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三年级评语

聪明好学,有爱心。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三年级评语

2,检查教案的简短评语

检查教案的简短评语如下:1、教案规范、详细,教学目的明确,既有知识目标,又有情感目标,还有德育目标。2、重难点突出,教法选择灵活恰当,教学过程设计较详,并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师生互动过程设计。3、板书设计有创意,知识联络图文结合。4、作图非常规范,非常漂亮,还有课后小结。5、注意用不同的色彩强调语句中的重点,一目了然。6、教案非常详细,有大量的文字叙述。7、教案格式规范,一笔一划书写很认真,很漂亮。

检查教案的简短评语

3,家长对小学三年级老师讲课语文数学的评语

老师,你好!谢谢你一直以来对孩子的关爱。今天听了你的讲课,真是受益匪浅。你风趣的话语,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染了我们家长和每一个学生。孩子们听得是那么聚精会神。我相信,有你这样的老师,我们做家长的也放心了。

家长对小学三年级老师讲课语文数学的评语

4,检查教案评语优缺点

一、优点方面: 1、备课数量达到了要求,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超周备课;备课质量高,其中不少教师都能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备课中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2、绝大部分教师的教案,体现了教师对教学技巧的追求,内容详实;能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对教案作适当的修改与调整。 3、课后反思写的数量与质量都有了提高。 4、项目齐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能从教材、学生入手精心设计,详细实用,有创意。二、不足之处: ①课后反思不全面,在反思中没有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 ②个别教师没有反映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③部分教师各环节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意图不够清晰。三、整改与建议:建议及改进措施 ①在教案书写中,突出各环节设计思路和问题设计意图; ②很好的完成课后反思,并提出改进措施及努力方向; ③教案中要突出学情分析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5,小学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学评析

《什么是面积》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等长度单位,认识了周长,能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安排的相关知识。面积的含义,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虽然知识是新的,但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积累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说家里住房的面积,我们国家领土的面积等等。但这些经验都是零散的,不确定的,大多数学生对面积的含义都没有确切的概念,所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面积的含义,准确地比较出面积的大小,有必要拉回到原始起点进行教学。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物和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会比较面积的大小。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通过物体表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的面积,使学生把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对面积的理解。然后再由实际生活中物体的表面逐步过渡、抽象到封闭图形的大小,让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评析:利用学生周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感知面积的存在和面积的大小,比较自然地过渡到教学面积的含义上。】适当板书
这就是面积

6,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纪实与评析

·有余数的除法 说课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 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知识。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两块:一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竖式计算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一是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一位数除多位...·《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个例题;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4)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3)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案 一、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4、5、7、8题及相关补充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有余数.....·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介绍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介绍 一、教学内容 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计划

7,如何写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价设计

您好,模板如下,仅供参考。记得采纳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利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本课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并通过制作使学生理解“影片剪辑”在Flash动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本金和利息、利率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明白储蓄的意义,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1、学生是本校六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特别感兴趣; 2、学生已有初步书面表达能力,但也有不少同学较差,发展极不平衡; 3、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比一般,有十位同学基础很好,但也有十位同学连基本的数学计算也不会; 4、经过动员,学生能掌握调查访问的基本方法,大部分同学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也有极个别同学完全不感兴趣; 5、学生对有关利息的数学知识了解不多。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制作购物的场景,以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望.以师生直观演示的方法来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以教师归纳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突破重难点. 在学习方法主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结合小组讨论,观察与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迁移的方法获取新知.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初步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探索本金和利息、利率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同学们,下图谈论的是哪里的事情呢?具体在谈论什么呢? 2 组织学生一起学习有关利息的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小组讨论 利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利息 1理解本金、利率的含义 2 得出利息公式 自主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用喜欢的方式记忆 充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利息做准备。 发挥学生主体性 指导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学习试一试以及练一练 自由组合进行联系,小组讨论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学生听讲。 通过教师的总结,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九.教学反思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 ,挖掘数学因素 数学是抽象的,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它就变得活泼可爱起来,变得那么鲜活、那么富有生命力。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创设情境中,我并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着眼开发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眼保健操转化为数学情景,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利息的学习这一课,我旨在让学生利息的学习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2、在互动中引导学生自我感悟,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仅仅在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活动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练习时,我注意到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特地设计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爱学、乐学,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 在教师评价的语言上,我还需再仔细斟酌,力求让评价的语言再灵活一些,更有针对性。
可以做ppt加上你的教学经验和总结 进行汇总

8,怎么评一节小学数学三年级年月日的课

接下来的日子里,家里便又陆陆续续来了新的成员——阿猫阿狗,还有小鸟、小兔子,可把我馋得,原本空荡荡、冰凉的屋子里又暖和起来,其乐融融,好不热闹。我以为现在生活本应是这样,可接下来的事又让我失望了。奶奶的房子要拆迁了,房子里竟多出好多人,听说他们都是奶奶的儿女,亲戚朋友,他们堆着笑,拿着数不清的礼品,直往奶奶怀里塞。可奶奶却一点也不高兴,叫他们离开。他们刚出门没多久,就开始谩骂着,把没有送出的礼品扔到垃圾桶,还把新来出生才两个月的小白猫恶狠狠地踢到一边,还不满的说了句:“脏东西!”我惊讶极了,也难受极了。我明白了,老奶奶需要一份开心的笑容——哪怕逗笑的不是人,而是一个非人类的物品啊!
评课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评课是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研活动。评课教师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如实总结经验,提出不足,对推动教改,探索最优教法,从而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要通过开放课堂,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同时突出课后评课的重要性,如何评好课,直接关系到授课教师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方向。那么我们怎么去评好一节课呢?首先,要听好这节课,如果听课前无充分准备,没有去了解大纲、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智能情况;听课过程中也就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这样的听评课,显然是不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研究的效果。听课是评好一节课的基础和前提,那么怎么样去听好一节课呢?首先,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听课时要做好观察和记录,听课后要去思考和整理。其次,我们听课是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也要关注学生的学。 再次,听课要有备而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获取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一节课奠定基础。最后,要把学生的课堂参与状况作为关键点,因为是课堂的主题,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结果是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如果我们的准备工作都做充足了。那么评好一节课的前提也就准备好了。接下来就要说说怎么去评价一节课。我们评课不需要面面俱到,要有侧重点。第一、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评课要先看教学目标。首先看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和具体和适宜。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要求,体现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而且还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要适度。其次,要看看教师教学的的目标是否达成了。看看教学目标是不是体现在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不是围绕教学目标,我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例如吴老师上的一年级上册《比高矮》的内容。这个是小学低年级的内容,比一比是一个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活动,从中体会比较的方法,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吴老师是紧扣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的。第二、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评价一节课上的好坏不仅仅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评价一节课时,要注意分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法选择,这种教法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例如《比高矮、比长短》是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教材所呈现的情境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幅情境图安排的内容是通过观察比较高矮;第二幅情境图是通过笑笑和淘气比高矮,引出研究比较的方法。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老师把两幅情境图交换了顺序,以游戏的形式,请上两位同学代替笑笑和淘气比高矮,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会比较高矮、长短、厚薄,体验比较应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教师很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小组活动等,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拿了一本厚的、比较小的字典和一本薄的比较大的笔记本,让学生观察、比较,说说如何比较厚薄,指出比较的地方,并用手摸一摸。还有就是比较两根绳子的长短时,教师用直观的教具演示,把弯曲的绳子拉直,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比较要按一定的标准。第三、看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首先看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严密,设计一种教学结构要从一节课上去考虑,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形成有先有后、由低到高的训练程序,具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特点。每一步之间又要安排紧凑周密,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具有完整无缺的特点。其次,数学课堂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们一贯倡导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好学,学得轻松愉快。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把教师当作引路人,教师要充分做好向导的角色,尽最大能力给学生的学习以启迪点拨。 再次,数学课堂要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学结构最终是要应用于实际教学,所以要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习惯,适合教师的具体操作,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要能归纳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第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要因材施教,教学的方法要多样化,还要适当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更好的把知识传达给学生。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还要抓住孩子的特点——好奇心重,通过趣味的游戏加强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这些数字的游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且要经常强化训练,对于那些诸如乘法表,加法表之类的基本公式进行不断强化。最后,要通过同学之间的比拼心里和孩子们的表现心里,设定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进行拔高,锻炼孩子们进行心算和口算。第五、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包括教师的课堂板书,教师的教态和教师的语言等。课堂板书要整洁美观,安排合理,看了一目了然。教师的教态应该是自然不做作,仪表要端庄,举止要从容。对于语言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用普通话,特别是数学课,语言要科学准确,声音的高低要适宜,快慢要适度。第六、看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因为,这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向课堂要效果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那么课堂上就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例如《比高矮》,课一开始老师就通过“夺红旗”活动、想不想和老师玩游戏等话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节课下来,老师能很好地调控好课堂纪律,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还有我们教学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在教学设计上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而言之,一堂课的好与坏要体现在学生上,如果教学目标达到了,学生确实增长了知识,能力上有所提高,就应该认为是成功的课。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评课方式,不要拘泥形式,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把评课成为大家汲取知识、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意思的活动,使评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讨论的氛围。

9,如何评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

面积和面积单位课件-三年级-数学课件迅雷下载地址: http://58.61.34.206/down?cid=3b332e3536a03df30e72c8dd532ed77a29e7ad5f&t=3&fmt=- http://58.61.34.206/down?cid=8e38d85b8da335539a1c8e7e8487854aa3e70fa3&t=4&fmt=- http://58.61.34.206/down?cid=b7a0b3d25cf9122fee85578fd4a8f26e595e36a3&t=4&fmt=- http://58.61.34.206/down?cid=8cf07ec1cad6dc892d793706a79b98e4858a6ac3&t=2&fmt=- http://58.61.34.206/down?cid=adc78a5aeaf2a7f70c0dd804fd3eab5ac2494dc8&t=3&fmt=- http://58.61.34.206/down?cid=e22fc81b21cb21c64b5781169c674ece020b8878&t=4&fmt=- http://58.61.34.206/down?cid=ebc22f991bad8fc9e06bb8ddf32b7983d2864e67&t=3&fmt=- http://58.61.34.206/down?cid=76cab865e389c0d609fbd9b8addb0a13aa7533f3&t=3&fmt=-
又一次走进数学课堂,聆听了本校刘老师执教的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时的学习。为本节课刘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终因突然停电而使所有的课件准备都成摆设与徒劳。记得五年前有一次参加镇小的一次大规模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兴冲冲走进一个当时比较出挑的名优女教师的课堂,观摩她的二年级数学课。大概开始了十来分钟,她在使用课件的时候突然电脑出了故障,于是她就停了下来,请来了学校管电教的,管教学的副校长琢磨了好一阵子,最后连校长也亲自赶来救援。花了近二十来分钟,终于又可以继续了。这半节课时间里,她就把数学课改成了学生的即兴才艺表演,幸亏她所带的那个班级是学校唯一的实验班,学生唱歌什么的都还拿得出手。然后接下去的课是可想而知,当然最终也没进行评课,不过我想挤挤挨挨听课的老师心里头都有嘀咕。当听完课,我实在感受不到这一课件对本内容的学习能起多大的效果。顶多只是花了心血准备最终没用上是个遗憾罢了。 刘老师也是位年轻的老师,此意外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课堂,课依然那么流畅。他利用学生手头的小学具,依然让学生学得那么投入而有兴致。只是我们听课老师看不到他的课件里还藏着什么觉得遗憾罢了。 纵观整堂课,刘老师不停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发现问题,并从中形成概念。第一环节通过摸与看,懂得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并得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然后通过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让学生自己得出什么叫面积,板书整理出定义。第二环节仍然小组合作,想办法比较三张彩纸的面积大小。在第一次交流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借助学具来进一步比较大小,并对方法有取有舍,怎样比较才是最确切的。第三环节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些面积单位时,有扶到放,不仅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到具体的大概大小,还能正确定义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平方米。最后及时回顾与小结。 生动地设计总能吸引学生来兴趣昂然地投入学习探究,不用担心学生无事可做,不用担心学生利用探究时间讲空话聊天。他们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就是知识的主人,讲数学联系生活,将抽象的概念转变成有形的东西。这都是教师理念的与时俱进带来的课堂氛围的良好转变,是值得肯定的。另外以一个数学门外汉的角度看这堂课,亦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1.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识的迁移,减少旧知识的负迁移?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很容易把面积与周长相混淆,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相混淆。而且从课堂上已经不难发现,学生认为周长与面积存在一定的关系,周长长的面积就大。在交流时,也有学生老把面积说成周长。所以,我觉得在认识面积后再让学生摸一摸物体或封闭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加以区分概念。 2.面积单位是个新概念,建立时是否可更深刻些?作业时,学生把单位都填写成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只要当时教师在板书后再把面积单位强调一下,就不会出现这错误。另外找1平方厘米的物体时,只能说是“约1平方厘米”,毕竟都不是标准的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由线条的认识到平面的认识,在成人眼里看似简单,但对于学生而已可以说是质的跨越。要让每位孩子都有清楚的认识,是否还有更多值得推敲的成分。《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最近我有幸在茅箭区实验学校执教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收获了不少。兴奋过后, 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课中的成功与不足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引入,并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平方米可以站几位小朋友等?使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2 从面积的概念到面积单位,教学设计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很自然的展开教学的。例如:比较不出来哪个的面积大时就要来测量,一步一步是引出来的,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教师是顺着学生的思维,随着学生的想法把新的内容加进去的,和学生的思维同步。 3、“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平方厘米,量一量图形面积,验证1平方米可以站几人等。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教具、课件发挥了作用,较适合。 二、不足之处 1、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太清楚,有详无略。 2、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课堂中小组活动欠缺组织和章法,没有达到小组讨论、操作的真正目的。 3、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在处理上缺少分寸,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平日里多积累。小组讨论后教师对好的方法要加以评价或介绍,对学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时要有选择的按照顺序进行。 在今后的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在《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中,关于对“面积单位”表象的建立,我不是以讲解示范为主,也没有提供现成的面积单位直接让学生进行感知,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操作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他们亲自画一画、剪一剪、看一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面积单位的形成过程,较好的实现了对面积单位的正确感知和建立。可以说,学生经过这种“亲身体验”,理解更到位,在大脑中建立起了准确、鲜明的空间表象,掌握的程度也比直接借助现成的面积单位进行感知要牢固的多。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我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了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进一步让学生在熟知的、现实的情境中增强对面积单位的正确感知。这样,不仅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还训练了学生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发现和构建所学数学知识的“原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想学的愿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的这一课的教学就正好体现了这一点。在本节课中,教师始终站在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度上,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说,这节课我真正把数学教学设置成了一种活动,把原来静态的学习内容以“动态生成”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的平台。 在本节课中,除了上面开展的“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之外,我还组织学生在每认识一个面积单位之后,都要利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亲自去量一量、测一测,有测量卡片的面积的活动,有测量课本封面面积的活动,有测量黑板面积的活动。正是这些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认知产生了飞跃,从而为后面引出较大的面积单位扫除了障碍。

文章TAG: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检查评语小学  三年  三年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