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课文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以下是我整理的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课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颐和园 北京的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是中国古典园林之首,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总面积约为2.9平方千米,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1998年11月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的西山脚下,泉泽遍野,群峰叠翠,风景如画。从公元11世纪起这里就开始营建皇家园林。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慈禧(xǐ)太后重新修建,并命名为颐和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和庭院,就看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长廊蜿蜒于万寿山南麓(lù),昆明湖北岸,将如画的景点串联成一线,为旖(yǐ)旎(nǐ)的风光镶上画框,使湖山的景色层次分明。长廊沿途穿花透树,看山赏水,景随步移,美不胜收。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共分成273间,是世界长廊之最。每一间的横槛(jiàn)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这些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有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到长廊一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佛香阁。佛香阁建造在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阁高40米,有8个面,3层楼,4重屋檐。阁内有8根巨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眺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远处烟波淼(miǎo)淼,近处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fǎng)在湖面慢慢地荡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西望群山起伏,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许多古老的城楼。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岸上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儿。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造型十分优美。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座桥既是通往湖中岛的道路,也是一处叫人过目难忘的景点。 颐和园到处是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颐和园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粹(cuì),以无比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中外游客。 《颐和园》知识点 1.这篇文章是按(参观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 3、对句子的理解。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味,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4、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体现了移步换景)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上台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上台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用词语造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请去过的同学介绍颐和园。 2、初读课文 (1)听了他的介绍我真想去颐和园看看,同学们想去吗?好咱们现在就出发(播放录音朗读)。注意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语调轻柔,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2)怎么样,说说游览了颐和园后有什么感受。 (3)师:想走进颐和园细细欣赏一番吗?通过图片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要美的智慧,你们行吗?相信同学们一定行。那好,咱们就来一次集体旅游。(请一个学生做导游朗读课文,提醒学习录音朗读,读出颐和园的美) 3、指导朗读,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读完一二段,提出刚刚学习了神清气爽,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让学生再读这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我想问问同学们,导游刚才是带我们游览了什么地方? (3)好,继续我们的行程,刚才那位导游介绍得很好,陪我们走了那么久,我想他累了,我想换一个导游,谁想来试试?好,游客们我们上路了,快跟上可不要掉队。 (4)读完第三自然段后,问学生刚刚导游又带我们游览了哪里? (5)用换导游的方法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6)读至“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停下 师:我感觉导游这里介绍得非常好,我好像真的看到水平如镜的昆明湖。来,我们都像小导游那样把这句话读一读,看谁能超过这位小导游。 (7)读完第四自然段,哎呀,我一路只顾欣赏风景,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能告诉我吗?这儿可是站得高看得远,你们都看到什么? (8)用上面的方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9)问生游览的顺序。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分四大组查找颐和园资料。

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课文

2,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29颐和园 仁寿殿 佛香阁 大戏楼 长廊 十七孔桥 铜牛(详) 谐趣园 “买卖街” 廓如亭 知春亭(略)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读及会写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完位于北京的长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于北京的一处被录入世界遗产的景观。同学们知道现存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哪三大吗?北京西郊的颐和园和圆明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现在大家来看看这幅景区地图,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我们今天学习《颐和园》。 板书:18、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认读 自由朗读,开火车,再全班齐读。 (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篇课文要学习的多音字是哪一个啊?) 老师黑板展示易错字。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 (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按照什么游览顺序写的? (3)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并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 (游览先后顺序,总分总结构) 作者向我们主要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文章是按照什么浏览顺序记叙的? 三、文段分析 1.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啊?将每个转换的景点,段与段形成一个过渡连接。所以,这些句子是什么句呢?过渡句。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作者先游览了哪一个景点?长廊。全班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1)长廊长,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 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2)画多,漂亮,美丽。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你们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呢?上一课学习长城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修筑长城时,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那么,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 智慧。 (3)长廊两旁给你怎样的感受? 自然美景。风景美。 全班齐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那么,作者是怎样介绍长廊的呢? 从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3.走完长廊,作者还去到哪些地方呢? 读一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我们先看第三自然段,谁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 万寿山上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 介绍完佛香阁、排云殿,作者向我们介绍了? 万寿山前的昆明湖 最后呢?从万寿山下来,我们跟随着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 昆明湖的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 同学们知道了这些景点了,你们有没有对哪些景物是特别喜欢的。 现在: 自学要求: 1.选择最喜欢的景物,把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用“_______”划出来。 2.划完后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汇报要求: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物; 2.读一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 3.讲一讲景物有什么特点。 现在,我们一起来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有谁喜欢佛香阁的,请举手。 (学生汇报) 外形精美。高。 只回答了高:佛香阁仅仅给你们的感觉是高吗?佛香阁的外形是怎样的啊,黄色的琉璃瓦又如何?说了外形的精美,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只回答了外形:老师给你们提示:从“耸”字感受到佛香阁的什么?高。 走完了佛香阁,我们来到了排云殿,有哪些同学是喜欢排云殿的呀? (学生汇报)雄伟壮观。“一排排金碧辉煌”。 那么,这一段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呢?观察点是什么? 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 离开了排云殿,我们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看,正前方看到了什么?喜欢昆明湖的同学又在哪里呢? (学生汇报)静、绿。 还有哪里写出了昆明湖的“静”? 我们看一下这句的“滑”字,如果老师将“滑”改为这个“划”字好不好呢?为什么? 为什么第一个“滑”字会显得更静?滑,用在平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这样的滑,湖面的波纹痕迹会很大吗? 如果用“划”,你们想一想,划船的时候,船桨使水荡起波纹,这种时候你们会觉得湖面是静的吗? 所以,这个“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作者又是怎样介绍景色的呢?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哪里呀?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离开了美丽的昆明湖,我们看到了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谁喜欢十七孔桥的呢?(学生汇报) 哪里看出了狮子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 智慧。 四、布置作业 1.阳光评价2.小练笔 3.家听、抄词、拼音 五、板书 长廊(内-外) 颐和园 万寿山(下-上,上-下) 颐和园 (又大又美) 昆明湖(远-近) 美景说不尽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3,四年级语文上册新课标人教版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原创] ,共79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新的一学年又开始了,为使本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我在假期里借阅了第七册语文书和《教师教学用书》,现结合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特拟定了如下计划:一、基本情况 本班有学生10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4人。根据上学年抽考的情况来看,全班参考10人,均分67分,及格8人,及格率80%,优生5人,优生率50%。二、教材理解 1、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按专题编组。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本册教材改变以往几期将每课词语列在书后,而是将每篇课文的词语列在每组课文后为“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 2、教材重难点 ①重点学习18篇精读课文,掌握其中的生字词语,重视朗朗训练、默读训练。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②学会写书信。 ③积累语文园地和精读课文中的好词好句。三、教学目标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造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和学会生存的启蒙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 3、继续学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本册的20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能分清文章中的事物与联想;能提高默读的速度;能选择句子的表达方式;学会积累词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会读科普文章,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并能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学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6、能有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能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写人;练习从内容、词语、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把自己写得不具体的作文改具体;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能写书信和其他常见应用文;会在文章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逐步养成课外读物阅读的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四、教学策略: 1、要熟悉本册教材的学期教学目标,把握单元教学和课文教学目标,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好课时教学目标。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朗读、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基本的训练,本册教材有两个单元着重进行默读和背诵的训练,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本册教材的单元训练点编排,考虑到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联系。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表达的方法,从读中学写。听说训练除了教好4次听说训练外,阅读教学中要练习听话说话。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本册教材的一个特点是各单元有明确的阅读、习作、听说训练点,教学中要把这些训练点的要求落到实处。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转移到训练目标导向上来。一篇课文教学2-3课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要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在进行阅读训练时,要发挥“学习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提示”的教学,有的可以放在学习课文前;有的可以放在学习课文中进行;还有的可以在学完课文后再巩固、加深认识。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本计划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基础,以解放思想、一心一意抓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干事创业、放开手脚抓质量为突破口,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真抓实干,扎实工作,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成绩而努力奋斗。 6、给学生推荐读课外书《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五、教学进度安排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1 8.25—8.29 1 观潮2 9.1—9.5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3 鸟的天堂 4 火烧云3 9.8—9.12 语文园地一 5 古诗两首4 9.15—9.19 6 爬山虎的脚 7 蟋蟀的住宅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5 9.22—9.26 语文园地二 9 巨人的花园6 9.29—10.3 "国庆"假7 10.6-10.10 10 幸福是什么 11 去年的树 12 小木偶的故事8 10.13—10.17 语文园地三 13 白鹅9 10.20—10.24 14 白公鹅 15 猫 16 母鸡10 10.27—10.31 语文园地四 17 长城11 11.3-11.7 18 颐和园 19 秦兵马俑 语文园地五12 11.10—11.14 20 古诗两首 21 搭石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13 11.17—11.21 23 卡罗纳 24 给予是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14 11.24—11.28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乌塔15 12.1—12.5 28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16 12.8—12.12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30电脑住宅 31飞向蓝天的恐龙17 12.15—12.19 32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语文园地八18 12.22—12.26 期末复习19 12.29—08.1.2 期末复习20 1.5—1.9 期末考试1 观 潮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教学重、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课前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第一课时直奔“潮”,整体感知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 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2、人文理“观潮”。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品味“奇”,感觉奇观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4、品读“潮来前”的“奇”。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第二课时读文,理清层次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积累,课外拓展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4、练习课堂作业。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2* 雅鲁藏布大峡谷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2、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3、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足迹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神奇风光。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自学反馈,质疑问难1、指名分节朗读,结合对生字读音的正音。(如:“移、脉、卉、罕”等)2、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向读者介绍大峡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a……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b.……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c……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抓住要点,简要复述1、默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要点,思考具体内容。2、指名概括课文的内容。深入研究,晶位语言 要求按下列问题读书思考:a、作者用什么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b.课文中一连几处用了“从……到……”的句式,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了?c.为什么把九个垂直自然带比做“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在各自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点拨:1、作者用非常具体、准确的数据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峡谷。结合理解“不容置疑”。 2、作者反复用“从……到……”的句式,使读者形象地感到大峡谷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范围广大,形态多样,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 3、这些景观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于是就有凌空的感觉;而且每一个自然带的景色都不相同,说它是神奇美丽的画卷是非常确切的。结合理解“人迹罕至”。熟读课文,积累词语1、选择最精彩的语段多读几遍。2、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神奇景观的资料,在班级交流。3 鸟的天堂学习目标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3、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教学重、难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课前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3、词语卡片。第一课时揭题1、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出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2、学生试读。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精读大椿树部分1、学生自由读课文。2、图文对照:欣赏图画(课件——大榕树),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井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古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3c5L生根,有许多根

四年级语文上册新课标人教版教案


文章TAG: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案人教  人教版  四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