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五年级下册第一课

草原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

2,五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

专 题 栏 目 http://www.pep.com.cn/ 人教版教案北师版教案华师版教案浙教版教案沪教版教案苏教版教案老人教版本湘教版教案鲁科版教案研究性学习 http://www.xkbw.com.cn/Soft/ShowClass.asp?ClassID=22 http://www.snupg.com/defaultroot/front/zhuanti/2009/lianxice/ http://www.chinateacher365.com/bbs/forumdisplay.php?
五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 你去课件素材库查找一下吧,20多万条免费教育教学资源下载,希望你能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源: http://down.kjxy8.cn

五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

3,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古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

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zy/kbjiaocai/xy5x/这是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的电子课本。
第一单元 日积月累: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第一 趣味语文: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第二单元 5课 古诗三首1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2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3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古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

4,小学语文四几年级下古诗词三首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从京口到瓜州只是一江之隔.2.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3.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4.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我会继续学习,争取下次回答你

5,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www.cn910.net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www.cn910.net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www.cn910.net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http://www.google.cn/search?complete=1&hl=zh-CN&newwindow=1&q=%E4%B9%A1%E6%9D%91%E5%9B%9B%E6%9C%88%EF%BC%8C%E5%9B%9B%E6%97%B6%E7%94%B0%E5%9B%AD%E6%9D%82%E5%85%B4%EF%BC%8C%E6%B8%94%E6%AD%8C%E5%AD%90%29%E6%95%99%E5%AD%A6%E8%AE%BE%E8%AE%A1&btnG=Google+%E6%90%9C%E7%B4%A2&meta=

6,山行古诗教案怎么写

《山行》教学设计2 蒋志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板书:                  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600-200+900=
sgsdfhfdjhfd
网上搜一搜啊。

7,请问有哪位老师知道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的说课

古诗词三首 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唐)吕岩 (宋)杨万里 (宋)辛弃疾 草铺横野六七里,一叶渔船两小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笛弄晚风三四生。收篙停棹坐船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归来饱饭黄昏后,怪生无雨都张伞,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不脱蓑衣卧月明。不是遮头是使风。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古诗三首1.牧童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2.舟过安仁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3.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⑴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⑵ 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⑶ 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⑷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⑴ 学习《牧童》:    ① 理解字词。    ②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③ 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⑵ 学习《舟过安仁》:    ① 理解字词。    ② 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③ 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⑴ 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⑵ 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⑶ 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⑴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⑵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总结:    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六、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⑵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⑶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补充资料】  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文章TAG:第一  第一课  一课  古诗  五下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