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余姚哪里可以学水粉画

合肥市,北门最好的是大千画室在公交四公司

余姚哪里可以学水粉画

2,余姚曾经出过哪些文化名人

黄宗羲 严子陵 朱舜水 王阳明 虞世南 如果将就着的话,,余秋雨也算半个余姚人

余姚曾经出过哪些文化名人

3,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和绘画时代表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雕塑作品:《大卫》《哀悼基督》《摩西》《垂死的奴隶》《晨》《暮》《昼》《夜》等 绘画作品:天顶画《创世纪》祭坛画《最后的审判》 《大卫》高达2、5米,左腿向前,左手握着肩上的投石机弦,神情坚毅,目光炯炯,侧面注视前方。《大卫》寄托着米开朗基罗赶走侵略者的强烈愿望。这件作品被视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斗的典型形象,也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雕塑的楷模,是雕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创世纪》虽然画的是上帝、预言家和神话人物,却没有丝毫神秘色彩,343个人物都是米开朗基罗心目中英雄人物的化身,一个个形体高大,精神焕发,表现了人的无穷力量 《最后的审判》他以超人的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画了一大批裸体巨人群,借以表现人的意志和力量。很明显,米开朗基罗创作这幅画,公开表示他与封建意识的冲突

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和绘画时代表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4,宁波艺术生补习文化课去哪好高三寒假辅导语文多少钱

复习时候的每一个阶段的方法与侧重点都各不相同,要求也层层加深,因此,同学们在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不同的复习方案,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第一阶段, 老师将带领同学们重温高所学课程,但这绝不只是以前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旧知识产生全新认识的重要过程。学大是最好的 这是电话宁波学大教育【慈溪市】观海卫学习中心一一一一400 8105 006转1156【海曙区】海曙学习中心一一一一一400 8105 006转1151青少年宫学习中心一一一400 8105 006转1152【江东区】江东学习中心一一一一一400 8105 006转1150宁波银行学习中心一一一400 8105 006转1154【鄞州区】宁波万达广场学习中心一400 8105 006转1153【余姚市】余姚四明学习中心一一一400 8105 006转1155

5,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有哪些

很难找出严格的、科学的、立竿见影的方法。因为绘画的欣赏,造型艺术的欣赏,乃至一切艺术的欣赏,和一个人的修养、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感受能力、领悟能力、理解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 至于说要注意哪些问题,概括地说: 一 多看作品、看原作 到美术馆、博物馆去看 看不懂多看几遍 看什么? 西方绘画重视形式,中国绘画重视神韵。 二 要确定自己欣赏绘画的信心 三 不要有偏见,对绘画作品要以理解的态度加以品评 个人喜好不一定是科学的,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成见。要采取积极理解、努力探索的态度。 四 把握整个绘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每个时代代表作品的艺术特征 面对绘画作品,实际上是面对历史、时代和艺术家思想感情的化石。 1、从纵向看 ① 西方绘画 古希腊、罗马时期: 以神话人物和现实英雄人物为主要题材,绘画风格高度典雅,和谐。 中世纪时期: 以描写《圣经》故事为主要题材,多见于教堂装饰,绘画风格严肃,人物刻画僵硬、呆板。 文艺复兴时期: 重现古希腊、罗马的光辉,绘画重又描写现实和人生,油画走向成熟。 十七十八世纪时期和近、现代: 出现更多流派性的发展。 ② 中国绘画 汉代之前:装饰性绘画(画家名不见经传) 汉代至唐代: 绘画走向繁荣,并以工笔绘画为主 五代、两宋: 绘画风格转折,花鸟、山水画逐渐独立出来,确定了自己的发展趋势。 2、从横向看 各国的绘画面貌在时代风格的统一中存在各自的面貌。 五 培养艺术形式感觉 绘画欣赏是与面对作品全貌的瞬间同时进行的。 欣赏者感觉的敏锐度与含量决定了欣赏层次。 要求欣赏者具备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感受力。 包括: 线条(描绘实体、暗示气势与动向、展现生机、表现感情) 形体(△—稳定、平衡;○—和谐;□—秩序、静态) 色彩(绿色—和谐、宁静;红色—激烈、昂扬;黑色—悲哀) 绘画艺术的语言主要有线条、形体、色彩,此外还有色调、动感、笔触、体量感等。这些语言在描绘形象和表现画家的情感方面均有其特殊功效。如线条在西画中用以把握实体感觉,在中国画里则用以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形体除表现具体物象的形貌外,还表现它所暗示的情感倾向;色彩的冷暖和丰富性给人以多种联想。画家正是利用线条的韵律、形体的写实性和象征性的融合,以及“色彩关系”的变化来赋予作品丰富的内涵。我们则可以借助它们来解读作品,深入领略画作的寓意,并展开自持的想象,进入“再创造”的欣赏佳境。 六 在欣赏时要尊重自己的审美趣味,尊重自己的想象与联想 摆脱陈规与公式的拘束,敞开自己的视野; 借助自己的想象与联想; 不断深化欣赏层次; 达到心旷神怡的最佳审美境界。

6,中国古代人物画和西方肖像画的区别

中国古代人物画和西方肖像画的区别: 1.构图 中国画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喜爱留白,习惯运用画面中的空白,人物往往站画面的面积很小,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西方的人物肖像画则站整个画面的主导位置,大概三分之二的面积。中国画属二维空间,西方则注重体现三维空间的构图。 2.造型 西方绘画以造型为基础,要求科学严谨的形体塑造,讲究“以形写形”,所以更注重写实手法的运用。同时,通过色彩搭配的表现.来烘托作品所散发的主旨及内涵。 中国画造型上不拘泥于表面上的形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一般来说,中国画造型的重点是用笔和墨。用笔讲究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精神状态和笔韵的自然流畅。中国画的用墨之妙于虚实相生、浓淡相宜.以此来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 3.光色的表现 西画在用色上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影变化来表现人的体积感、厚重感,画面中往往会有比较集中的光源,并且通过光影的不同的变化,表现出真实的色彩空间,强调色彩的多样性,通过色彩的冷暖变化来塑造空间感。如卡拉瓦乔的作品。 中国画则以用墨为主。用墨亦如用色,即用墨的浓淡变化代替色彩,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 4、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 中国肖像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总体上的美学追求,不在于将物象画得逼真、相似,而是通过笔墨情趣抒发胸怀、寄托情思。西方肖像画常常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严谨写实,具有一定的的社会功能。 油画强调对生活的再现和表现性,画面给人以美感和趣味性,而中国画除了表达情趣意境传神外,还要有画品的要求。特别是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在具体作品中讲究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在画面上题写诗文跋语,表达画家对社会、人生及艺术的认知,既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又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大的区别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再一个就是技法不同和所用的绘画介质不同。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任伯年的《高邕像》 《蒙》以面来构成绘画的主题,细腻生动,以尽可能的写实为主。 《高》注重笔墨的韵味,着色较浅,气韵生动。回味无穷。还有一个就是中国画讲求诗书画印四位一体。而西画则没有!
在古代画家中,按其出身、思想、文化修养、职业和画风等要素,分为文人画家、宫廷画家和民间艺匠等三种类型。 一类是仿名家画风之作,另一类是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层示了作者的个性,有着一定的艺术创新,这类作品主要产生于画家的中、晚年时期。 中国人物画一直存在着一个难题,就是造型的问题。古代中国人物画尤其是仕女画的类型几乎是一样的,就是造型问题没解决好,始终概念化地在画,笔墨的运用更难。现代人物画比较而言有了长足进步,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引进了西方绘画的造型因素,造型问题初步得以解决,素描的引进加重了人物画的含量。但又带来新的问题,即素描造型与传统笔墨之间不可回避的矛盾性,两者很难完美地结合,稍不留意就容易用毛笔画素描。

7,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作品

当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元素越来越跨界到其它领域之中,而与艺术的结合也是越来越多。时下比较火爆的两者结合的作品有:1.3D绘画类的作品,3D绘画利用了人眼的错觉,加之光感的设计,从而产生了3D的效果。2.新媒体艺术类的作品,新媒体是一种依托科技手段的媒体形式,新媒体艺术主要形式是动画CG、LED画展等,是一种数码艺术。艺术与科技结合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又传播了科学技术,使之普及,是双向发展共赢的佳事。
设计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施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活动。设计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又需要艺术来表达情感。于是,设计也就成了艺术与科学的载体。 艺术与科学都把设计当成是自己的载体 现代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载体。艺术家在自己的艺术王国里,千百次地找寻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点;科学家也在自己的科学世界里,千百次地找寻科学与艺术的切入点。从艺术与科学各自的发展历史看,它们都是源于一个出发点,不论中间有着怎样的殊途,最后又不约而同地走向一个终点——创造。而设计,正是一种创造。设计,要求科学技术支持人们对事物(或者物体、产品等等)功能(物质性)的最大需要;要求艺术支持人们对事物(或者物体、产品等等)美学(精神性)的最大追求。而且这种要求还在经常不断地发生变化。于是,人类的需求,成为设计的原动力;设计,也就成为艺术与科学的载体。艺术与科学在设计这个统一体中,充分证明了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硬币的两面”。 艺术的挑战促进科学的更快进步 艺术总是在向科学发起挑战,也就是说,人们的精神追求,总是要求物质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和体现。而科学又总是以自身的进步,不断地响应着这种挑战,来支持和体现美的设计艺术。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最早的英国,迅速地成为“全球车间”,为了扩大世界贸易,于是就有了1851年举办国际博览会的需求。博览会的巨型展厅,通过设计这个载体,把艺术与科学紧紧地拉在一起。由一名园艺师来设计的展览大厅,后来被人们称为“水晶宫”的建筑,就成了艺术与科学的一种组合体。科学技术也很快回应了这一挑战。当时,钢铁和水泥已经大量生产,正好为建筑提供新材料并促进技术革新,使建筑走向具有前所未有的面貌——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因此,一座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的水晶宫展现在人们面前。 科学技术的大胆创新 当然,科学也不是永远被动地接受艺术的挑战,科学也在积极地诱导着艺术的大胆创新。当人类刚刚迈进汽车时代的门槛时,设计最简陋的汽车,也很快就取代了设计最精妙的马车,工业化满足了人们的实用主义心理。于是,科学开始刺激艺术的灵感,要求艺术与自己连起手来,为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变革,创造更美好的产品。 艺术与科学联合开创新纪元 艺术与科学的紧密结合并没有到此停止,当人类从工业社会突然迈进信息社会门槛的时候,艺术家与科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发现,艺术与科学竟然同处一个载体中,以至于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这种密不可分的现象,几乎遍及艺术与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舞蹈、音乐、绘画、戏剧、影视……一切视觉艺术都离不开新技术,有了新技术,传统的艺术形式更加绚丽多彩。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创造更新、更奇、更异的艺术效果。科学也同样离不开艺术,它需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证明和推销自己的新技术,借助艺术来增加新技术的高附加值。信息社会为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艺术与科学开始在这个广阔的新天地里,上演更加引人入胜的一幕。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一切现代艺术设计,又争先恐后地在这场新的“艺术+科学”的运动中,充当着开路先锋。 综上,我们就不难发现,艺术已经融入到科学之中,科技也披上了艺术的盛装。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在今天这个大融合的时代,都是离不开设计的。设计成就了他们自身无法完成的梦想。

文章TAG:余姚  姚文化  文化  绘画  余姚文化绘画作品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