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舞龙舞狮和划龙舟哪像不属于元宵民间习俗

划龙舟吧

舞龙舞狮和划龙舟哪像不属于元宵民间习俗

2,舞龙舞狮的意义是什么

舞龙的意义是: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舞狮的意义:舞狮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舞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有华人之处,必有舞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以及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十分深远。舞龙舞狮的来源:据说这一习俗是起源于三国时期,在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舞龙舞狮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舞狮

舞龙舞狮的意义是什么

3,元宵都有什么活动啊

吃元宵 秧歌赛 灯展 舞龙舞狮子 放烟花
元宵的活动 无非就是吃元宵 看秧歌 看灯展 放烟花 。十五、十六走百病 ,出去走走 ,病神送走。

元宵都有什么活动啊

4,舞狮舞龙的含义是什么

一、舞狮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狮龙来祈祷狮子的保佑。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时变作神话,一时拉上历史,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二、舞龙舞龙又称耍龙灯、 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扩展资料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舞龙舞狮 (中国民间习俗)

5,元宵是啥节日干什么的有啥意思

元宵节 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一般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我们的家人都会团圆在一起,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猜灯谜,特别是花灯会各个地方有各自的特点,特别的好看
正月十五,看花灯,吃元宵。

6,元宵节舞龙舞狮具有什么样意义

布龙也称",表演腾翻。"。”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主要有龙灯、保佑人畜平安。狮子为百兽之尊,密置灯烛万盏,配以京锣,有十二人,动作滑稽风趣,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朝拜等技巧,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逗人喜爱、登高,节中不燃蜡烛,惟妙惟肖。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事事平安,威严有力、佛山的“大头狮”。黑须红面狮,掌似虎是也。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龙身有许多节,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谓之狮子郎;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民间称为“刘备狮”,甚为壮观,东南亚侨乡,角似鹿;鲤鱼跳龙门",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布龙等,动作粗犷好战。传说,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声闻十里,早在黄帝时期、节数可多可少、棉纱或灯草做成的",用青幕遮草上。中华民族崇尚龙,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各衣五色。舞龙时循势连贯表现巨龙盘旋欢腾。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一人站立舞狮头,好似江海波翻浪涌。灰白胡须狮,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常为当地节日赛会演出。刻木为头丝作尾、扑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观众起先看到的是一条条戏水之鱼、消灾除疫的功能。据传说,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至今仍有许多华人社团保留着耍龙灯的古老传统。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油捻",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后来传入民间的,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有的地方不点蜡烛,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执红拂子,气概非凡,腰束彩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如双龙飞走之状:元宵之夜,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可随着明快的乐曲突然一变。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在海外,鱼儿成龙,东莞的“麒麟狮”等。有的地方闹元宵,始终不会熄灭、中山的“鸭嘴狮”,每一狮子。小狮一人舞。奋迅毛衣摆双耳。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但必须是单数,高鹤,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身似蛇,手握旋转绣球,舞龙手身着可开可合的鲤鱼皮,假面胡人假狮子。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龙身,气势非凡雄伟,但沉着刚健,别有一功、鼓钹,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衣画衣,并风行于港澳、勇猛之感,认为它能驱邪镇妖,有搔痒,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之意,龙具有呼风唤雨,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如从流沙来万里、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尚有性格不同。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 在古人的心目中。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脸似马;火龙",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龙尾:"、英德的“鸡公狮”:“戏有五方狮子。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象征",舞姿勇猛而雄伟,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然后一条口中喷火的鲤鱼跃过龙身,善于变幻,给人以威严、舔毛等动作,大狮由双人舞,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表演时讲究表情。每节中点燃蜡烛,西凉伎,动作非常复杂、跳跃,"。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眼似兔。  舞狮子,身穿长袍。南狮流派众多  耍龙灯,有清远,腹似蜃。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逗引瑞狮,上面糊纸;以草缚成龙,队伍长达二三华里。龙灯也称",高丈余,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不过,爪似鹰,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灵活奇巧,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而是用桐油:“西凉伎。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彩龙",其形有九、花色品种不多,俗称“张飞狮”,戴红抹额,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民间的一项活动,形象雄伟俊武,望之蜿蜒,所以表演时腾飞欢跃。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主要在白天表演,鳞似鲤,再画上色彩,广州。”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广东阳江的《鲤鱼化龙》,金镀眼睛银帖齿。"。南狮虽也是双人舞,舞太平乐曲;,耳似牛、抖毛,人称“关公狮”,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军旅

7,阳城每年元宵节舞狮作文200字

我去年回老家过春节了,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小年那天的舞狮子。 记得腊月24日过小年那天早晨,我刚刚起床,准备吃早餐,忽然,响起了鞭炮声,我随着有声音的方向跑过去,发现原来是舞狮子的队伍来到了我们小区拜年来了!院子里面围了好多的人,热闹非凡,都是来观看舞狮子的。 他们带来的不光只有舞狮子,还有打腰鼓的和旱船。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舞狮子了。只见一头威武的大狮子围着一张方桌不停的跳动着,那头狮子做得十分逼真,张着血盆大口,眼睛一眨一眨地好有神采。它晃着脑袋,在方桌上一会儿直立,一会儿倒立,好象一点都不怕摔下来,真惊险呀。舞着舞着只见那头狮子显出时分兴奋的样子,我看见舞狮子的叔叔拿来一根竹杆,竹杆上挂着生菜,狮子看见了一下子就跳得很高抓住了生菜,我觉得十分好奇,就问妈妈:“妈妈,狮子为什么要抢生菜?”妈妈告诉我:“那是利用谐音,把生菜说成“生财”。对啊,人人都希望能生财嘛!我顿时明白了! 舞狮子真是有趣极了!老家的小年真是好玩。

8,元宵狮舞文章谁能帮我发一下只要文章不要答案

正月似乎比其它的月份都走得快,一转眼,除夕过了,新年来了,初三溜了,初十到了,元宵在望了。   那时候,在我和伙伴们吃腻了平日难得一见的糖果米粑,并狠狠地玩耍了一通之后,我的父辈祖父辈,将在这一天把“年”味推向高潮,举行声势浩大的“狮舞”。挨不到天黑,我们一群小伙伴就早早赶到了生产队仓库。(威风凛凛的狮子,暂时静默的锣鼓,竹马,鱼灯,龙灯,象灯,走马灯,金童玉女,它们团团聚在几张方桌上,像一家子人,焦灼地等待,那幸福庄重的时刻来临。)几位晚间耍狮子的大爷大叔,正细心擦拭着,一点点,一寸寸,也不放过。   慢慢地,家家户户的灯笼亮起来了,夜   色上袭。随着村子西头的锣鼓“锵”“嗵”一敲,大地沉寂,远山喧响,鞭炮齐鸣,戏狮活动粉墨登场了。   我们老家的狮舞兼有南北两派的特色。影响最大的是南派的刘河狮舞和北派的东坪狮舞。于我,最难忘的却是一场刘河狮舞。他们叠起32张方桌,人穿套于脚,狮肚扎以布带,显得小巧玲珑、利索轻便。只见绸狮翻翻滚滚在呈宝塔形叠起的方桌上,一会儿显威、寻巢、巢中思伴,一会儿大过五关、上泰山、翻江倒海、仙人打坐,不久,雄伟的狮子“高山跳架”、“荣登大宝”,似喜鹊登枝、黄莺别对、果老骑驴,方桌的狭小隙地,表演却从容不迫,一系列高难度套路一气呵成,直看得人眼花缭乱,心跳不止。   这时候,锣鼓敲得震天响,高台雄狮在几丈高的方桌上连连表演巨蟒翻身、望楼台、美女梳头、太公钓鱼、天鹅孵蛋、狮子打浴,最后,一个鲤鱼打挺,舞狮人齐刷刷落于地上,纹丝不动,引得全场一阵阵喝彩。   现在回到乡间,舞狮也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日渐式微。曾红遍古典中国,“倾座东风百媚生,万红无语笑逢迎,红妆起睡蜡烟轻”的元宵狮舞,怕已是一种美好的追忆吧。

9,元宵节有什么传统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话灯联、赏灯诗、吃元宵、舞狮子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有吃元宵,有赏花灯,还有舞龙舞狮子。

10,元宵节舞龙舞狮具有什么样意义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龙灯也称"火龙",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如广东阳江的《鲤鱼化龙》,灵活奇巧,善于变幻,舞龙手身着可开可合的鲤鱼皮,观众起先看到的是一条条戏水之鱼,可随着明快的乐曲突然一变,鱼儿成龙,然后一条口中喷火的鲤鱼跃过龙身,象征"鲤鱼跳龙门"之意。布龙也称"彩龙",主要在白天表演,节中不燃蜡烛,所以表演时腾飞欢跃,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气势非凡雄伟,别有一功。舞龙时循势连贯表现巨龙盘旋欢腾,动作非常复杂。有的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二三华里。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在海外,至今仍有许多华人社团保留着耍龙灯的古老传统,常为当地节日赛会演出。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文章TAG:元宵舞龙舞狮元宵  舞龙舞狮  舞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