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学中的教育观念

数学教学要求教师从"传授者"向"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转变;要求教师从"教学生学会"向"引导学生会学"转变;要求教师的教学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要求教师从注重"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数学中的教育观念

2,如何评价数学整体单元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颇多,我们要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地采取适合本校条件、情况的具体措施来完善常规教育教学。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课标,活化教材,融洽师生关系,活跃教学气氛,优化课堂结构,狠抓落实,始终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诸具体行动,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 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我的理解就是: “ 一日活动皆课程 ” 就是在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中都可以渗透课 程, 可以渗透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也可以渗透一些常规教育。

如何评价数学整体单元教学设计

3,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理念有哪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基本理念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来。《新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三个目标。因此,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实、活、新、美、趣。(一)、实实,即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过程要稳固扎实,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注重实效,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二)、活新编的北师大版教材内容丰富、灵活多变,并且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生活中的知识开放,比如说一年级的“观察与测量”、“统计”,和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还有“猜测”等,让学生学习的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但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也充分体现出对学生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人性化目标。
基本上还是套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交流、多参与、多互动,老师要把握好40分钟的课堂。

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理念有哪些

4,如何进行数学理念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要真情关爱每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尤其 对于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多激励、多关怀,正确对待他们在知识方面的错 误,帮助他们走出误区,使他们树立起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主动参与数学教 学活动,实现情商促进智商的目标。 四、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 够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对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 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 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 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 与发展。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 学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数学教学 中,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鉴定和研究功能,以保障课堂教 学的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基本理念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来。《新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三个目标。因此,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实、活、新、美、趣。 (一)、实实,即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过程要稳固扎实,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注重实效,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活新编的北师大版教材内容丰富、灵活多变,并且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生活中的知识开放,比如说一年级的“观察与测量”、“统计”,和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还有“猜测”等,让学生学习的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但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也充分体现出对学生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人性化目标。

5,数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教学观念

新大纲明确提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创造、实验探索、猜想等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才能让他们发挥自己潜在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发展,才有创新。谁发展?谁创新?要求教师应彻底更新教育观念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坐在那里不是听就是记,绝大多数学生一般都不会打断老师的讲课,一般都不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更不会和老师争论什么,而学生的能力,创新思维都在教师主讲时被磨灭掉。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来的。  新的师生观认为:教学中应突出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不同个性及灵感,尊重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内在的自觉性、自主性和独立的人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研究表明,没有交往就没有互动,就不能实现发展,数学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亲身实践、大胆尝试,以增强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起以下基本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1)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和群体,需要对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关怀;(2)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3)相信所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习,都能学好;(4)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特色的教学,使每个学生主都能动积极地发展自我。  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努力做到“五个凡是”即: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要让学生动眼去看,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讲得出来的要让学生动口去讲,教师不说;凡是学生想得出来的要让学生动脑去想,教师不启发;凡是学生写得出来的要让学生动笔去写,教师不示范;凡是学生做得出来的要让学生动手去做,教师不演示。反之,经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后,学生仍然是看不懂的或讲不出来的或想不出来的或写不出来的或做不出来的教师仍然要教、要讲、要思、要写、要做。要把握好以上“五个凡是”,教师就必须十分地了解学生,就必须精心地备好每一节课。否则,不仅教学缺乏针对性,而且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也不可能处理好。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把对“教师如何教”的设计改变为“学生如何学”的设计,如讲《三角形全等》第一课时,如何找对应边,对应角的问题,应让学生自己去找,从已有经验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去构建新知识,经历对应规律的形成过程,去体会、感受“三角形全等的对应关系”的对应规律,让学生感觉到是我自己发现的规律,以增强他们的数学气质,学会数学思考  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教师应承认这种差异。传统的教学只求整齐划一,教师方法多多,怕学生不知,怕学生考不好,于是满堂灌,强调这强调那,方法逐条介绍给学生。辛辛苦苦传授下去,可是一考,砸了!原因何在?——方法虽多,讲得虽祥,可惜学生感悟不了!而且学生的个性、灵气、创造性全会遭到压抑和磨损。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课堂教学加强开放性、互动性、活动性、实践性和情境性,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鼓励学生去想象、思考和探究,激励学生要大胆去尝试、操作。其实让学生辛辛苦苦、历经磨难得出的知识,那才会终身难忘,终身受益。  例如讲正多边形镶嵌时,教学时想了许多办法或讲解或演示,可最终效果并不理想。若让每位同学动手剪一些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让他们自己拼图,去理解,去合作交流,去寻找规律,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会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才能使他们真正领悟到其中实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形成创新意识的先天素质是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和创造欲及好奇心与幻想。没有这些特性便无创新意识,更说不上创新能力。要求数学教师中应倍加珍惜和呵护这些特性和创新意识!可教师在备课或在多年来的教学中得出了不少的经验与解题方法,于是在讲课时,把一道题的精妙方法讲给学生听。学生呢?犹如看一部好电影,整个过程沉醉于演员的表演,时不时内心发出一句“好”,甚至发出“方法如此之多,如此之美妙”的感叹。可一节课下来,学生茫茫然:那是自己的东西吗?只会造成学生觉得自己笨,而老师多么聪明,有那么多解法,自己为什么想不到?造成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  比如在讲直线y=2x-1与y=-x+3的交点时,教师辛辛苦苦在黑板上描点画图,寻找交点,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学生在下面很快便说出其实这就是求方程组的解,方程组的解便是交点坐标!虽然教师的讲课被打断,教师或许会感到头疼,但那正是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不但不能去抑制,而且要加以发扬、鼓励!  其实有些问题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空间,多给学生知识消化反馈的余地,多给学生尽兴表现的机会。创设学生体验成功的环境,使学生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突现,意志在细微处磨砺,只有这样,才能让发展与创新教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了解学生,善待学生 要想搞好教育,就需要充分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厌学这一情况。原因是多样的:或感到自己基础差,或感到某学科没意思,或因教师不妥善的批评而赌气放弃……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几乎都是主观原因所致,不愿学、不想学,是他们的普遍心理。面对这种情况,若想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该怎么办? 让学生“想学”、“乐学”就必须善待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美国一位作家这样评价教育——“对孩子们来说,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骂。”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也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虽然谈得是家庭教育,但对于学生又何尝不是要“奖”呢?因此,了解学生,善待学生,是实现教与学双赢的重要途径。 2.尊重学生——学会倾听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成长发展过程中矛盾最为集中的时期。面对学生的诉说,教师一定要认真、专注地倾听,这本身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也是学生的心理需求。千万不要以为学生说话没什么意思而不耐烦,甚至打断学生的话敷衍几句甩手而去,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想接近你的愿望,也可能从此他就会远离你,远离你所教的学科。 3.激励学生——为学生加油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心理激励是一把挖潜启智、培养学生奋发努力、快速成长的金钥匙。因此,赏识教育更加注重激励的作用,而且强调实行“正向激励”。正向激励,就是以表扬为主。教师善于表扬,就意味着会赢得教育上的主动权。每个学生,总是想把自己最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这种愿望会比社会上的其他人更强烈。而教师的每一次表扬不但鼓舞了学生,也巩固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4.宽容学生——允许失误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们不要过分去追究学生的责任,要从教师教学着手,查找原因,并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转变。不能发现学生有了差错,有了不足,就恨不得马上让学生改得一干二净,成为十全十美的人,“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应引以为鉴。 5、提醒学生——大胆批评 赏识教育不是一味地、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针对学生身上出现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大胆地批评。不过这种批评是中学生乐于接受的“提醒式”,总的原则是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文章TAG:数学大单元教学理念数学  单元  单元教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