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课程课程一般包含哪些要素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的构成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当课程被认识为知识并付诸实践时,一般特点在于:A、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B、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扩展资料: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课程

什么是课程课程一般包含哪些要素

2,课程体系包括哪些要素

课程体系包括哪些要素:结构、时序、内容。我在给学生讲《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时候,经常讲到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受此启发,所以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三要素”这一概念。 1.结构 结构指课程体系的拓扑。 结构是要说明课程体系是基于“学科”的知识体系(树形)构建还是基于“应用”的行动体系(网形)构建,或是二者皆有的混合型的体系,但不论是哪一种,结构问题都是在说明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 课程与课程间的关系问题 。 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结构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今年2 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俗称“职教二十条”,全文中的第一句话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明显区别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可分为 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 等,但是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定位和类型很难分的清清楚楚,所以多数高校提出的是“ 复合型 ”人才培养定位,而且随着对实践教学要求的提高,职业教育的理念也渐渐融入到技术型、工程型等非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之中。 所以,课程体系的结构问题其实是一个关于人才培养的深层次课程关系问题,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负责人只有在清楚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方案来。 2.时序 时序指课程开设的时间和顺序。 学生在大学四年可能要上四十余门课程,除去公共课,专业课至少也有二十门左右。我们要认清楚一个问题: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是什么???在学科知识体系下,课程和知识相对独立,先上哪一门或后上哪一门对于知识的积累而言影响不会太大,而且 课程之间存在严重的知识重叠现象 ,造成了重复学习和学时的浪费。 但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课程在经过跨界融合的前提下,课程开设的前后衔接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了。无论是CDIO(构思、设计、运作、实现)还是工作过程系统化(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都具有 “工作流程”或“产品流程 ”这一明显特征,课程的前后衔接必须满足“流程”这一需要。这就是课程时序的意义。 时序既包括知识学习方面的时序和能力训练方面的时序,还包括工作流程和产品流程方面的时序。所以 时序不是单一的标准,而是多维度下的知识与课程的时间排序问题。 下图是人工智能专业的专业课(含数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课)衔接关系图。

课程体系包括哪些要素

3,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要素

一、裴娣娜教授团队: (一)学校课程改革发展的三个核心教育价值 1、以人为本 2、多元文化 3、自主选择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重基础 2、高质量 3、多样化 4、有特色 5、分层次 6、可选择 (三)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六要素 1、学校发展定位,理念及培养目标; 2、课程体系模型的构建(立体开放的课程结构体系); 3、学科课程的构建与课程内容的调整 4、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5、课程建设的制度和管理(学分制、选课制、走班制等) 6、课程的政策与条件保障(课程领导力与教师的课程创生) (四)学校课程设计文本基本格式 (研究成果的制度化) A.学校概况(学校校情分析) 该部分写的内容要点 1.学校发展的历史审视—旨在说明传承的办学传统, 2.学校发展的现实把握。 规模、设施、师资,特别是生源(入口和出口)说明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学校课程必须多样化。 3.学校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分阶段,概括要点) 4.学校发展面临的挑战(立足于战略性的思考) B、学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 1.学校办学定位(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2.学校办学的核心主题词及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用几个基本命题展开学校的教育理念。 3.学校培养目标 “学子”形象。这是确定学校课程方案的根本依据。 4.办学方略(基本思路:育人模式系统---课程、教学、德育,加制度与管理) C、课程结构与设置 课程设计指导思想、原则、思路和特点 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及安排 D、课程实施 基础类课程的调整改革 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课堂教学的改革 @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挖掘本学科教师教学特色) @教学进程的设计(透视教师对学科本质的理解) @教学活动的类型—独特的学习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习方式的变革 课程评价 E、课程建设的制度与管理 选课制、走班制 课程资源(建设适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教育资源基地和学习资源系统) 教学管理 F、保障机制 管理机构制度保障资源保障 附:课程设置表 (五)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课程设计的目标:焕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凸现学校的独特文化和课程特色,形成内涵发展的新增长模式。 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整合现有课程,拓宽课程平台,体现以人为本,多元文化,自主选择,高质量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和地方课程。 1.基础性(重基础,高质量)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核心价值观的教与学,为全体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重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使“全面、均衡”成为学生发展的基础,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多样性(多样化,有特色)立足学校传统和优势,为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提供多样化课程形成课程特色。 3.选择性(层次性,可选择)。以满足不同办学水平学校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体现课程选择性和层次性的梯度性。 4.体现课程的整合创新(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处理) 体现的基本原则: 确立现代课程观,从本校实际出发,把握好各要素,处理各校课程设计中的若干内在联系。 科学性与人文性,学术性与职业性(学生生涯规划),民族性与国际性 (经过理性判断,形成独特的设计) (六) 学科课程建设纲要制定应研究的七个问题: 1.学科课程发展水平及特色估计(特别是对该学科应解决问题的判断) 2. 学科课程构建的核心主题。 3.学科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 4.学科课程内容的设计(重点、难点) 5.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6.学科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 7. 教师团队的建设(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观念与行为的新要求) 重点:如何形成一个较高质量的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难点:如何形成学科的学习力并指导学校教学改革的实践。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要素


文章TAG:课程体系六大要素课程  体系  六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