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写一份中学语文的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2、重点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准备5、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6、课堂小结

如何写一份中学语文的教案

2,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初二

  每一门课都有自己独有的知识内容,每一位任课教师也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教师们根据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教学方式认真编写教案,确保上好每一节课。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初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初二(一)    一、课文内容分析   《中国石拱桥》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详尽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及特点,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学情分析   《中国石拱桥》作为八年级学生初中阶段系统学习说明文的首篇文章,这体现了它的重要性。从纵向看,学生已经接触过说明文,掌握了关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等基本的知识,从横向看,学生学习的课文绝大多数是记叙文,平时写作都以记叙文为主,对说明文的学习和运用还是比较陌生的,并且觉得说明文比较枯燥,那么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会有一定难度。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学定教,创设情境、灵活采用学习方法激发积极性并锻炼思维。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筛选关键信息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   2.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学习概括、筛选信息及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和说明,理解文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的写作要点。    五、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   教学创意:《中国石拱桥》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也是初中阶段第一篇说明文。本课的设计思路是:1.通过小组探究、模拟导游等方式在把握本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答互动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理解。2.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到本文的人文情怀。3.通过补写现代石拱桥的典型例子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运用。由课内到课外,由古代到现代,由知识到人文,由学习到实践,希望能以文本阅读为支撑,以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为落脚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流程   (一)赏桥,了解桥之义:   学生活动:(展示各种各样桥的照片)这些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用一句话说说“桥”是什么吗?(生交流)   明确:架在河上、陆地上、峡谷上的连接两岸可供人们通行的建筑物,就是桥。   (二)说桥,领悟桥之理:   学生活动:本文约1700多字,请大家用三分钟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再组合文章的关键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②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几乎到处都有,且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③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不少石拱桥。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的一孔,长达150米。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角度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放在初中阶段第一个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   提供以下四个思考角度:   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思考:通过组合关键句已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那其他内容是不是可以删除?为什么?   ②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思考:本文的说明语言准确严谨,但是一些不确定表述,如“大约”“可能”“几乎”等词多次出现,你如何看?请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分析。   ③从说明顺序的角度思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能调换先后顺序吗?为什么?文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④从说明结构的角度思考:文章的题目是《中国石拱桥》,那么开头两段讲石拱桥的特点是否多余?最后一段又有什么作用?   (三)游桥,欣赏桥之美:   学生活动:这么多例子里面,作者将赵州桥和卢沟桥重点介绍,那么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请大家按照自己的兴趣分成两个导游小组,组员进行如下分工:   ①说明图绘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或卢沟桥的示意图,在相应的位置上标出数据。   ②导游词整理:根据课文内容,大体按照以下格式有条理地梳理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导游词,可在书中相应位置批注。   如:历史悠久——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③赵州桥(卢沟桥)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导游词以及自己的合理发挥,有条理、有重点、有详略、有趣味地为大家介绍一座桥。   (两个组分别派代表上来在黑板上边画图边介绍这座桥)   (四)布置作业:   ①请在积累本上完成本课重要字词字音词义的积累。   ②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考探究第一题的表格。   ③文中还有哪些没说全的说明方法?请课下批注,并交流。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初二(二)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至背诵。   2、掌握重点词语:结庐、心远、悠然、日夕、真意。   3、了解诗的内容。   4、品析欣赏重点语句。   5、结合作者介绍、理解诗的主题作者思想。   6、引导学生树立的人生观。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作者简介:   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fu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二)朗读、背诵:   1、读——节奏、重音、情感。   2、划节奏,再读。   3、圈重点。再读。   4、齐读,读出感情。    三、讨论思考   1、解释:结庐、心远、悠然、日夕、真意。   2、疏通诗意。   3、找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4、通过这些诗句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5、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初二(三)   一、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二、教学重点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三、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初二(四)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语段(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难点: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其中父母对我们的爱却是最令我们感动的,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父母令你们感动的故事?再谈谈你们当时的心情。   提示: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述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现代著名作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父亲的,怎样描绘父子亲情的。   (二)朗读训练   1、抽学生分段朗读后互相评议得失;2、播放配乐朗诵示范。3、学生配乐朗读。   (三)自主学习   1.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作者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故事发生的时候正是作者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接二连三的灾难,父亲本已承爱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子,使我们理解到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2.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这里,我们可看出朱自清不随人后、善于开拓创新的艺术才华。如果换成“浦口别父”之类,就平庸无味了。   (四)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第一次:文章第1段。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2、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五)探究学习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形象表达父子之情的?   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地探身、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将橘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识的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父亲那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奋争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文中表现的那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之情,字里行间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多么真挚动人呀!那淡灰色的愁云之间,那一捧“朱红的橘子”,不正是父亲一片亲子之情的真实写照吗?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初二

3,怎么写中学语文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 2、重点难点 3、教学方法 4、教学准备 5、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6、课堂小结

怎么写中学语文教案

4,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

  教案是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必要准备,有助于课堂的进程推进,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一)   一、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 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一) 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   (二) 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 教师示范朗读。   ⒉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 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⒌ 把握诗歌主题。   (1)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2)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   设疑:(1)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展现出来的,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2)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3.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 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xx。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首诗。   2、 仿写诗歌。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二)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情,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3.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难点: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逢佳节亲人相聚一堂,欢乐的气氛难得难忘。有一个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在他乡苦读。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开开心心地过节,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感受千古佳作的无限魅力。   (二)初读感知   1、思考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深入研读   1、理解首联独、异乡、为异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体会出作者孤独、无奈的情感。   2、理解颔联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3、诗中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   4、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巩固提高   王维的笔下,有着这样浓浓的乡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思的诗呢:   王维的《杂诗》中还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五)小结作业   小结: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作业:搜集王维的其他诗词,研读并赏析。    五、教学反思   本首诗歌,主要描写了王维的思乡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添加更多的吟诵、朗诵比赛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三)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汉语之美之奇之瑰丽。   2.明确阅读的重要性与个性化写作的必要性。    二、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三、学习重点   感受语文之美,明确学习方法及要点。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    五、课时设计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以后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难问题,或者在生活中有什么困惑,我都愿意和同学们交流、探讨,我希望能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我主要是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什么是语文,怎样学习语文。   虽说这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觉得这确实有探讨的必要性。因为,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以识记为主,以字词的积累为主,而现在,我们同学由小学生成为中学生了,由儿童变成少年了,我们就要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去感悟《离骚》汉赋的气势如虹、唐诗宋词的凝炼隽永、诸子散文的词彩句丽;去探讨那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的四大名著。   我们有着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学习语文丰富的内涵,他能使你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历史,志存高远;他能使你心灵纯洁,感情丰富;他能使你聪明智慧,善思善辩;他更能使你文思泉涌,笔下生辉。   (二)何为语文   第一、问大家一个应该非常简单的问题:   什么是语文?(自由回答)组织讨论。   第二、小结   1.语:语言。语言是最基础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利用它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现代语言学要求每个人至少掌握一种语言。进入新世纪,要求更高,升学就业,考工晋级还要考英语。   中国的语言是汉语,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就是汉语的基础,初中的语文课在小学的基础上加以拓宽延伸,就远的方面而言,学好语文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就近的方面而言,学好语文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后面再具体讲。   2.文:文字(文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古代的人最早以结绳记事,后来逐渐有了六书造字法。我们中国的文字是独特的方块文字,每一个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好汉字自然不用多说,写好汉字更显得十分的重要。汉字的书写非常讲究,书法就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   3.语文学科:我们今天要学的语文,除了说话写字(语基及其运用)以外,还包括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以及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   4.语文的性质: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是交际工具,它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语文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可以深入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文。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处处留心皆学问”(苏轼审鸡头案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说是“处处留心皆语文”(张大千与梅兰芳的君子小人故事)。   第三、刚才的回答我们似乎是在力求科学。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个风格,回答得尽可能诗意一些,这样,我们以“语文是……”的形式在练习本上尽可能地多地写一些话,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然而小组内交流,请把大家认为精彩的话作上记号,待会儿请一个同学组织一下代表小组发言。   1.独立书写,小组交流;   2.各组奉献,前面已经被人讲过的就不必再说(发言者自己先报姓名。老师遇到十分精彩的,要问这个创作者的姓名,要求课后交上来)。   第四、出示袁卫星的有关语文一段话,请大家尽快记诵。   1.大声地朗读。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袁卫星)   2.提问:你知道其中的哪些典故?哪几本书?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典故?读过哪些本书?   4.背诵,默写。   (三)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第一、做好课文的预习:   1.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在作业本上抄注音、注解一遍,词语三遍。作业本距离左边1厘米处划一竖线。第一行写课题,第一行第一列写日期,第二行开始写内容,要写题目,题号统一写在第一列。次日交。   2.再读课文,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语言运用特点是什么;文章值得借鉴的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文章有什么不足及需要商榷的地方。如果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诞生的背景等。书上留下读过的痕迹。   3.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第二、有目的的认真听好课,做好笔记。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讨论(四人小组,组长)。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第三、整理思路和笔记,写写学习心得。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书上课后有作业的,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同上。每篇课文上好后准备好听写,听写内容包括字词以及一些重要的问题。作业优良计,听写100分计。有错误,及时订正,每个写三遍。不合格的重做重听。   第四、其他事项:   1.课前演讲,写好稿子在方格稿纸上,提前一天给老师看,内容可关于语文的各方面。时间3-5分钟。其他同学点评。10分计。   2.随堂作文,45分钟完成。写在作文本上,第一页写目录。100分计。   3.做个随笔集,给它取个名字,自己也可以取个笔名,配点画。每周随笔两篇,思想健康,内容自定,形式不限,字数最少300字。5分计。   4.做个摘抄集。每周两次,如果是短文章,全抄,写明作者及出处;如果是书籍中的语段,至少500字。抄完后就你所摘录的这段写感想。感想至少也是100字。5分计。   5.剪报本,贴好后,注明报纸名称、版面和日期。写点评,一个点评至少100字。半个学期交一次,一个学期交两次。优良计。   6.课外读本自己看,选取内容自己上。加分。   7.词语手册自己看,抽查,扣分。   8.作业本在预习时自己做,上完课做完作业。一个单元交一次。平时抽查,扣分。   9.每人每周练习三篇钢笔字。   10.积累。每周背诵两首古诗词。   (四)结束语   同学们,如果不出意外,我们将要在一起度过x年的时光,我们要好好地度过这x年。我很爱你们,不过请记得爱是相互的,我也同样需要你们爱我,非常需要。你们应该向我和其他人证明你们都是真诚、善良、懂事,并且勤奋学习的人。   我相信你们在这x年里会是你们自己和我共同的骄傲,无论在语文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我现在不需要你们在口头向我保证,相信大家在内心已经向自己作出了保证,并且将会在行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四)    一、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二、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话题:在生活中,你关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   生:明星、家人、自己。   师:明星是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他们;伟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他们;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意在营造亲切平和的教学气氛,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   1、画说老王: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请看画像。他叫老王,(板题)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   生: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   生: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   生: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2、问询老王:   师:这样一个老人就站在你的跟前,你关心他什么?把你的关切向他表达出来。   生:老王,你是做什么的?   老王,你生活得怎么样?   老王,你为人怎样?为什么作家会如此关注你?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3、走近老王:   师:老王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个普通人。简介杨绛。杨绛——钱钟书——《围城》。   师:面对陌生的老王,你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那么多的关切,现在你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   1、评说老王: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老王?你对他的关切作者告诉你没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xx的人,表现在xx。”的形式表达出来。   生: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人。表现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里。   生: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表现在送冰时,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生: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表现在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2、品味老王:   师: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精读。   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   生:读课文。   (2)、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我觉得,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消瘦与不灵活,   生:“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3)、质疑,合作探究。   师:就这一情节,你有没有疑问?提出来请大家帮你。   生:文章中,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   “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以生——生、生——师合作的形式相互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试讲怎么写教案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按照固定的格式把教学宗旨、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写到教案中去。教案格式在网上一搜全有。
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试讲,题目就出自初中学校现行的语文教材,试讲时间基本上也是10分钟左右。

6,初中语文教案范文

  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范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篇二:《诗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篇三:《蒹葭》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篇四:《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教学时数: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老师范读课文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 句读分明;二 节奏合理;三 语速适中,四 语句流畅;五 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高兴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   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为故事的第三部分。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背诵课文。   5.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7,求初中语文教案4篇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2/sort0148/index_1.html 七年级语文教案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2/sort0156/index_1.html 八年级语文教案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2/sort0300/index_1.html 九年级语文教案
http://www.teachercn.com/Jxal/Czywja/ http://www.muyeyuwen.com/ 上面两个网站都有很多很不错的教案,你可以根据你的需要选择。

8,初中语文教案怎么写就是教师资格证那20分钟都写什么

教案模板   课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常是字词掌握+文体知识+读写听说中的某一项具体能力    2、过程与方法:上课的流程,比如读-议-悟-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并体现在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在“知识能力”目标中选择  教学难点:在以上3个目标中选择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导入:激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内容,概括。  三、精读探究:针对某一具体片段,揣摩作者思想情感。  四、品读赏析:学习表达方式  五、拓展延伸:锻炼思维,举一反三  六、小结  板书设计由于只有20分钟,教学过程没办法细写,只要概括说明这一步要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了。“板书设计”这一环节最好要顾及,实在时间不够就只能拿掉。附一份范例给你:《马说》教学简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2)过程与方法:按“感知与积累——探究与发现——应用与提升”三个环节设计,逐层推进。(3)情感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教学过程:(导语执教者自行设计)一、感知与积累1、解题(教师解释《马说》之“说”)。2、学生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种马,主要是写了哪种马。3、学生二读课文,圈出课文中“千里马”字样。4、请学生念出有 “千里马(千里)”字样的句子(课文第一段与第二段每一句都有“千里马(千里)” ),并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些句子的意思.。(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解,通过查阅工具书、互相研讨,力求自己解决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重点句子和难句,必要时教师补充订正。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以后教学的基础。)5、指导朗读重点段落。二、探究与发现1、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和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2、讨论:从现代人的观念看,千里马应该有什么表现,或千里马应该对自己的遭遇负什么责任。(这一设计是针对教学难点进行突破,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集体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理解文章情感)三、应用与提升《马说》既是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又是韩愈个人怀才不遇愤懑情绪的流露(他认为自己应得到更好的待遇)。请你给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写完后展示点评。(设计这一步既是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是否领会作者思想情感,又是语文学习生活化的一个拓展。)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细节展开。
可以先去网上看看初中的教案,一般都分不开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9,教师证考试时候的教案怎么写 初中语文 最好告知步骤 谢谢了

语文教案基本格式 教案(教学方案)即预设的教学实施计划。编写教案必须以钻研教材、充分备课为基础。教案的构成包括总案(也叫做“总貌”)和分案(分课时教案)两部分。总案是一个课题的总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时数、预习内容和要求”等项内容;分案指每一课时的教学实施方案,主要有“教学要点、教学过程和内容、板书设计”等项目。 按详略程度的不同,教案有详案、简案之分。详案接近于讲稿,不仅写出问题解析的内容要点,还写出讲解、分析部分的表述语言。简案只列明各环节、具体步骤及其内容要点,讲述语言则从略。 教案的写法有基本的格式,但实际工作中的教案可以有种种的便于施教的写法。新教师宜按规范格式写详案。教案的呈现形式有文本式和表格式两种,但内容是一样的。 按照教学规范,不论什么课型,上课前都应编写教案。下面主要介绍阅读课教案的基本项目和写法(作文课教案主要在“教学过程和内容”部分有区别)。 课题(居中书写) ——即所教课文的题目,如“社戏”。一般不须注明课文作者姓名。 教学目标: ——即通过本篇课文教学,期望学生达到的语文知识能力、语文学习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具体结果。教学目标要具体,忌浮泛。一般说来,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可省略)、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如某教师拟设的《背影》阅读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抒发的深沉的父子之情。 2、体会本文朴素真挚的语言特色。 3、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目标通常以省略主语的无主句表述。但是,省去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 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不同情况,重、难点可分述亦可合一;与教学目标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但往往与目标有较密切的联系。重、难点的陈述角度(隐含的主语)也因具体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教学方法: ——本课题教学所用的主要方法。宜用规范表述,如“讲读法”。运用多种方法的,列述其主要者,如“讲读法,辅以讨论法”。不必展开说明。 教学时数: ——本课题教学的计划时数。如“2课时”。 预习内容和要求: ——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具体要求,未安排预习则无此项目。 根据实际情况,还可在“预习内容”前增列“教具”等项目。 接下去是分案。分案部分的页面可分为两个区域:在右侧留出1/3宽的纵向空间,作为“板书内容”栏,列出伴随教学进程出现的板书内容。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一、导入二、课文分析三、拓展与练习四、课堂小结五、家庭作业课文分析可以分成很多小块,比如背景介绍,作者简介什么的,看你自己安排了
试讲教案按照常规要求写:课题 作者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设想(教学思路,解决问题的措施)(主要是给评委老师看的) 教学内容与步骤(详细的教学环节和设想),写教案一定是要有实效性,能够体现自己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试讲流程嘛,和上课一样,只是课前能够通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们认可你,愿意配合你。问题的提出,你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精心准备几个问题,当然学生可能会提及的问题你也要心中有数,不然学生提到的问题解决不了,学生就不信任你,当然也就不配合你。冷场,你的教学就不能完成的。

文章TAG: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初中  教案  模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