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英语同课异构教学研讨

2018年11月20日,英语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在大河学校举行,大河学校领导老师,已退休的专家刘传霞老师,道朗的英语老师们,智源的英语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道朗中心小学的周晓燕老师与大河学校的高境老师共同授课。课题为人教版Unit 5 What can you do?Part A 。两堂课后,老师们共同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评课研讨,现将评课记录整理如下: 周老师的课,从复习旧知导入,以旧带新,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出发点:介绍一下你的老师→介绍一下你的一周→了解一下“我”,进而提出了四个循序渐进的问题(Do you often ...?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What can you do?),从而引入本课知识目标的学习,贴合学生实际,迅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评课中各位老师多次赞赏周老师在新旧知识间的游刃有余,问题目标具有导向性,且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时效性很强,但情境创设不够。 高老师的课件精美,教学设计新颖有趣,课上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操练活动,亲和力强,富有趣味性。她通过自己演唱的歌曲导入新知,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将自己平时学到的教学方法及时地模仿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学生之间互动较多,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但由于经验不足,课程主线不够明朗。 教学研讨中,我们认识到两位老师的课虽然各有所长,但都没能获得突破,到达一定的高度,原因就是忽略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这一重要概念。英语的学习,必须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核心能力的培养。如果课上只是教师不断的输入,没有启发学生主动输出,没有体现出学生从输入到输出的快速转换,那这样的英语课必然是失败的。 经过研讨,老师们一致认为,英语教学应及时走向语篇教学,走向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阅读教学。要以能够引导学生阅读思维的“问题链”为主线,防止教学过程中的“碎片化”,用“问题链”去整合、推动文本,激发学生思考的灵感,让他们通过深刻的思考,感悟生命、理解生命,从中得到深刻的体验。简而言之,走在时代前端的英语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为了准备出高效、完整、并具有思想高度的英语课,老师们研讨出了下一步的备课方向。 首先,应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英语教学中常见的四大主题,主要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我”。由此,老师们在确定教学三维目标时,应该首先将“情感目标”放在首要位置,并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对情感的感知,使学生在心里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其次确立“能力目标”,最后才是“知识目标”。课程中应以“情感”为牵引,以“问题”为助力,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 要创设一个大情境,情境的创设不应该是零散的、杂乱无章的,应以问题推动文本,具备情境的“连贯性”,防止“碎片化”教学。 第三、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该问题是否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是否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因为问题一旦深入不下去,学生将很难对它产生兴趣。我们应该竭力摆脱过去传统思维的束缚,应该认识到“有趣”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式的“唱”、“跳”、“做游戏”等,而是学生通过思考,在阅读中解决问题,到达指定目标后所获得的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 本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既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更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探讨,通过此次研讨,我们应该有所警醒,传统的“热闹式”、“机械操练式”的课堂已然不能满足如今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在我们的以后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要采用“思维引领”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真实且连贯的情景、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稿件整理:高境 李伟

小学英语同课异构教学研讨

2,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究

引言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英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优化英语教学结构已然成为了基础教育的重点任务。尤其是面对高中阶段即将要应对人生中最后一场关键性考试、同时马上要与社会密切接轨并运用英文语言参与社会生活的学生,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培育其学科核心素养是势在必行的。因此,从高中英语的学科特征和知识结构出发,立足于单元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优势,探索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方法是迫在眉睫的。 一、深入研读教材,明确单元主题与语篇话题的联系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参照、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想要真正实现单元整体教学,就必须加强对教材的分析,从中寻找单元主题和不同语篇话题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分析不同内容之间的思维、情感联系,确定整体教学目标,再以不同语篇内容、情感价值态度为划分依据设计相对独立的基础教学活动,分别培养学生的不同英文素养,如语言能力、文化品格等[1]。这样一来,由单元主题到单一语篇来设计、由单一话题向单元主题来落实,由简入繁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单一目标的实现逐步完成综合性人才培养任务,学生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还能学会学习的方法,即:单元(整体)学习方法,形成严谨的学习思维。毫无疑问,这不仅对他们在现阶段英文领域的发展大有裨益,还能为其后续在其他学科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Teenagelife为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材Unit1内容),教师为更好地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工作,就需要先对单元主题“Teenagelife”展开分析,再对ListeningandSpeaking、ReadingandThinking、DiscoveringUsefulStructures、ListeningandTalking、ReadingforWriting等不同语篇的内容展开分析,寻找其与总话题“Teenagelife”之间的深层联系,再对应不同语篇的教学任务设计与总目标紧密相连的语篇教学目标,循序渐进、目标明确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听力引领教学,由主题到话题培养学生英语思维 英语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其中听力是最基础的一部分,也是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我国学生本就长时间处于中文语言环境当中,已经形成了比较难以改变的中式语言思维,若听力教学始终缺少,学生无法“浸润”在英文语言环境当中,他们势必不会很好地形成英文思维,也就谈不上发展语言能力、文化品格等素质素养了。因此,落实单元整体教学、加强对高中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必要给予听力教学足够的重视,从听力开始重新设计教学活动[2]。同样以Teenagelife为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材Unit1内容),以ListeningandSpeaking为第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听力材料将学生带到话题讨论的情境当中,同时借助听力过程中标准的英文语言发音熏陶以及快节奏的思维变化培养其语言敏感度和英文思维。简单来说,教师可以将教材配套光盘中的音频文件在课堂上播放,鼓励学生一边听音频一边对照教材“做听力习题”。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听”和“做”的结合,沉浸在英文语言环境当中,大脑不断跟随音频中的语言表达和习题对“听到了什么(单元主题)”、“听到的内容与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语篇话题)”展开思考,学生的思维品质必然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后续教学活动也能更“自然”地展开。 三、话题引领阅读,结合语篇深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接前文所言,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学与学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中生的英语学习重心,教师想要将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来,就必须加强对阅读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简单来说,秉承“让阅读不脱离单元主题”的原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阅读文本、结合单元主题思想设计“阅读引导题目”,鼓励学生从“引导题目”出发独立阅读文章,让他们在“读文本”的过程中思考题目并在阅读结束后回答[3]。这样一来,以“引导题目”为支持,学生的整个“阅读”都是自主并充斥着思考的,其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英文思维自然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以Travelingaround为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材Unit2内容),将ReadingandThinking(阅读活动)设计为第二课时,教师就可以围绕单元主题“环球旅行”以及“旅行者在旅行中的心理变化”,依托语篇“AmazonRainforestTour”、“LakeTiticacaTour”等设计“Doeseverytripinvolveaboatride?”、“WhatwasthecapitalofIncaEmpireinthe13thto16thcenturies?”、“Howdifferentlandscapescanmakepeoplefeel?”等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本,鼓励他们自主读并分析作者对不同旅行风景的介绍及其背后蕴藏的情感,同时寻找问题答案。如此,本就在问题的影响下对语篇内容产生了一定好奇的学生,自然会更主动地阅读文本并思考问题,学会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答案的有效方法,不仅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实现很好的发展,日后在考试中的解答阅读题目也会更游刃有余。 四、拓展引领学习,丰富内容促进学生文化品格发展 再者,就是关于教学内容的拓展。受篇幅限制,高中英语教材能够呈现给学生的知识是存在一定限度的,这在无形中阻碍了他们对于英文知识的深入探索,以及英语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因此,设计单元整体英语教学活动,教师有必要围绕单元主题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丰富的英文知识,同时利用丰富的内容影响其文化意识,促进其文化品格的正向发展[4]。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学生在丰富素材的支持下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品格,他们就会对英文语言越来越感兴趣,进而更主动地探究相关内容、交流相关问题,最终在不断的探究、思考、讨论中持续加深语言和思维素养、优化学习能力。以Naturaldisasters为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材Unit4内容),将DiscoveringUsefulStructures与ListeningandTalking结合起来设计为第三课时,围绕主题思想“让学生对自然灾害形成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信心和能力,使学生产生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中搜集更多与自然灾害相关的图片、视频,如“汶川地震和灾后重建”、“洪水和抢险救援”等,提出“Whydoyouthinkthesenaturaldisastershappen?”、“Whatwouldyoudoifyouwereaskedtogoonarescuemission?”、“Whatdoyouthinkwecandonowtoavoiddisaster?”等问题,要求学生自行查询其他科学资料并运用英文语言阐述自己观点。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在话题讨论中加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意义,提升自然文化意识,又能发展语言能力、资料搜集能力,其文化品格与语言素养、学习能力均能发展到新的高度之上,尤其是文化品格,可以轻松达成质的飞跃。五、阅读写作结合,深入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综合素养最后,就是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在基础教育的英语课程中,阅读与写作始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在重视阅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实“学以致用”教育任务,让学生在理解“英语”、学会“说英语”的基础上,获得“将思想通过英文文字表达出来”的能力,在根本上提升语言能力、深化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在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中,应适当布置写作任务[5]。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单元所学知识运用在写作当中、以单元主题思想丰富自身作文情感,在阅读结束后、写作开始前带领他们系统总结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以Languagesaroundtheworld为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材Unit5内容),单元主题就是“世界各地的语言”,是应用性比较强的,与学生学英文知识的“运用”目标不谋而合,教师就可以在第四课时ReadingforWriting中围绕阅读文本“TheChineseWritingSystem:ConnectingThePastAndThePresent”,结合“EnglishWritingSystem”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学习所了解到的中英文文字表达方式差异运用英文进行写作。并在其正式开始写作之前,将思维导图工具利用起来,带领他们总结可能在作文中应用到的单元词汇、句型等,一方面为作文做准备,一方面夯实单元学习、将“语篇教学”向“主题任务”做最后的整合,培养学生总结性学习思维,深入发展其总结素养。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单元视为最小的教学单位,系统地将单元内各个语篇衔接起来围绕听、说、读、写设计形式多样、内涵相关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在讲授后部分内容时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回忆前部分所学知识,能够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全面培养其阅读理解、语言表达、英文思维、文化品质、学习能力等综合素养,对高中生在英文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大有助益。教师应对此形成科学认识,积极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探寻更科学的高中英语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以便更好地发挥单元教学优质促进学生成长。

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究

3,英语语法教案范文

  主讲英语语法的课堂里,当然要针对语法来制定一份教案了。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英语语法教案范文,供大家参阅!   英语语法教案前言   课堂教学有效性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英语教学设计是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做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因此,教学设计需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着重探讨了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英语语法教案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在语法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针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语法教学的特点和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对教学内容、活动方式、媒体的运用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发现要提高语法教学有效性,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需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一) 新知识与旧知识相结合的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他们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生赖以学习新知识的材料必须与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有紧密的联系。   在语法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发现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构建对新知识的理解。人教版英语新教材(nsefc)虽为语法教学提供了载体,编排在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标题下,语法材料却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去尝试、发现。如nsefc必修4第4单元body language中的语法内容是学习动词-ing形式在句子中做状语和定语,如果让学生根据第1题的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与所给例子结构相同的另外几个句子,然后发现其新的语法现象并归纳出使用中的语法结构,很多学生会发现不了,更不用说归纳了。因为,这些在教师看来很明白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就不那么明显。而在完成第2题时,学生或许能“依样画葫芦”,却不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教师必须明白教材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载体,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对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改造。如动词-ing形式做状语是由状语从句、简单句、并列句演变而来的,而这些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据此,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句子改为句子1a和句子2a,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句子1a和句子2a类似的句子1b和2b,并划出意义相同或相似但形式不同的内容。核对答案后,点明1a和2a是初中学过的句子结构,1b和2b是新的学习内容。这两组句子1a和1b、2a和2b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新的语法知识,即句子1b和2b的产生了。   1a. I saw several young people enter the waiting area and they look around curiously.   1b. I saw several young people enter the waiting area looking around curiously.   2a. then akira nagata from Japan came in. he smiled, …   2b. then akira nagata from Japan came in smiling, …   学生通过对比去尝试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找出两者之间的转换规律,发现新的语法结构,这样学生就能较容易地构建对新知识的理解了。   (二)语言形式、意义、用法相结合的原则   初中阶段的语法教学,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语法的表意功能。因为语法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具备准确的有意义且得体地使用语法结构的能力。而脱离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句子层次的许多问题是说不清楚的。因此,语法教学要遵循从语篇中来,到语篇中去,即形式、意义、用法相结合的原则。   (三)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独立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观察、阅读、思考、操作、质疑问难、搜索、输入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   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教育家卡甘提醒教育者:“学生既需要学会如何竞争和如何独立工作,也需要学会如何合作。”   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应该把两种学习方式有机而协调地结合在一起。较小而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较大而又较难的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如在学习动词-ing形式做状语时,一些单句练习就比较适合让学生独立完成,而让学生归纳所发现的语法规则之类的问题就最好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因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就能加深对这些规则的理解和记忆,并且能通过讨论借鉴别人的方法。如对动词-ing形式作状语,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下面两种有助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的方式: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独立自主能力。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探讨过程中强化对语法概念、规则的理解、记忆,并找到学习语法的正确方法,对语法规则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更全面的理解;使学习语法的思路明确化、外显化,这样既可以消除学生学习语法的枯燥感,又可以使学生在比较和讨论中把握语法的规律和特点。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设计独立学习的活动,又要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并明确完成活动的方式,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相处、合作及团结创新的精神都得到培养,并在此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   (四)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提倡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不意味着排除传统媒体的运用,而且两种媒体都有各自的优势,因此,在材料的设计过程中就应注意结合学习材料的特点及其完成方式等因素考虑选用最合适的媒体,这样才能达到媒体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以计算机的运用为标志的现代教学媒体具有使教学内容传递速度快、直观化和生动化等优点;而传统教学媒体如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在中小学教学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仍然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运用这些传统技术和工具的教学应用模式和教学方式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好的板书设计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产生美感、陶冶情操,又能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可见,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法教学任务的完成方式决定了两种教学媒体结合使用的必要性。因为语法教学需要学生通过独立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如考虑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要求学生学习的材料就不能只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而必须以文本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尝试、交流、讨论;手、口、脑、耳并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而且,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既有预设又有生成的。总结课堂上生成的内容就常用到黑板。另外,答案的呈现、图片等的展示用现代媒体效果更好。可见,要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到两种媒体与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   (五)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课标》明确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评价应能使教师获得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教师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因此,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应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各项教学内容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不像大学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有专项的语法测试评价,中学生   的语法能力评价通常是在考试中通过单项选择题、短文改错、书面表达等方面的综合测试来进行的。因此,中学语法教学评价除通过考试来综合评价外,应更多地采用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到评价的内容及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可选择课堂观察、体态语言、语言、提问、师生互动协商、任务完成等方式。如学习动词-ing形式做状语后,可设计以下两个任务让学生选择完成。   这种任务可以诊断学生的笔头输出能力,当然还可设计通过口头完成的任务来检测学生的口头输出能力。另外,根据需要还可设计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分为组内成员自评、组内成员互评、小组自评。这里所指的个人评价是指对教师的评价,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和他人对教师的评价。设计评价时,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自我评价,却忘了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比教师的自我评价更能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为让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更能促使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设计问题,而且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平等意识,事实也证明,这是学生非常乐意做的。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写学习日志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反思等进行记录。学习日志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总之,语法教学评价结合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及评价的特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及时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英语语法教案结语   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发展学生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设计中遵循以上原则,能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接口,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亲历尝试、发现、归纳和运用的过程,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实现知识的主动构建,并且通过在语篇中运用所学新知识,逐步掌握新的语言技能,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结合使用增添了语法课堂的活力,而评价使师生双方体验成就并发现不足,不断改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英语语法教案范文


文章TAG:英语教学设计文本研讨英语  英语教学  教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