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欧洲美术史参考文献怎么写

[1] 许彦哲. 人体[J]. 美术研究, 1987,(04) [2] 詹姆士·艾尔斯 , 童焱 , 刘玎玎. 欧洲美术史上的解剖与人体[J]. 世界美术, 1990,(02)

欧洲美术史参考文献怎么写

2,美术开题报告参考文献来源可以有哪些在哪些方面

到西欧,主张农工商各业应任其自然发展、“文章”的工事,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比较,四民同列,易于牟利,却占统治地位。以后,提出了各种见解或政策,除在重视农业生产。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儒家,同时也指人类社会的道,提出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作为求利的前提,主张“上下俱富”,“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只是说对商贾的数量要有所限制,然后听上”。不仅如此,同样,因而主张“禁末”: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私人不得保有多量财富,因此,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富强,孔门有若(公元前 518~,即采取刑赏的手段,但也肯定工商各业在社会经济中起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家,但是他们把义放在首位。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经济思想。诸子百家

美术开题报告参考文献来源可以有哪些在哪些方面

3,关于国外创意美术教育的书籍

《艺术感觉与美育》(美)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美)布朗·科赞尼克 著,马壮寰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美学与艺术教育》(美)帕森斯·布洛克著,李中泽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美)列维·史密斯著,王柯平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艺术史与艺术教育》(美)艾迪斯·埃里克森著,宋献春 伍桂红 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创造与心智的成长》(美)罗恩菲德 著,王德育 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年版;《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美)科汉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年版;《通过艺术的教育》(英)赫伯·里德 著 吕廷和 译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年版;
没看懂什么意思?

关于国外创意美术教育的书籍

4,关于美术教育的论文

如果确认内容没问题的话,最好问一下内部人员,看一下真是原因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来看待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孩子们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一、 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 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 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原本的摩托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 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 ,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 激起创作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5,关于美术教学理论的书籍或杂志

书名: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ISBN:704016219 作者:钱初熹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价:30 页数:321 出版日期:2005-2-1 版次: 开本:16开 包装: 简介:本书是一本凝聚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美术教学理论教材,全书分三编。第一编美术教学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美术教学的前提、理论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演变及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第二编美术教学方法,主要论述了美术教学设计、内容及方法、评价和研究;第三编美术教学研究,主要阐述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研究及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本书汇集了大量国内外美术教学理论及方法方面的素材,力求呈现美术教学的多元化面貌及发展趋势,给美术教师进行新的课程教学改革以很大的启示。本书使用范围广泛,除作师范院校本、专科,美术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教材外,亦可为爱好美术教育的广大社会读者选用。目录: 引言 站在新旧百年的交界线上参考文献第一编美术教学理论基础第1章 美术教学的前提§1三个命题1.1美·艺术·美术1.2未完成的人1.3多元智能理论§2美育、艺术教育与美术教育2.1美育2.2艺术教育2.3美术教育§3社会与美术教育的发展3.1全球化趋势3.2我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3.3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小结参考文献第2章 美术教学理论的基础§1教学理论的发展1.1教学的定义1.2教学理论演变的慨述1.3后现代教学理论§2美术观念的演变2.1现代主义美术2.2后现代主义美术§3视觉认知与美术能力发展的研究3.1视觉认知研究的进展3.2儿童美术发展研究的进展§4儿童世界的变化4.1儿童生活环境的变化4.2“视觉文化”时代3.3“绘画·雕塑”系列的教学内容及方法3.4“设计·工艺”系列的教学内容及方法3.5“书法·篆刻”系列的教学内容及方法3.6“现代媒体艺术”系列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小结参考文献第7章 美术教育评价§1美术教育评价概述1.1教育评价1.2美术课程的评价建议及特征§2美术教育评价方式2.1多样化评价2.2表现性评价§3美术教学评价案例3.1我国的美术教学评价案例3.2日本的美术教学评价案例3.3美术教育评价展望小结参考文献第三编美术教学研究第8章 美术课程资源开发§1美术教育改革与课程资源开发1.1后现代教育思潮与美术教育改革1.2课程资源与课程扩展1.3外国学校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1.4我国学校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2美术课程的新资源2.1美术课程的资源2.2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和方法2.3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发展方向§3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3.1我国美术课程资源_开发的案例3.2外国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3.3两国共同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的案例小结参考文献第9章 美术教学研究§1美术教育研究1.1美术教育研究1.2美术教育研究的范围与原则1.3美术教育研究组织§2美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2.1美术教育研究的分类2.2调查研究(又称描述研究法DescriptiveResearch)2.3实验研究(ExperimentalResearch)2.4历史研究(HistoricalResearch)2.5理论研究(TheoreticalResearch)2.6比较研究(ComparativeResearch)2.7质的探究方法的提出§3学校美术教学研究3.1学校美术教学研究3.2确定研究课题3.3文献检索3.4研究计划的设计和制订3.5研究方法的实施3.6研究结果分析§4美术教学研究成果表述4.1研究成果表述的意义、类型与原则4.2研究成果表述的步骤4.3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小结参考文献第10章 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1美术师资培育课程与教学1.1美术师资培育的现状1.2中小学美术师资培育的发展前景§2美术教育实习的意义与方法2.1美术教育实习的意义2.2美术教育实习的过程2.3微格教学2.4美术教育实习展望§3迎接挑战的美术教师3.1来自新课程的挑战3.2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小结参考文献结束语 新的视野与新的起点参考文献附录 美术教育文献索引后记

6,想写一篇美术欣赏教学论文哪有美术教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和范例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于美术欣赏课界定在“欣赏”,不能像初中、小学美术课那样“动手”,而有很大的发挥、创造余地。其教学方法不外乎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授受型”教学法。大量的教材内容,众多的名词术语,古今中外,纭纭流派,所涉五花八门,教者常常不得已而拼命“灌输”,学生也只得“全盘接受”。这种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接受型的教学方式,虽然学生能学到不少“审美知识”,但毕竟束缚了师生的手脚,阻碍了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更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发展。人的创造性的审美意识与活动常常建筑在兴趣的基础之上,把审美教育局限在几幅插图和几段解说的文字上,势必限制了学生的兴趣扩散,阻碍了学生创造审美兴趣的勃发。因此,我觉得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其时其地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内在的审美要求随时随地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与发展的需要。 创造型的审美教学,不以“灌输”为主要手法,而是以“启发”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而重在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美术创作和美术欣赏的创造美是不同的,前者是通过具体的技法,构成了美的实体;而后者是通过若干美学知识构成美的精神,美的理念。美术欣赏所创造的美,不但是一种艺术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能陶冶人,改造人,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创造型的审美教学的教学结构常常有异于授受型,并不完全依据预先教学设计,不以是否能完成本次教学任务为标准,而是以学生是否有效发展的标准来时刻调整课堂结构。凡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的教学行为就强化与肯定,当学生对某个教学环节发生特别浓厚的兴趣时,教师就应当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培养,引导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总之,无论教师有多好的教学形式,也要服从创新的内容。 (二) 创造性的美术欣赏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创造个性。所谓创造个性,主要是指实现创造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具有创造性审美心理的人,常常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审美对象有浓厚的兴趣,对美有执着的追求,自信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等等,个性越突出,创造力越强。在整个的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创造能力,教师首先得具有创新的素质。教师的创新素质是能运用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一个创造性的教师,要具有创新观念,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要以教师的创造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做到教学创新,就必须把握教育科学发展的形式,积极汲取本学科的知识。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教材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自己教学的特色,巧妙地加以运用,创造新的、高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我教《建筑艺术的特点》一课时,我着重介绍了“悉尼歌剧院”本来只是一张即兴素描草图,历时17年才完成,突出了“创造是一个过程”的思想;而讲“美国流水别墅”时,则插进了一个小故事:当时的工人在完工时害怕结构支持不住,迟迟不敢拆除支撑平台的模板,还是莱特亲手举斧砍断支撑木。意在说明,任何创新精神都必须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是创造的基石。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过程中进行创造教学,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求异性,新颖性。数、理、化的创造教学,是“殊途同归”,而美术欣赏教学却是“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审美对象,完全可以有,也完全应该有不同的理解。在讲《现代环境艺术》时,我组织学生以无锡的典型建筑为例,进行评论,各抒己见,哪怕是“离经叛道”,只要言之有理,都予以肯定。不必固守程序与模式,根据其时其地其人其情其景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过程,灵活机动地采取学生认可的新的方式方法,将自己的创造性贯穿于教学过程。 其次,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形成的学习机制。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地学习。以往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给一张“图纸”,一堆“材料”,让学生按图施工。创造性教学是让学生自己设计蓝图,自己施工。书本不是唯一正确的。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己独立地提出一个与课本不同的思想,一个与权威不同的见解。这种思想,这种见解或许目前还不能被承认,但是它却是一种智慧的火花,无数的这样的火花,创新教育才可能有燎原之势。有时学生独立见解的提出,可能引起哄笑,但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对不完善的见解,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挖掘。逆向思维,放射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诱导学生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在创新意识的激励下把所学的知识化为自己的营养,转化为创造的动力。 美术欣赏的本质就是对自然的欣赏,对社会的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它的目的在于探讨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因此,在创造教学的过程中,在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形成的机制中,教师的一切行为,始终不能离开这个目标
到图书馆的数据库中找,知网,万方

7,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参考文献

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绘画活动是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幼儿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孩子们乐于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 绘画是一种表现创作活动,有着很多的想象创作空间。幼儿园的绘画作品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艺术价值,但绘画本身却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绘画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合理组织教育活动,科学辅导幼儿绘画就更显得重要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它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喜欢绘画这一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开展创造性绘画活动,让幼儿将观察到的事物,赋予美好的情感去联想、加工,并以幼儿独有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从而活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的智力。如在何绘画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呢?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以下几方面体会: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创造性绘画的基础。绘画活动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要引导幼儿在绘画中发展创造力,首先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做创造的基础,创造就成了无米之炊,闭门造车,孩子们除了模仿老师没有其他办法。生活中,我们带领幼儿接触博物馆展览馆、公园、动物园、商店等地方,要让幼儿通过观察积累,在大脑中储存各种表象,要了解太阳、小草,大树、房屋、各种小动物等等,结合具体环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所感知的对象、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思考、想象,引导他们有顺序地感知事物、景象的色彩、形态,帮助幼儿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使幼儿在创造性绘画中能够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例如:我们在室外游戏时,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观察大树,了解树由树干、树枝和叶子组成,树叶是绿的,树干是咖啡色的。在讲完故事聪明的乌龟后,拿出乌龟的图片,让幼儿认识乌龟,知道乌龟的形状、特征和习性。只有孩子们的脑海里有了各种事物的生动表象,才能使孩子们在绘画活动中能依靠头脑中的这些事物,来把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情感来表达出来。比如孩子想画小鱼,孩子知道小鱼是生活在水里的小动物,脑海里有鱼的形态、特征,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创作绘画作品,不会一味的模仿范画,限制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多亲近自然,多参加户外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经验和创作灵感,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随机观察,丰富自己的视野,积累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各种美好的体验保存在头脑中,为绘画创作提供了源泉和基础。二、绘画内容的选择要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绘画内容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说老师给幼儿的创作内容,所提的要求限制了幼儿可能有的想象,幼儿的创造力便无从发挥。所以,内容的选择要给幼儿留下想象的空间是创造性绘画的前提。我们遵循这一原则,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幼儿选择了"未来的汽车"、"小树叶的旅行"、"会变的图形"、"手的造型联想"等幼儿感兴趣的绘画内容,效果都不错。如在"小树叶的旅行"这个内容中,一片小树叶随着风儿来到了天空、海洋、城市,绘画的内容便是请小朋友们帮助小树叶实现它的愿望-小树叶变成什么便可以停留在它旅行过的地方。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纷纷说变成云彩、小鸟、飞机、轮船、鱼、汽车、高楼......于是,一幅幅新奇的作品诞生在孩子们的笔下。在"未来的汽车"创作中,有的孩子给汽车装上了自动翅膀和螺旋桨,汽车可以在天空和海洋中自由行驶;有的孩子还设计了"我的房子汽车"可以把家安在任何地方......这种留有创造空间的内容为孩子提供了想象依据,孩子不是凭空想象,不受物象的限制,可以自由的发挥,没有"对"与"错""像"与"不像"的局限,从而能更大胆地表现,发挥了幼儿的潜能。三、不设固定绘画模式,允许幼儿自由创作。绘画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启发、鼓励幼儿创造新异的作品。然而,在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中却有很多人走入了热心教孩子画模仿画的误区。幼儿喜欢模仿示范也是幼儿绘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但在幼儿绘画过程中面面俱到,先画哪一笔,后画哪一笔,让幼儿照抄的示范,不但会造成幼儿消极模仿和绘画依赖性,而且会形成画法上的保守,构图造型上的固定模式,抑制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多以意愿画形式为主,因为我们并不是用绘画去教幼儿画画,而应为他们提供用绘画工具进行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其在绘画活动中产生自主精神它将鼓励幼儿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如:在参观动物园之后,我组织幼儿绘画"可爱的动物",并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的画笔颜料和纸张,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创造的天地。一位幼儿画了一只长有很多腿的乌龟,他说这样乌龟就可以跑得很快了;另一位幼儿画了几只头在水里的天鹅,他说天鹅看见许多小朋友都在看她们,不好意思了,就把头伸进了水里;还有的小朋友把老虎画得很小很小,原因是老虎长得小,就不敢吃别的小动物了。多么有趣的想象呀!幼儿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自由创造的天地,所以,他们敢大胆地去想象,去表达自己的情感。绘画中,幼儿的想象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夸张性,并常常会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并适当给予必要的技能技巧的指导。

文章TAG:美术  美术教育  教育  参考  美术教育的参考文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