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学前班数学如何教学有哪些学习内容

1、建议你买一些动画类的教学材料!2、买一些玩具!防止孩子们哭!关于学习的内容: 1、叫他们基本的数数字。 2、语文课吗你就讲讲故事。例如成语故事不要求他们听懂成语的意思就当娱乐。 3、叫汉语拼音!这个最最要。您要下点功夫!

学前班数学如何教学有哪些学习内容

2,怎么教小朋友数学

教孩子(宝宝)数数,不是件很件很轻松的事情,本身宝宝对数字就没有什么概念,让他学会数数(数学)可是难上加难,那现实中该怎么做呢?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呢?今天就来分享一下:怎样教孩子学数学方法/步骤首先就是调动孩子对数字的兴趣,让孩子的玩耍喝吃饭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接触数字,包括宝宝经常吃的小零食(记得有一种数字饼干),在孩子的身边多设置“数字”的“熏陶”。为了强化孩子对数字的人是和理解,家长们不妨给孩子多玩一下扑克牌游戏,先把扑克牌里面的J、Q、K、A以及大小王拿掉,剩下的就是纯数字了,和宝宝玩不同的数字识别和加减游戏,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大一点的宝宝,家长们还可以采用一家人集体玩关于数字的游戏进行数字只是的强化:比如认识纸币、利用纸币玩卖买游戏、或者是在逛超市的时候利用商品的价格标签来强化数字概念。家长还可以准备孩子的诸多玩具,来和宝宝讲解一下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先从简单的1+1开始,把一个玩具放在另外一个的旁边,再帮助孩子数一下总共玩具的个数。此外还要记得,家长们还要把简单枯燥的数字加减法“演变成”孩子们喜欢的东西:比如香蕉的个数、自己小板凳的个数、橡皮鸭子的个数以及自己玩具熊的个数,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家长们还要李泳豪外出游玩的机会,来强化宝宝的数字概念,路边的电线杆、自家的车牌号、动物园里面的长颈鹿个数,都可以帮助宝宝强化数字概念,家长们在教学期间一定要耐心、细心。
一、孩子怎么样在学校学好数学? 二、作为家长怎么帮助孩子学好数学? 小孩子能否学好数学,不是简单的聪不聪明的问题!很多家长都认为这个孩子数学好,很聪明!其实不是这样来衡量的。 一个现状的问题就是:很多孩子怕数学,尤其是数学应用题,试问这是为什么呢?很大程度上这决定于语文成绩,因为孩子不会做应用题是因为读不懂题目的意思,理解力跟不上!所以小孩子要学好数学,要多看些书!一方面增强了文学修养,也提高了解题能力! 其次就是,家长和老师都改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提高数学成绩,我作为老师,除了让课堂里孩子们最高效率的接受知识以外,还会建议家长朋友和孩子自己,多多扩展课外学习,比方说简单奥数,我会偶尔出一题,提高孩子们的兴趣!家长朋友,除了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以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学习不提倡题海式训练,但要求孩子能够自觉地完成任务,包括老师布置的任务,还有就是家长布置的任务!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度! 最后具体的提一下:要求小孩在规定的时间做某事,比方每天放学回家,6点到7点吃饭看电视,7点半到9点写作业看书,练琴等等!要列一个清楚的时间表,帮助孩子养成习惯。具体的数学学习,在监督和指导孩子做完作业的同时,自行选择一本难度适中的参考书,一定量的布置给孩子!不懂的再问老师! 希望对您有帮助!

怎么教小朋友数学

3,幼儿数学应该怎么教

我是一名幼儿老师,学前教育阶段的数学内容及教育方法总结如下: 我感觉下面这些教育内容及方法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数学是一项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项重要的技能,需要从小培养。其实,家长可以在生活中教孩子学数学,并以数学的方法让孩子的思维敏捷。 一、数学的概念 1、数概念 唱数、数数、认写数字、一一对应、集合、分解合成、加减运算、进位、序数 2、量概念 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厚薄、面积、体积、容积、单位、时间、快慢 3、图形空间概念 基本平面图形、基本立体图形、空间位置、图案组成 4、逻辑关系概念 推理、相关位置、分类、部分与全体、序列、前后顺序、因果、几率 二、孩子不讨厌的数学学习法 1、唱数字 如,:“两只老虎”“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共十个手指头”等。 有关的儿歌 2、 随兴计数 上楼梯时和孩子一起数楼梯的阶数;吃水果时一起数“一共5个苹果,妈妈一个,爸爸一个,宝宝一个,还剩几个”等 。 3、喝水 水喝一点少一点,如果往杯子里加水,水就多了起来,类似的方法可以教孩子分辨多与少的概念。 4、排队走路 散步或玩耍的时候,可以一家人排成一排,让孩子理解前后左右的概念;一家人一起走,可以让孩子理解远近、快慢的概念。 5、量长度 可以和孩子一起丈量长度,客厅到卧室要走几步,宝宝的衣服如果用妈妈的手来量有几个手掌那么长,用宝宝的手来量呢? 6、 堆积木 玩积木不仅可以通过数数学得基本的数字概念,还可以通过堆放积木感知尺寸、形状、重量、体积、对称、空间关系等基本概念。 7、区别粗细 如:用小棒串珠,有的小棒不能串入串珠(说明太粗),还可以按小棒粗细来排列顺序。也可以让孩子比其它物品的粗细。 8、看日历 准备一本日历,妈妈提出问题,和孩子一起观察得到答案。今年是哪一年?一年有几个月?数一数一月份有几天?二月份有几天一周有几天?小朋友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是星期几等 摘自《宝宝启智文摘》——————————————望采纳
第一步:让孩子熟练地学会数数.要求是:1、 能熟练地从“1”开始往下数.2、 能熟练地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数.例如:老师说:从4开始数;从12开始数.3、 能熟练地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倒数.例:老师说:从4开始倒数,从12开始倒数.数数是小班的学习内容,我们老师觉得应该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会.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很多孩子只会从“1”开始数,如果你让他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数,他们可能就不知道数了.或者说孩子不知道从9—10、19—20、29—30这种整数上跳数.第二步: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数之间的前后关系:例如:5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8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从5往前数,往后数,从11往前数,往后数.第三步,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例如:7与8哪个大?12与4哪个大?第四步,让孩子学会念题.很多孩子会看题,但不会念题.孩子知道“+”、“-”的方式,却不知道读法.让孩子读出来是为了下一步计算时,告诉孩子:念到“加”时,就是把数往后数.念到“减”号的时侯就是往前数.第五步,教会孩子认识个位与十位,让孩子熟练地说出两位数中的个位是几,十位是几?例如:15,个位是5,十位是1.第六步教孩子进行计算:1、数手指加减法:加法例如:15+2= 我们告诉孩子:把大的数15放在心里,把小的数2用手指表示(让孩子把手指伸出来),中间是“+”号,就是从15后面的数开始点手指,15后面是16,点两个手指就是16、17,那么就15+2=17.减法例如:15-2= 我们告诉孩子:把大的数15放心里,把小的数2用手指表示(让孩子把手指伸出来),中间是“-”号,就是从15的前面数开始倒数,15前面是14,倒数2个手指就是13,那么15-2=13.加法例如:15+2= 我们告诉孩子:个位与个位相加就是5+2=7,十位与十位相加就是1,那么15+2=17减法例如:15-2=,我们告诉孩子,个位与个位相减就是5-2=3,十位与十位相减1-0=1,那么15-2=13.这两种方法相对来说,“数手指”只适合两个数中有一个是单数的加法算式,因为如果两个数都是双数,那么手指就不够用了;而“个、十位相加减法”虽难学些,但能适用于所有算式计算,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建议用“个、十位相加减法”.

幼儿数学应该怎么教

4,对于刚接触数学的幼儿该如何入手

我认为先教减法好,并且用实物来教他们。
我认为先教分解吧。分解会啦,加减法就容易多啦。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教学时必须依据这些特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不能从客体本身获得的,而是要从改变客客体的动作中获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这种体验和经验是幼儿建构初级数学概念所必须的。因此,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一、操作活动能够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幼儿时期的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一些新颖的、有情节的、变化的、让他们动手的活动,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幼儿通过操作活动,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这种材料多数是幼儿身边常见的自然物品、玩具等)而且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材料,使他们都有操作的机会,独立进行学习活动。这种活动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的注意和兴趣转向数学的结果,幼儿为自己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而高兴。例如:幼儿独立地分辨出各种几何图形,并将它们一一配对,或者是按老师的要求,操作时自己动脑筋,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有了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幼儿对数学活动有了兴趣,也增强了其自信心。而且操作活动内容的多样化,使幼儿获得多种数学感性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操作活动在使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促进自身相应能力的发展。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概念,也需要对操作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需要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一过程既是幼儿初步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也是幼儿思维能力获得发展的过程。让幼儿在许多图形中分别把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找出来,再把找到的图形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些操作活动可以巩固、加深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同时发展幼儿的分类、排序能力。再如教幼儿学习“6”的组成时,可以让幼儿把6个实物分为5个和1个、4个和2个、3个和3个,再把5个1个、4个和2个、3个和3个合起来成为6个。通过操作活动,幼儿不仅理解了6的组成,还体验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并初步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三、操作活动能够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人手一套学具进行实际操作,不仅能使每个幼儿获得练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手的操作活动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活动,促进脑的发展。在操作中,要求幼儿眼看、耳听、手动、脑想、嘴说,这样感知较深刻,记忆也较长,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在操作的同时,要求他们边“做”边“说”通过“说”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做”有所了解;通过大声讲述,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操作内容和要求,更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排列相关联的物体”时,教幼儿边操作边说:“毛巾和脸盆做朋友,杯子和牙刷做朋友,床和被子做朋友…….”在学习“比较两组物体数量”时,幼儿一边操作一边用语言讲述:“一只鸡送你一条小虫、一只鸡送你一条小虫、一只鸡没有小虫了。”动作和语言的结合可以帮助幼儿体验到物体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操作活动中的讲述不仅使幼儿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还发展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操作活动能够使幼儿养成按顺序整理物品的良好习惯。 有条理地整理操作材料是顺利进行操作活动的保证。整理操作材料包含了整理方法和整理结果两项内容。教师具体地教幼儿先收什么再收什么,收好后放在哪。以后,在每次活动结束都要按要求整理好操作材料,让幼儿体验整理操作材料的必要性,强化整理材料的愿望,逐渐养成按顺序整理物品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对幼儿园数学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强调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的变化,各种教育方法相应而生,特别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求人才的素质越来越高,相应地要求在使幼儿获得知识的同时,各方面素质也要得到较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总结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教学方法,这个重担就落在我们肩上了。
先从数字如手,逐步的教会简单的加法,要一对一的完全掌握后才能教其它的,主要是多练,多看,要在他的大脑里给他形成一种学数学的理念…

5,如何教孩子学数学

如何教孩子学习数学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当孩子第一次学习时,就要严格要求,做到规范。如当孩子能玩玩具或看儿童书籍时,教育孩子要爱护自己的玩具和书籍,每次玩过或看完后一定要让孩子整理好,放回原处。笔者作过统计,约有45%的学生不爱护书籍,不会整理自己的书本及学习用具。当孩子第一次拿笔写字时,就要教给孩子正确的握笔方法及写字姿势,否则,习惯成自然,到上小学了,老师也很难纠正。笔者也作过统计,约有60%的学生握笔不正确。 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孩子,不能边看电视边吃饭或边做作业。否则会造成孩子做事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思想开小差等。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不能只让孩子学习,任何别的事全由父母包办,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能培养刻苦耐劳的精神。 二、培养孩子有思考问题的习惯 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是因为他能思考问题。苹果成熟了掉到地上,是“瓜熟蒂落”的自然现象,而牛顿在想:苹果为什么要掉到地上,不飞起来呢?他发现有重力的作用,那这重力是谁给的呢?因为有这一层层问题的思考,所以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小孩子没被世俗束缚,好奇性强,每件事情都要问个明白。这时做父母的要耐心解释,引导孩子思考,有些浅近的问题,可以叫孩子再想一想。当提出的某些问题连父母也回答不上来时,如头上长有几根头发,这河塘里有几尾鱼等。你可以说,这些问题在书本上可以找到,等你掌握了知识就能解决。千万不能胡编乱造哄骗孩子,更不能责骂孩子:连大人也不知道的问题,问什么!烦死了!这样为挫伤孩子问问题的积极性,刚萌发的活跃思维会因受父母的责骂而受压抑。 三、怎样辅导孩子学数学 给孩子辅导数学,不像在学校,受场地及人数限制,可以灵活多变,不只是在家里坐在凳子上辅导,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把看到的、听到的,能找到数学问题的就提出让他去想;不只是讲书本的知识,还要把实际问题或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让他思考;不只是动笔计算,还要培养孩子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 1.在家里给孩子辅导数学,问题要灵活多样,能激起孩子的思考。 好多家长给孩子辅导数学就是呆板的几道算题,这样孩子容易厌烦,会觉得数学没有兴趣。如3+7等于多少?7+3呢?8+2呢?这时你如果反过来编题:那两个数相加得10?这样的算式共有几个?如何判定你已经写完了?有规律吗?让孩子找到:0+10,1+9,2+8,3+7,……,10+0这一规律后,又提出那两个数的和等于11?这样的式子共有几个?然后提出两个数的和等于100,这样的算式能编出几道。这些问题可培养孩子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有时,你做家务忙,但孩子要求你出一道题给他做,你可以在纸上画一个几何图形,叫孩子说说这个像什么?比如画一个圆,让孩子去想象。有的孩子说像大饼;像圆圆的月亮;像妈妈漂亮外衣的纽扣等等。只要是圆的,不管说什么都对,说得越多越好。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及观察力。 2.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编的题, 能让孩子体会生活,丰富生活知识。 养金鱼是小孩子挺喜欢的事。为让孩子做减法,可编制“金鱼缸中有5条金鱼,死了一条,还剩下几条?”有过养金鱼经验的孩子不一定就简单的回答4条,他要提出这条死了的金鱼捞出来了没有?这样他就有两个答案:4条或5条。多思考这样的问题可培养孩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在餐桌上,如果有一桌丰盛的菜,叫孩子把菜分为两类。按什么方法分,由孩子自己决定。特别是孩子多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分的方法很多:如按动、植物分,或按海产类或非海水类分,也可按炒菜、汤菜分;冷菜、热菜分等。做父母的要作适当的提示,让孩子学一点分类思想,还丰富了生活知识。 家里买来一袋绿豆,问孩子:你能知道这袋绿豆有几粒吗?如果一粒一粒数,当然是很费事的,你能想出好方法吗?(如:先秤出一两,数出这一两绿豆的粒数,然后秤出这袋绿豆的总重量,就可算出这袋绿豆的粒数。)又如怎样知道一本书中的每页纸的厚度等问题可培养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能动手操作的题,父母不要给出答案,让孩子去操作、体验、领悟。 为考孩子的智力,家长会给孩子提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孩子会脱口而出,3个。这时家长不要告诉孩子答案,要孩子亲手去剪一剪。一剪才发现有5个角。继续剪,看能不能剪出3个?当孩子沿着对角线剪得3 个角时,这高兴劲儿就不用提了。 如图,与孩子一起走路时,本该从A到B,B到C的道路上走,可孩子偏从花坛中从E到F穿过。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走?孩子说:近!你怎么知道就近呢?要孩子回家动手画出图形,量一量,并比较EB+BF与的长度与EF的长度的大小。画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多做几次,让孩子领悟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等三边”。 孩子都看过能伸缩的活动推拉门或防盗窗,这些门或窗的结构是四边形的。问他们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而做成四边形呢?叫孩子用竹棒围一个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压一

文章TAG:怎样  幼儿  幼儿数学  数学  怎样教幼儿数学入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