3=30 2×3=6 30+6=36 (3)指导学生看书P3例3,质疑。让学生口述12X3的口算步骤。 (4)小结:一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把一个因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后再相加。 2.P3例4 让学生在例3的基础上,先类推试做;然后可通过四人小组议论,归纳出口算的方法;再由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小结:120是由1个百和2个十组成的,120×3是求:3个120是多少,就是3个百和3个20的和。计算时这样想:100×3=300,20×3=60,300+60=360。 三、练习 1、P3例3下面的“做一做”。 2、P3例4下面的“做一做”。 第1题:计算后,进行评议,并让学生讲述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谁还能想出别的口算方法?”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有目的地请中下生板演;及时纠正错误。第3题,可用开火车比赛的形式进行。 3.有白乒乓球21个,花乒乓球的个数是白乒乓球的2倍,有花乒乓球多少个?一共有乒乓球多少个? 四、作业:1.复习P3例3、例4。 2.P4第4、5题。 第3课时 教学内容:P4练习一第6 —— 11题。 教学要求:巩固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熟练、灵活地运用口算方法:i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 2.口算乘法的方法。 二、练习设计: 1.填空: (1)21×3可以读作( )乘( ),积是( )。 (2)3×6读作( )乘( ),表示( )个( )相加。 (3)32× 3读作( )乘( ),表示求( )个( )倍是多少 2.做课本上第,7、8、9、10、11题。 做7、8、10题要注意用多种形式,如比一比,看谁算得对又快或以组为单位开火车,看哪组最先到达目的,夺到红旗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9题是有多余条件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练习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决定是否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特别注意辅导中下生。 3.第12、,13题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独立完成,根据实际安排在堂上进行或在课外进行。 4、思考题。可制作活动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从小华家到公园无论走哪条路,到学校以后都有四条路可到公园。也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的图画一画、数一数、找规律达到同样的目的 每项练习做完后都应做好评价订正工作。 三、作业:1.熟记乘法口诀。 2.P4第6题、P5第10题。 2、笔 算 乘 法 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P6例1,例2.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竖式书写格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养细心检验的习惯。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课本P6复习的内容。口算乘法及竖式书写格式。 二、新课教学: 1. P6例1 ①从口算引入:出示题目后问“用口算时怎样想?” ②笔算方法:借助P6的实物图,指导学生阅读P6虚线围成的方框里分步演算过程。 ③总结计算方法。 2.P7例2 (1)让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类推出计算方法,加深对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理解,着重抓用2乘百位上的2得4个百,写在积的百位上。 (2)注意竖式的书等格式。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注意”的内容,让学生把例2再乘一遍,并告诉学生,今后可用再乘一遍的方法,检查乘法算得对不对,培养细心检查的习惯。 三、练习设计: 1. 课本P6“做一做”。 2.课本P7“做一做”。 3.做P7第1题第一横行,第2题第一横行。 四、作业:1.复习P6例1,例2。 2.P7第1题第二横行。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 第3—第9题 教学要求:巩固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手段:幻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笔算 213×2 24×2 二、练习设计 1. 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先读题,再分析解答。 2. 练习一第4题,笔算下列各题。 3. 练习一第5题,列式计算。 4. 练习一第6题,口算下列各题。 5. 练习一第7、8题,应用题。 6. 练习一第9题,脱式计算。 三、 作业 复习课本第8页。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9例3、P10例4 教学要求:掌握不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手段:幻灯,每位学生一份小棒。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课本P9复习的内容: 5×3+6 2×9+7 6×8+3 4×7+5 二、新课教学: 1、P9例3 24×3= (1)摆一摆 ①第一行摆2捆。(每捆10根),另4根。 ②再摆两行分别与第一行同样多。 (2)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列出式子; ①每行多少根?共几行? ②要求3行一共有多少根怎样列式? (3)在动手操作中明确算理。 ①3个4根是多少根?满10怎么办? ②3个2捆是几捆?加上刚才的一捆现在一共是多少捆? ③一共有几捆几根即多少根? (4)观察幻灯图片,学习算法。 (5)指导学生阅读P9例3,质疑。 (6)让学生讲述72是怎样算出来的。 2.例4的教学 (1) 学生读题后,讲述乘的顺序。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0例4。 小结:让学生讲述P10例4怎样算。重点讲清4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9得多少1应向前一位进几,乘积百位上的7是怎样得来的 三、练习设计。 1.课本P9做一做和Pl0做一做。 2.课本P11第2题。 3.计算; 42×3 15×2 271×3 516×4 4.计算接力赛。(分四组,每组3人) (除参赛的同学外,其余作裁判,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 四、作业; 1.复习P9例3,P10例4。 2、P11第1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3—第9题 教学要求:掌握不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手段:比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练习设计: 1.计算P11第3题。 3.P11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4.P11第4题、第5题。 5.P12第7题用比赛的形式,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算对要做好小靖工作。 6.P12第8、9题如因时间关系可作为活动课内容。第10题应提示学生找出规律再填表。 四、作业: 复习P9、11的内容,理解、熟记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第5课时 教学内容:P13例5。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课本P13复习的内容。 2.计算517×3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13例5的教学。 (1)用幻灯显示例5的插图,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式子:454×4 (2)先由学生试算,通过集体评论订正、进行学习。 (3)把例5与本节“知识铺垫”(2)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小结:“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 P13“做一做” 订正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 2.填上适当的数: 4.指导阅读P14《你知道吗?》 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习兴趣。 四、作业: 1.复习P13例5。 2.P14第1、2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3,可能性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可能性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可能性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具准备:   课件、盒子、棋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过元旦吗?   生:喜欢。   师:元旦你想为同学们表演什么节目?   生1:唱歌.   生2:跳舞。   ……   师:(课件出示教科书104页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知道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生1: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每人表演一个节目,并且是抽签决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   ……   师:如果我们也以这种方式表演节目,你还能表演你准备的节目吗?   生1:不一定。   生2:可能。   生3:不确定。   ……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问题,可能性。(板书:可能性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场景生成问题,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1、引领思考,探索方法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坐好,拿出准备好的2袋棋子和2个盒子,将1号袋的棋子倒入1号盒子,2号袋的棋子倒入2号盒子。   请小组长将两个盒子的棋子摇匀。(1号袋棋子为红色,2号袋棋子有红、黄、绿、蓝四种颜色,棋子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师出示问题:几号盒子肯定能摸出红棋子呢?   师:谁来猜一下?   生1:1号盒子。   生2:2号盒子。   ......   师:我们来试验一下。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一)》教案》,   注意,每个同学摸之前要先摇匀棋子,摸完后放回,并且不能偷看。   生在小组内试验并交流。   师:哪个小组说一下你们验证的结果?   生1:通过实验,我们小组知道1号盒子一定能摸出红棋子,2号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   生2:我们小组知道1号盒子装的都是红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红棋子。   生3:通过实验,我们小组发现2号盒子里有红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的是黄棋子、绿棋子或蓝棋子,不一定能摸出红棋子。   (要求学生列举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对发言积极、完整的学生及时表扬,激励学习。)   ……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验证,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4)师小结:通过猜测、验证,我们知道1号盒子装的都是红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红棋子;2号盒子里有红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绿棋子、黄棋子、蓝棋子。 可能性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98—9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让学生体会到有些事情是确定的,有些事情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学准备:   1、每组2个口袋,1个装6个红球,1个装3个绿的和3个蓝的。   2、每组一个小正方体,写上1、1、2、2、3、3   3、4张不同图案的A    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 游戏探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游戏吗?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好吗?   2、教师出示1个格子口袋:谁来猜一猜老师在袋子里装了什么东西呢?(学生猜)   想知道答案吗?(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在袋子外面摸一摸)   请你告诉小朋友老师在口袋里装了什么东西?(球)谁猜对了?   3、如果老师从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吗?(出示: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吗?)(学生猜一猜)   4、你想知道自己猜的对不对呢,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吧。   5、宣布规则:你们的桌子上也都有这个袋子,请组长拿袋子,按顺序给每人任意摸出一个球,然后记住你摸到的是什么颜色,再把球放在篮子里。开始   活动后统计:你们摸到的都是什么颜色的球呀?刚才谁又猜对了。   6、为什么每一位同学摸出的都是红球呢?(因为袋子里都是红球,所以摸出来的一定是红球)出示读:袋子里都是红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7、小结:原来袋子里都是红球,所以每次摸到的——学生说:一定是红球。   板书:一定   8、拿出黑袋子,在这个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的也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呢?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学生猜)   9、按刚才的方法每人再任意摸一次,看一看摸出的还一定是红球吗?(学生小组活动)   10、提问:摸到红球的请举手?那么多人怎么会一个红球也没有摸到呢?什么原因呢?(袋子里没有红球,所以不可能摸到红球)出示读:袋子里没有红球,摸出的不可能是红球。   11、小结:原来袋子里只有蓝球和绿球,没有红球,所以摸出的——学生说:不可能是红球。板书:不可能   12、那你们刚才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呀?(绿球和蓝球)   13、现在请组长在黑袋子里装进2个红球、2个蓝球、2个绿球。想一想任意摸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绿球,还可能是黄球)为什么呢?(因为刚才放进去的是2个红球、2个蓝球、2个绿球呀)他的想法对吗?和他想的一样的请举手。想不想通过摸一摸来验证你的想法呢。注意:这次每人任意摸一个球看清楚颜色后,还要回放在袋子里,摇一摇再按顺序给其他小朋友摸(学生活动)   14、摸到红球的请举手?摸到蓝球的请举手?剩下的肯定是摸到绿球的吧。刚才我们摸到的有红球,也有蓝球,还有绿球。怎么会这样的呢?(因为袋子里放了红球、蓝球、绿球)所以摸出的出示读:板书:袋子里有红球、绿球、蓝球,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蓝球,还可能是绿球。   15、小结: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知道了:(学生一起读一读)袋子里都是红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袋子里没有红球,摸出的不可能是红球。袋子里有红球、绿球、蓝球,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蓝球,还可能是绿球。    二、联系生活 巩固新知   1、还想做摸球的游戏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图:从每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吗?(学生读要求)   老师强调:从每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吗?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说一说从每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吗?注意还要说出你的理由   指第一个口袋: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吗?   (任意摸一个球不一定是黄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红球。因为袋子里有红球也有黄球。)   第二个袋子呢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吗?(第二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黄球。因为袋子里根本就没有黄球。)   还可以怎么说呢?(可能是蓝球也可能是红球)说的太好了   第三个袋子呢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吗?(第三个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因为袋子里只有黄球。)   还可以怎么说呢?(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说的真好   2、想玩摔股子游戏吗?   出示一个小正方体,给学生观察,老师在正方体的6个面上写上了哪几个数字?(1、2、3)我这样随便一摔,朝上的一面会是什么数字呢?(学生猜)老师摔,展示结果,是几?谁猜对了呀。   还想玩这个游戏吗?下面老师请你们每人做一回小老师,(每桌发一个小正方体给第一位)玩的时候小老师要想老师刚才那样先让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数字,然后再摔,看谁猜的对。按顺序每人摔一次。开始吧(学生活动)   提问:哪些人摔到了1?2呢是谁?剩下的肯定摔到的是3吧。   3、刚才你们玩的很开心,老师也想玩,同意吗?现在老师想玩摸球的游戏,请你们来为老师装球,好吗?   (1)想一想:每次口袋里该放什么球?   (2)出示;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绿球。   小组里可以先讨论一下该放什么球,然后有组长拿起该放的球举起来。   提问:为什么不拿绿球呢?(因为是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绿球。所以不能拿绿球。拿其它颜色的球都可以。)你们真聪明呀   (2)我还想摸一次可以吗?出示: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绿球。现在看你们拿什么球了?商量好了组长举起来。(学生商量取球)怎么有那么多颜色的球呀?(因为要摸的可能是绿球,也有可能是红球,还有可能是蓝球)所以只要有绿球,然后再放其它颜色的都可以。你们又对了   (3)再装一袋,这次老师(出示: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绿球。)该拿什么球呢?   怎么都是绿球呀?(因为老师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绿球,所以不能拿其它颜色的球的)真聪明。如果我加了1个红球进去会怎么样呢?(就不一定是绿球了,可能是绿球也可能是红球了)如果现在袋子里放1个红球5个绿球,谁摸到的可能性大?(摸到绿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呢?(绿球多,红球少)   4、的确,在生活中有些情况一定会发生,有些情况不可能会发生;还有些情况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譬如你爸爸妈妈问你:你们查老师是女老师还是男老师,你肯定说是女老师,不可能回答是男老师吧;还有查老师和一个小朋友比,现在查老师一定比这位小朋友高。再过10年呢,查老师还一定比他高吗?为什么呢?   5、你也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来说说生活中的事吗?   学生说,师注意评价。   6、还想不想玩扑克牌游戏呢?   出示4张不同的A展示给学生看,现在老师手里有4张不同图案的A,(绞和一下)提问:最上面一张是什么图案的呢?(可能是……4种情况)出示:谁猜对了呀,你真厉害   现在上面的一张是什么图案的牌呢?为什么不猜(刚出来的图案)呢?(因为他已经不在里面了)。你真聪明!出示,谁又猜对了呢   现在还剩下2张牌了,(教师每只手各拿一张)你觉得这张可能是什么呀?如果这张是?那么这张就是?那你猜猜这张是什么呢?(学生猜)出示,谁又猜对了,   现在只有一张了,可以怎么样说?(这张一定是……)你们真聪明!出示    三、全课总结 拓宽延伸   1、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板书:可能性),   2、回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再调查一下,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一定能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或可能会发生,一星期后我们可以利用综合活动课举行一个交流会,比比谁讲得多讲得好   2、 回家后还可以和爸爸妈妈继续玩刚才我们玩的游戏,譬如:可以在正方体上写上1、3、3、4、5、6,摔一摔看看每次会摔到几?还可以试一试,如果每次我要摔到一样的数字,正方体上该写上什么数?   (评析)本节课学习的可能性是概率的初步,即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要让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初步体验有些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件是不可能发生,有些事件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    1.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标准中指出,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可能性》这一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堂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一猜: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任意摸一个可能摸出红球来吗?通过猜这样一个活动,既富有情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不仅使学生对“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有了初步感受,而且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还有,在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并且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最后,我还安排了四张花样的扑克牌A,再一次让学生来猜一猜,最上面一张可能是谁?剩下3张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不可能是刚出示过的一张。使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2.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摸球,先让学生预测摸出的球一定是红色吗?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摸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亲自摸一摸,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第二个活动是说一说,出示袋子里已装好的球,让学生说一说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三个活动是摔股子,让学生猜一猜朝上一面可能出现数字几,切实感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第四个活动是根据要求往口袋里放球,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判断“要想达到预期结果,每次口袋里应该放什么颜色的球”。再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各自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四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活动目的明确,要求清楚,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3.加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这节课上比较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并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能及时对合作的好的`学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比如,摸球时,一人拿袋子,按顺序给其他小朋友每人摸一次,摸出的球大家看清楚是什么颜色的。再如,摔股子,一个人摔,其他小朋友猜,按顺序轮流进行。活动中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交流,而且形式多样,例如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理由,小组里还讨论袋子里可能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讨论怎样放球才能符合要求,这是小组内学生间的交流,再如学生按要求放球后演示汇报,猜扑克牌这是全班进行了交流。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4.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标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四大总体目标之一,是因为把数学课堂看成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克服困难的信心。 可能性教案 篇3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初步学习了收集、记录、分类整理信息以及用简单的表格或涂颜色的方块表示统计的结果,还在摸彩球、玩转盘、抛圆片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了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单元继续教学可能性,让学生体会事件中各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有时是相等的、有时是不相等的,学会用经常偶尔机会是相等的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教学可能性的时候,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统计知识,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把可能性的教学与统计方法密切结合是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    1、第90~91页教学等可能性,即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各种情况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   例题让学生玩摸球游戏,口袋里装了红球和黄球,这两种颜色球的个数相等,让学生在摸球活动中体验摸到红球的机会与摸到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例题首先明确游戏方法每次摸1个球,摸出以后把球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然后明确记录方法把每次摸到的颜色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在《摸球结果记录表》里,摸了40次以后,分别统计摸到红球、黄球的次数,填入《摸球结果统计表》里。例题还通过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任意摸1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估计一下,摸的40次里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统计的结果和你的估计差不多吗你发现了什么   为了保证游戏结果的客观性,教学时要注意六点。   (1) 每次任意摸1个球。学生应该在看不到球的颜色的情境中随意摸;把摸出的球放回口袋后,要用力把口袋抖动几次,使不同颜色的球在口袋里随意分布。   (2) 摸的次数要多。因为摸的次数越多,摸到两种颜色的次数越可能接近。如果摸的次数太少,就不容易显示出可能性是相等的。例题要求摸40次,教学时只能多于40次,不能少。   (3) 估计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时,要让学生在口袋里的红球和黄球个数相同的现实情境下,联系经验思考,不但要估计两种颜色的球可能各摸到的次数,而且说说为什么作出这样的估计。   (4) 要指导学生记录。每次摸得什么颜色的球要随时记录,游戏结束后才能统计。学生以前用画的方法记录,现在用画正的方法记录,应该对学生讲讲画正字的方法,并让他们体会这种记录的好处。   (5) 要组织学生交流。每组学生摸的40次里,一般不会两种颜色的球各20次,会一种颜色的次数稍多一些,另一种颜色的次数稍少一些,个案不容易反映出可能性相等。只有在各组的交流中,在对众多个案的观察分析中,学生才能从两种颜色的次数差不多,体会机会是相等的。   (6) 要组织学生反思。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摸到的红球和黄球的次数差不多,并找到原因口袋里装的红球与黄球的个数是相等的。    2、第92~93页教学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有些情况出现的机会多,有些情况出现的机会少,即可能性有大、有小。   例题仍然让学生玩摸球游戏。口袋里装了3个黄球和1个红球,两种颜色球的个数不等。每次任意摸1个球,及时记录球的颜色,摸了10次以后统计哪种颜色的球摸到的次数多一些。游戏方法和数学思考与等可能性的例题基本相同,数学思考的线索仍然是现实情境猜想实验验证猜想分析原因。记录信息采用统计图,教材提供了两种统计图,左边一种是前几册中用过的方块图,右边一种把方格连成了条形,学生可以任选一种记录。通过这里两种记录的图,引导学生从认识的方块图过渡到认识条形图。   游戏后组织学生交流要抓住三点。   (1) 从结果想原因,体会可能性有大、有小。各组摸球的结果都是摸到黄球的次数多,摸到红球的次数少。要让学生想想、说说为什么。   (2) 把两种统计图进行比较。围绕右边的统计图是怎样画的、表示什么意思,两种统计图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从方块图到条形图的过渡。   (3) 把可能性相等与可能性不相等作比较。两道例题都是摸球,为什么前一道例题摸到黄球的次数与红球差不多,后一道例题摸到黄球的次数比红球多得多,让学生自己找到原因。    3、两道例题的后面各有一次想想做做,都是两道题,两道题的思维方向虽然不同,但都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可能性的体验。   其中第1题通过抛小正方体继续体会例题教学的可能性相等与可能性有大有小。第2题运用对可能性的认识先按照预设的结果在布袋里放铅笔,再通过摸铅笔活动验证有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从而进一步理解可能性相等和可能性有大有小。   练习九第1~3题分别联系天气情况、玩转盘以及生活中的事情引导学生用经常偶尔 可能性相等等词语形象地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4、第96~97页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摸牌和下棋游戏中继续体会可能性相等与可能性有大有小。   摸牌游戏,从四种花色的牌摸到的次数差不多,到红桃花色的牌摸得的次数比其他花色的牌明显多,能使学生感受由于条件变化会引起可能性的变化。   下棋游戏的规则比较复杂。正方体上涂红色的面比涂黑色的面的个数多,红色面朝上在棋盘上走的格子比黑色面朝上走的格子少,最后结果是拿红棋的人经常获胜。分析原因,学生能从中获得很多感受,对可能性的大小有更多体会。

可能性教案


文章TAG: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简案三年  三年级  年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