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写一篇以追逐梦想为话题结合陶行知思想的作文

追逐路上,永不言弃

写一篇以追逐梦想为话题结合陶行知思想的作文

2,求陶行知论文

http://www.taoxingzhi.org/main.asp 绝对有用

求陶行知论文

3,陶行知的故事作文

育才学校文学组办了几十种壁报,还在重庆开诗歌朗诵会,很受大家欢迎。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组的学生们有些飘飘然了。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派头。也有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说话尖刻,爱讽刺人。除夕夜,陶校长把文学组学生召集起来,一面吃瓜子,一面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一个文人应是灵魂干净、品格高尚的人。衣服脏得很,破了也不补,这是乞丐,决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他又摸着一个男同学乱蓬蓬的头发说:“这是茅草山。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烧山!”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陶校长拿起剪刀,亲自给他们剪了发,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陶行知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在育才学校,学生们每天上午上文化课:语文、外语、数学、哲学。下午上专业课:文学、音乐、戏剧等,还要进行劳动、军事训练和社会调查,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有一段时间,有的学生厌烦了这样紧张的生活,在自习时间偷偷地打扑克。老师发现了,上前劝阻,他们还说这是“有劳有逸”。一天晚上,陶行知走过男生宿舍,顺便进去看看,正赶上有七八个男生在打扑克,玩得很带劲。陶行知没作声,站在旁边看着。一个同学突然发现了陶校长,急忙推旁边的同学,几个人慌忙放下扑克,羞愧地站起来,低着头等着挨批评。陶校长一句话也没说,沉默了一会儿就转身走了。第二天,陶校长在全校会上讲述了抗日战争形势后问:“抗日需要人才,将来建国需要人才,你们难道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吗?你们有多少本领要学啊!我要你们自觉地把扑克牌交出来,像烧鸦片烟一样地把它烧掉!要知道,时光是最可宝贵的。”孩子们低着头,把一副副扑克牌放在台上,堆成一垛。陶校长用火柴点燃了牌,又温和地对孩子们说:“有人说有劳有逸,逸就只能玩扑克?你们可以练琴、写诗、作画,也可以打球、下棋……只有多学一点本领,将来才能建设国家。时光可贵,一去不回啊!”从此,学生们都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了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陶行知的故事作文

4,题目为感动材料是校长陶行知的作文

虽然我没有听过陶行知爷爷的声音,但他的那句名言在我心中无声胜有声,让我受益良多。 作文难写,考场作文更是难写。为了找到应考作文的“捷径”。星期天一大早,妈妈就钻进了书店,中午抱回一大堆作文书。我目瞪口呆地望着小山似的书,诧异道:“老妈,现在只剩下两个星期要中考了,您该不会让我看完它们吧?”“考场作文仅靠现场构思,能得高分吗?这些都是我精心挑选的,你只要巧妙地汲取其中的营养,作文就不成问题了。” 我无可奈何地抱着“小山”准备回房,妈妈摆摆手,“乖孩子,别苦着脸,这么多书你看不完,要巧干。”我惊讶地望着妈妈额头上滚动的汗珠,刚准备说话,妈又说到:“你只要头脑中准备几篇范文,到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了。我已经把每本书中的精品剪辑装订成浓缩的精品,你只管背就行了。”我接过妈妈手中的“书”,沉甸甸的。我的心,也沉甸甸的…… 妈妈的苦心果然没有白费。中考作文“声音”刚好与我背过的关于环保的范文吻合,我刚准备下笔“嫁接”完成一篇“佳作”,耳边突然响起老师的声音:“考场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不能有假,更不能抄袭。”虽然妈妈教过我怎样灵活变通,不露出马脚。但我从心里赞成老师的话--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可现在是中考啊!谁不想拿高分?我左右为难……耳畔突然想起陶行知爷你爷的声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咬咬牙,毅然做出有可能改变我人生的决定:“我手写我心。”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只能舍利取义,去伪存真了。 我辜负了妈妈的一片苦心,但我知道妈一定会原谅我的,因为妈和我一样崇拜陶行知爷爷,而且我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也了我心中最好的中考作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爷爷的声音为我敲响了警钟,它回荡在我的耳畔,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更激励我努力前进。 [点评]这是一篇构思非常巧妙写心抒意的考场佳作,文章紧扣“声音”这一话题行文,立意深刻,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流畅,充分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文章把母亲为小考生中考作文材料这一事情作为切入口,描写了妈妈煞费苦心为自己准备中考作文材料而自己最后在考场上却毅然做出有可能改变自己人生的决定——放弃抄袭嫁接、写出真情实感的过程!文章描写细致真实,心理变化过程写得极其自然。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贯穿全文,浑然圆合,给人深刻的警示。

5,教育之父陶行知短文及其答案

“万世师表”陶行知 陶行知原名陶文,1928年1月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1934年他发表了《行知行》一文,正式宣布改名为“行知”。 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时举步维艰,有时全校师生几乎无以举炊,他迫不得已就停止体育锻炼,每天改吃两顿稀粥,并发动全校师生走街串巷,向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募捐,而募捐来的钱涓滴归公,任何人都不得挪用分文。据说他的上衣缝有两个口袋,一个装公款,一个装私款。有一次他到远处去募捐,在归途搭车时,忽然发现放私款的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了,即使疲惫不堪、饥肠辘辘,他仍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校。当师生赶到陶行知的住处慰问时,他跟大家讲起韩非子在《喻志》中所说的一个比喻:“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在现实生活中,陶行知就是这样“以教人者教己”,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 陶行知把新教育比作像洗澡所用的水,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要刚好适合洗澡的需要。他所提倡的新教育,是“自新”,而不是从其他国家借来,用过了再还回去;而且这种新教育还要和人天天洗澡那样,必须“常新”;不仅在形式上,更要在精神上,要达到内外一致的“全新”。陶行知把当时的教育家分为三种,一种是只会说官话的政客教育家,一种是只会教书做文章的书生教育家,一种是闷头盲目行动的经验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这三种人在教育中都不算合格。陶行知眼中的一流教育家,要敢于探求未发现的新理论,不怕辛苦与失败,不知疲倦地发扬试验精神。同时,一流的教育家还要敢于探索未知的边疆,在国家未开化的土地上,找到那些未能受教育的人民,尽一份教育的责任。 陶行知一直致力于乡村教育,他认为要改变中国百分之八十的农民教育受限的状况,就要去乡村办师范学校。刚到晓庄时,他不但放弃了丰厚的月薪,还推辞了其他大学校长职位的邀请。在学校的招生广告上,他发出特别声明:“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三种人要三思,因为晓庄师范学校不为有钱人办,不为书呆子办,甚至连文凭都不发,这里接纳的是那些想要为改造乡村教育出一份力的有识之士。他相信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任何有经验或有学识的人都可以成为老师。晓庄师范学校没有上课下课,没有参考书,全部课程都是在实践中完成。陶行知拆掉了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墙,把“学校即社会”变成了“社会即学校”,人人都是先生,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是同学。陶行知倡导手脑并用,他在学校盖了一座图书馆,起名为“书呆子莫来馆”,让那些只用脑不用手的人退避三舍。后来,晓庄师范学校停办后,晓庄的小孩没了教师,便自己组织了一个“自动学校”,过去的学生变成了校长和老师。陶行知为此写了一首诗祝贺这些孩子:“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孩子们回信感谢陶行知,并指出其中有个字要改一下。信中说:“大孩能教小孩,小孩也能教大孩,大孩教小孩并不奇怪。”陶行知马上把第二句改成了“小孩自动教小孩”,并且十分欣赏孩子们的创造力。同时,陶行知意识到小孩子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完全能够承担起普及教育的任务。小先生的出现,可能会让教育变得像空气一样普遍。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的座右铭。1946年7月16日,陶行知给育才学校的学生写了一封信,也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篇文字,他在信中号召学生要以“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精神培养自己。25日清晨,陶行知突发脑溢血离世。陶行知的灵柩被安葬于劳山墓地。劳山旁边的晓庄,虽然师范学校已经不在,但陶行知毕竟回到了他生活教育开始的地方。 (选自2013年第9期《看历史》,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行知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正是因为他重视实践与认知相统一,强调知行结合,才将名字改为“行知”。 B.陶行知一直致力于乡村教育,并着手创办了育才学校和晓庄师范学校,这两所学校 都堪称重视实践、特色鲜明的学校。 C.陶行知以洗澡水比喻新教育,指出其所提出的新教育要像洗澡一样达到“自新”“常新”以及在形式上和精神内外一致的“全新”。 D.晓庄师范学校明确拒收“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三种人,它采用独特的办学方式,以至后来虽学校已不在,但学生们仍能延续陶行知普及教育的实践。 E.本文通过撷取陶行知人生的点滴事例和若干教育理念,刻画了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全心奉献大众、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耗尽毕生心血的教育家形象。(2)文章第二段写到陶行知在创办育才学校募捐过程中的一件小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陶行知的人生历程中是如何体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请简要说明。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的特异之处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2)①表现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时的艰难。②体现陶行知可贵的人品,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③亲自外出募捐,“以教人者教己”,真正做到了知行结合。(每点2分)(3)①创办育才学校时,亲自外出募捐,忍饥挨饿,不用一分公款。②去乡村办师范学校,推掉丰厚月薪和其他大学校长的职位。致力于创办行知结合的学校。③在生命最后时刻,他仍号召育才学校的学生要以“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精神培养自己。(每点2分)(4)①提倡“自新”“常新”“全新”的新教育。②重视农村教育。鼓励一流的教育家还要敢于探索未知的边疆,在国家未开化的土地上,找到那些未能受教育的人民,尽一份教育的责任。③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倡导手脑并用。晓庄师范学校没有上课下课,没有参考书,全部课程都是在实践中完成。图书馆,起名为“书呆子莫来馆”,让那些只用脑不用手的人退避三舍。④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与学校之墙和师生之限,倡导人人都是先生,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是同学。(每点2分)
i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文章TAG:小学  小学语文  语文  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新颖题目陶行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