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清末明初新景观学案

http://www.docin.com/p-25633088.html 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末明初新景观学案

2,天津教案是什么情况李鸿章是如何处理此事件

天津教案事件是天津民众为反对天津的天主教徒利用武力威胁进行宣传活动,导致数十位天主教徒被谋害致死的案件。在这次案件的最后,由于列强主义用军事威胁,李鸿章不得不选择靠道歉和赔款来了解此事。案件结束后,清政府不仅派人去各个列强国赔礼道歉,还给每个国家赔了五十万两白银。当时,在天津的外国天主教徒们在天津城内举行了多场宣传仪式,引起了天津民众的反对。因为当时天津城内多次出现儿童丢失的事情,经过调查才知道这些儿童都被天主教徒抓去当药材了,一时间群情激愤,组织起来一同发表对天主教的抗议。天主教为了让仪式顺利举行,便向法国提出了庇护请求。得到了法国庇护的天主教徒们更是在法国人的武力保护下,耀武扬威地进行各项活动。除此之外,天津的幼童也还在一个接一个的失踪。人民群众的愤怒值越来越高,最终在一位法国领事开枪打伤民众后爆发了。愤怒的民众不仅当场打死了那位法国领事,还暴力赶走了所有的天主教徒。随后,天津民众一边大肆攻击天主教,一边谋害了法国管事和他的秘书,还杀害了数十位修女。得知此事的列强国纷纷坐不住了,派来了航海军舰驻扎在我国的沿海地区,以军事手段为威胁,强迫清政府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清政府先后派了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位外交大臣出面解决此事。最终,由于列强的强势要求,清政府不得不委屈求全。李鸿章在多次交涉后,终于得到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将天津知府贬官,然后由清政府派人向列强国道歉,并给每个列强国赔款五十万两白银,以此来完结这次“天津教案”事件。

天津教案是什么情况李鸿章是如何处理此事件

3,为什么八年级上册历史社会没有明朝只有讲到元朝

明朝的内容包括太多而且还包括资产阶级的萌芽,郑和下西洋世界由分到合格局等等。
下册就有了。肯定是把明朝规划在中国近代史上了,前面的是中国古代史。
初中嘛,歷史又不是主課,編書的能敷衍就敷衍了
因为编者觉得,以学生现在的能力和课标,不必掌握的那么详细。初中的教材都是皮毛,尤其是政史方面,只要知道个概况就行。
你们是新版的历史书吧?
因为那一章讲得是一些伟大的发明而明朝并没有伟大的发明

为什么八年级上册历史社会没有明朝只有讲到元朝

4,发生在清末震惊全国的教案有哪些

扬州教案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金式玉在扬州三义阁开办育婴堂,半年间死亡24名婴孩(因发生瘟疫,致使多名婴儿死亡),于是民众谣传传教士私藏小孩,暗地烹而食之。1868年8月22日英国中国内地会男女传教士被八千至一万人包围,打砸抢烧,8月23日下午,县官雇来轿子,把传教土护送出扬州城的南门,到镇江。11月9号,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派2艘军舰和300名士兵来到扬州前往南京交涉。曾国藩和继任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完全接受麦华陀要求,罢免了扬州地方官,发表公告并答应赔偿损失。11月28日,扬州教案以惩凶、赔款、立碑议结,赔偿教会损失,修复被毁的住宅,门前立碑,保护教堂,惩罚肇事者,邀请传教士返回扬州。安庆教案1869年,在湖南反教揭贴的影响下,安庆府院考试场附近出现约期拆毁教堂的揭帖。曾国藩因低价强买民房改建教堂而为安庆民众所痛恨的英国教士密道生、卫养生,公然到府衙要求查办散发揭帖者,群众和文武考生愤起拦阻,并捣毁了英、法教士住所。密道生、卫养生避入府衙呼救,法国教士韩石贞连夜乘船逃走。事后,清政府在英、法驻华公使的要挟、恫吓之下,以指拨城内官地为教会堂基,赔偿损失4000元、惩办“肇事首犯”、申斥护教不力的安庆各级官员结案。天津教案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发生多起儿童失踪绑架的事件。望海楼天主教育婴堂中有3、40名孤儿患病而死,每天有数百人到坟地围观,挖出孩子的尸体查看。于是民间开始传言怀疑外国修女以育婴堂为晃子,实则绑架杀死孩童作为药材之用。 6月20日,民情激愤,士绅集会,书院停课,反洋教情绪高涨。先杀死了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位于教堂旁边的法国领事馆,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其他4座基督教堂。6月24日,外国军舰开到天津,七国公使向总理衙门抗议,而以法国为首。处理结果:16名死刑、4名缓刑,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出使法国道歉。山西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取得了在内地自由传教,外国传教士可以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教堂”的特权,毓贤任山东、陕西巡抚期间,纵容义和团拳民对洋教进行烧杀抢掠。清廷与八国联军议和时,指毓贤为罪魁祸首。1900年9月26日,山西巡抚毓贤以被革职,发放新疆。1901年2月13日,被斩于甘肃兰州,全省还有40余名官员被严查,山西还被要求每年分担庚子赔款116万两,同时赔偿山西教会损失263万两,为殉难教士立碑

5,高二数学刷题的书有没有推荐的本人数学60多分我想做一些基础题

高二数学刷题:《名师一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名师伴你行》、《志鸿优化》、《教学与测试》(苏州大学)、《红对勾》。
红楼梦 (清代长篇人情小说) 编辑《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我同学考了去年12月那次,挺难的据说。。。。70几分已经很好了。。。好像初中高中知识是都有的,还有点奥数.小学数学教材教法里面 好像写篇教案的

6,清政府对待教案的态度是怎样的

19世纪下半叶起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和传教士的事件。从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青浦教案到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前的60多年间,共约发生五六百起。由于外国侵略势力利用、包庇教会和传教士,这些事件也成为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正义斗争的组成部分,震动世界的义和团运动堪称最大的一次教案。基督教曾于唐、元及明末清初三度传入中国。清王朝实行闭关政策后,严禁外国人在中国传教。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清康熙帝鉴于罗马教廷坚持禁止中国信徒祀孔祭祖,下令禁止天主教在中国传播,驱逐教士,查封教堂,对西方宗教在中国发展势力是一严重打击。但此后禁令虽严,仍不断有教士潜入传教。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天主教徒约有30万人。耶稣教(基督新教)亦于1807年(嘉庆十二年)派遣教士来华,在澳门、广州秘密传教,时受洗入教的总共不满100人。鸦片战争后,中国从独立国家沦为半殖民地,清政府被迫开放教禁,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传教,发还教堂旧址。1858年(咸丰八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又准许外国传教士进入内地传教。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签订时,法国传教士在中文约本上私增教士可在中国各地购置田产,建造自便的条文。后其他国家根据利益均沾条款和治外法权的保护,相继效仿,传教士遂大量涌入,足迹遍及各地。外国教士在传教过程中企图改变中国礼俗,把佛教、道教贬为邪教,诋毁孔子及儒家学说,并在深乡僻壤干涉民间传统仪节。更为甚者,以不平等条约为依据,干扰中国地方行政,破坏中国司法权。他们妄指庙宇、会馆、公所和民宅为旧置教学,迫令归还。任意出入地方衙署,斥责官员,并盛设仪规,擅作威福。在传教中,挑拨教徒与非教徒的纠纷,凡教中犯案,皆包揽词讼,曲庇教徒,不法教徒常依仗其势力,欺凌平民,诈取钱财,霸占田产,横行乡里。凡此种种,使群众积恨成仇,纷纷自发地起来进行反洋教斗争,各地教案频繁发生。清末教案大致分为四期。第一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1870年(同治九年)的天津教案。其间,地方官吏和绅士打出“排斥异端”和保卫圣道的旗号,号召和组织群众反教,主要表现为逐杀教士和焚烧教堂。在震惊中外的1870年6月天津教案中,法国领事因群众抗议教会一事公然向政府官员开枪,群众将其打死,并焚毁法领馆和教堂,杀死20名外国人。法、英、美、俄、德、比、西等国联合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遣军舰到天津海口及烟台一带示威。清政府屈从外力,以杀民赔款及派使臣赴法道歉结案。第二期,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时社会上层开始退出反洋教斗争,大量下层劳动群众投入进来,民间会党逐渐成为核心力量,教案从焚堂闹教发展为大规模的暴动或武装起义。在1891年(光绪十七年)由哥老会掀起的反洋教浪潮中,长江中下游几十个城市和广大乡村,凡有外国教会盘踞的地方都发生了暴动,甚至上海租界也出现反教揭帖,因而引起列强出动军舰在长江示威,清政府派兵围剿。第三期,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至1900年义和团运动。其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反教人数日益增多,民间会党成为领导力量,将反教与反列强瓜分结合在一起,各地教案尤以山东为剧。1897年11月,大刀会组织群众击杀巨野德国教士,周围数县纷起响应。德国遂以巨野教案(又称曹州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胶州湾。并迫使清政府允其租借,及在山东享有筑路和开矿的特权。此后教案仍然不断,1898年一年又发生大小数十次武装起事。当地秘密结社在反洋教斗争中发展壮大,最终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灭洋”运动——义和团运动。第四期,从义和团运动后至辛亥革命前。时会党仍在反洋教斗争中起重要作用,某些地区的斗争具有一定声势,但整体己成为高潮后的余波。及至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后,原来群众自发的斗争便汇入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其间,由于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生产不发达,文化落后,对外来事物反应消极,乃至采取敌对态度,在反洋教斗争中也出现了大量迷信和盲目排外的现象。清政府在处理教案的过程中,起初因为教案与地方官员均有牵连,对外交涉时颇为踌躇,但在外国侵略势力的外交压力和武力恫吓下,又妥协让步,对群众采取镇压政策。天津教案以后,开始从民怨和外患两方面感到教案问题的严重性。1871年,总理衙门曾向驻京外使递交《传教章程》,企图对各国传教士稍加约制,遭到各国反对。1892年李鸿章亦拟一类似的“教堂禁约”,但随着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已形成瓜分之势,清政府自顾不暇,因而无法付诸实施。以后,对教会和列强的要求更多委曲求全,凡遇案发,必贬革当事官吏,屠杀反教群众,赔偿外国教会,以牺牲国家主权和尊严换取“中外相安”。1898年后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教会的规定,承认外国教职人员与中国地方官员地位对等。清政府的如此立场,不仅没有使民教矛盾得到缓和,反而使之愈演愈烈。

7,请问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处理不当是卖国行为可以这样说吗

不算卖国,处于这么一个尴尬的地位,上下里外都为难,形势没有更加恶化就已经很不错了! 虽然我对曾国藩没什么好感 但是实事求是 别人不一定有他处理得好
不是处理不当,而是公正执法。不能因为他判决几十名中国人有罪就说他卖国,因为他判决的这些中国人本身就无理取闹,无视外国人与中国教徒的生命,所以他们应该受到惩罚。
虽然曾国藩是近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但是其也有历史局限性,其处理"天津教案"的决策也是不得已为之,当时清朝当权者就是委曲求全,他也没有选择。最终的处理方法就是一命抵一命,洋教堂死了多少人我们就处死多少人。
不是,当时的客观环境就是“弱国无外交”————————————。

8,请告诉我清代龚贤课稿的历史资料

  龚贤 (1599-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号半亩,又号柴丈人,祖籍江苏昆山,后迁居南京。晚年定居南京清凉山,尝自写小照,作扫叶僧,因名居所为"扫叶楼",屋旁栽种花竹,名"半亩园",卖画课徒其间,清贫度日。性孤僻,与人落落难合。工诗文、行草。自谓所作山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画远宗董源、米芾、吴镇,近师沈周,进一步发展了笔丰墨健的画法,画风浑厚秀沉郁。所著画诀,言近旨远,精确不磨。与樊圻、高岑、邹哲、吴宏、叶欣、明慥、谢荪为[金陵八家]。为金陵八家之首,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李可染都从他的画法中得到了启迪。著香草堂集。顺治十二年(一六五五)作万笏攒峰图。 中国画树的表现方法是:先画干,再画枝,最后点叶,点叶尤其要注意表现不同树的特点。在《龚贤课稿》——龚贤(清)中有很好的体现。 山水: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为主体的绘画。 组织山水画有近景,远景就可以构成具有不同特色的观赏空间。 学画山水画,要先酝酿构图,然后画近景或主要景物,再画远景或陪村景物,最后用浓墨点苔或有重点地着色整理。

9,小班国学村居教案

《村居》作者是清朝文学家高鼎。其古诗全文如下: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前言】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诗作。《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村居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鉴赏】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村居》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居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搜一下:小班国学《村居》教案

10,己亥杂诗 龚自珍 教案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本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写成了三百一十五首短诗,并总命名为《己亥杂诗》。它是近代著名的大型组诗,以诗人的一生经历为主线,述写其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广泛;或记事,或抒情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时弊,表达其反对侵略、呼唤变革的思想和对未来的憧憬。风格是雄奇与哀艳并存。本文就谈谈龚自珍《己亥杂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业生产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国家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评。 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例如《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三首,“不论铁盐不愁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妞那不生栽禾。”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业生产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国家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评。再如《己亥杂诗》中第八七首,“故人怀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表达诗人对禁烟斗争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是“日之将夕”;他批判封建统治的腐朽,揭露封建社会没落趋势、呼唤改革风雷的风气。《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五首,“九州生气恃风雪,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此诗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制度,表现作者火一样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和激发。他们对死气沉沉的社会。砰然一击,惊醒很多世人的沉梦,促使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向勇。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五首,是作者路过镇江时为道士们所撰写的祭玉皇大帝与风神、风雷的“青词”。作者借题发挥,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材多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作者解放人材,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在诗歌的艺术上,龚自珍自称“庄骚两灵魂,盘踞肝肠深”,其诗歌多用象征隐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色彩、构思神奇、想象丰富、奇特,文辞魁玮,接受庄子和屈原的影响较大,其中贯穿一种诗人独有的凌厉剽悍之气,谭献的《复堂日记》说其诗:“以霸气行之”,因而其诗晶光外射,飞动郁勃,富有力度。是对古代理想化诗歌艺术的总结与发展。
百度一下,百科都能查到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释:从字面看,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文章TAG:教案教案  清朝  清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