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科学课教案,有谁知道一年级科学上册的课件哪里有
来源:整理 编辑:挖葱教案 2023-10-08 13:17:56
本文目录一览
1,有谁知道一年级科学上册的课件哪里有
去桃李天下课件啊,里面的课件教案都是免费的,质量还不错
2,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是什么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针对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吹出有大有好的泡泡。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4、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 1、洗涤剂、洗衣粉、肥皂、甘油、水等配制吹泡泡的溶液。 2、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 3、铁丝或铝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讨论“什么是科学?”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 吹泡泡游戏里也有科学吗? 教师演示:吹泡泡。 谈话:关于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将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合并同类项。) 大家提出的问题哪一个适合我们这一节课研究呢?(根据问题的可行性选择出要研究的问题。) 怎样才能吹出有大有好的泡泡? 学生尝试配制吹泡泡溶液,选择吸管吹泡泡。 比一比,谁的泡泡大,为什么? 拓展: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样。思考: 说一说吹泡泡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谈话:吹泡泡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吹泡泡里有科学。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讨论:我们身边哪里还有科学?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内容: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倪焕之》十七:"她做这些事绝不随便,都运用无可加胜的心思写成精密的教案,先送与级任教师看过,得到了完全的赞许,还不放心,又斟酌再三,然后拿来实施。

3,小学科学的教学案例要怎么写
案例《圆柱体侧面积》教学观察:场景那公式可以怎么写呢? 生:圆柱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
4,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空气是什么样子的教案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出空气的特点。2、能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能够流动的物体,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3、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欲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空气的特点教学难点:空气能够流动。教学材料准备分组材料:保鲜袋、橡皮筋、气球、烧杯(250ML)、粉笔、泥块、海绵、毛巾演示材料:打气筒、气球、水槽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猜谜,引入课题1、让学生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2、引出课题: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个别回答猜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自然地导出课题。二、找空气1、要研究空气,先要找到空气,你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2、组织学生收集空气。汇报分组用保鲜袋去小组想去的地方收集空气。通过在不同的地方找空气,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周围有空气。三、观察空气1、提出问题:空气找到了,你用什么方法观察它?分组观察小结:空气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味道,没有气味。2、感受空气的流动性:先将气球吹涨,再对着自己的自己的手或脸放气。你有什么感觉?归纳: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能够流动的一种气体。小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法。 学生用眼、耳、舌头等感官来观察空气并汇报观察结果。学生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 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感受,非常自然轻松地了解了空气的特点。 四、到处有空气1、空气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空气的存在呢?例如你怎样证明这个气球里有空气呢?2、演示实验:将气球放进水中,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3、出示实验材料,你猜它们里面有空气吗?怎样证明?个别回答并演示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个别回答学生填写猜测并小组讨论并回答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及判断结果。汇报实验结果,有不同结果的可以重做一次。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习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探究物体里有无空气。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习惯。五、小结1、今天你学习了什么?2、回家之后,将今天的海绵或别的物体里面有空气的实验做给爸爸妈妈看。回答让学生对所学东西做个回顾。使学生将科学带回生活中,也引起家长对科学的注意和重视。
5,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
1、课的导入要新颖、有趣,把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开始就调节起来。2、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有效提问的能力。一个星期有一节实验课让同学们更有兴趣 还有上课举手老师因该用纸记录下来 每个月评出10名上进提问者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小学科学课的设计,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能力,设计实验教学时一般分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一般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仅供参考。
6,小学一年级科学课教案三篇
【 #一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 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一:磁极的相互作用 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 2、学生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3、提出问题: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项:实验时,周围不能有其它磁铁的干扰。 4、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小组实验: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 (1)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水浮法、悬挂法??)。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7、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指导填写实验记录。 8、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磁铁的正负极磁极的相互作用出现的现象 作业 总结观察现象 课后反思 通过磁极小游戏,吸引孩子们观察磁铁正负极原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动手实验,课堂气氛活跃。 【篇二】 教学目标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 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活动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①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③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呼吸加快)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猜测。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课的延伸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作业 测量跳绳50次心跳的次数,100次心跳次数。板书设计跳动起来会怎样呼吸心跳 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呼吸量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课堂效果很好。 【篇三】 教学目标: 1、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2、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3、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 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 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 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的课外作业及学生的精彩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的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的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的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1、活动:根据讨论的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2、交流: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四、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的植物发生了什;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的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我的树叶记录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的果实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的其他变化。 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的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 2、交流: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落叶的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的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的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的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我的树叶记录表 这样坚持下去,我还可以知道大树一年四季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我的树叶调查表记录作业 寻找一种喜欢的植物进行研究,完成植物调查表。 反思 通过研究植物一年四季根、茎、叶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7,小学一年级新增科学课怎么上才科学
动手做,玩中学,一年级不侧重原理性的东西,重在接触和体验。能演示的就不空口说,以便孩子理解和记忆。小学科学课经常采用实验和情境式教学的形式。对一年级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不过分强调知识点教学,在课程中增加游戏等环节。对一年级的教学中要使用儿童的语言,注重趣味性,同时也要注意科学规范和标准用语。要求一年级学生只要做实验就要做记录,如果不会写字就用图画或者拼音代替。在小组汇报环节,鼓励孩子使用“我发现”这样的说法,要求孩子在发言之初就亮明观点。,小学科学课地位的提高代表了教育部门对科学素养的重视,但科学教育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一年级学生只要做实验就要做记录,如果不会写字就用图画或者拼音代替。但是记录一定不能夸张。到二年级,我会教孩子简单的思维导图。”龚长霞说。此外,在小组汇报环节,鼓励孩子使用“我发现”这样的说法,要求孩子在发言之初就亮明观点,是同意、不同意还是补充前面同学的观点,“养成习惯,规范用语。”
8,科学课重回小学一年级 怎么教才科学
除了在校时间由学校统一掌握外,其他时间应由孩子自己来安排,家长要对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引导孩子多安排时间,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影响的活动,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少安排时间,但不能禁止孩子这方面的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在玩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终生受益制定目标,开始行动,加油一年级时最好的法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这样效果最好早睡早起学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要科学安排学习、劳动、娱乐、锻炼、交往等活动。要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时间:包括每天的阶段性安排、每周的较大活动安排、考试复习和双休日、寒暑假的专题安排等。做到该学学、该玩玩,该学习时不用别人督促主动学习,该活动时快快乐乐去活动上课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增长知识,有所创造,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9,小学科学上册斜面有什么作用的教案
教材分析《斜面的作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本课是依照提出问题:①实践活动,②得出结论③应用知识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局部:1、通过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车上搬运重物的实验,使同学知道什么是斜面。2、通过实验认识斜面的作用。①认识斜面有省力作用,②认识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3、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本课教学: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制订一个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培养同学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探究能力,能够结合材料设计简单的实验。2、教学中发现:学生认为利用用斜面下滑能省力,没有认识利用斜坡自下而上般运物体省力。3、给学生实验任务使学生能主动探究。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很感觉兴趣,能主动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斜面,知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且坡度越小越省力。 2、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说明斜面省力的规律。 3、使学生乐于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文章TAG:
小学 小学一年级 一年 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科学课教案
大家都在看
-
小班游戏小手拍拍教案反思,幼儿园小班艺术活动教案4
2022-12-14
-
儿歌小扇子教案,第二集:春暖花开的秘密
2022-12-20
-
教案 能力目标,幼儿园教案目标包括学习目的和培养目标
2022-12-21
-
第二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摇篮
2022-12-22
-
燃烧与灭火教案人教版,坚持学习的重要性
2022-12-28
-
小剪刀伤人教案,如何正确使用小剪刀?
2022-12-29
-
小班《古诗锦集》教案,同情农民活动目标:助幼儿理解古诗意思
2023-01-08
-
数学好课教案视频,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班教案有趣图文!
2023-01-09
-
与风做游戏教案设计,幼儿园大班教案5,风车、雨伞
2023-01-27
-
幼儿园托班游戏简单教案,幼儿园小班游戏教案
2023-02-12
-
秋天的蝴蝶教案,幼儿园大班图教案:秋天蝴蝶飞过树梢
2023-02-20
-
我最喜欢的季节二年级作文教案,我的最爱季节是夏天和秋天
2023-02-22
-
手工制作哑铃教案,如何使用哑铃健身和瘦身?
2022-12-17
-
二年级音乐小河淌水教案,小河滴水被誉为东方小夜曲
2022-12-19
-
数学大班认识时钟教案,幼儿园班级数学游戏活动教案几点了
202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