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高中化学优秀教案新课标 人教版用书推荐几本好点的实用的

《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优秀教案学案》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新课标 人教版用书推荐几本好点的实用的

2,高中化学5分钟说课稿

高中化学5分钟说课稿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下面请看我带来的高中化学5分钟说课稿!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5分钟说课稿 (一)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三、预学设计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思考 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 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讲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合联想和启示,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的动画。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交流讨论: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因为核很小,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提问:金属是否带电? 构成金属的原子是否带电? 为什么原子不带电呢?   思考回答 阅读:P67—P68及拓展视野 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   交流讨论: 原子的结构结论: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利用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   盘点收获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练习: 看屏幕,做练习 学以致用   五、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原子的构成,我主要采用了:阅读前人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提出假设——验证的方法,通过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大多数学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但也看出部分学生探究意识还不够,仅停留在面上,未作深入的思考。    高中化学5分钟说课稿 (二)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我打算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任务。   一、说我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像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现象。那么,在今天的新课标下师生角色还能是这样吗?不!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做演员,教师做导演;应该让学生去表演、去体验、去收获;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该不仅仅关注的是自己如何讲好,而更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演好!为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两点:一是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学生要演什么;二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生能演什么。三是具体的教法和学法,即学生该怎么演。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到底要演什么?我认为依据有两个,一是课程标准:课标明确指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即构建清晰的金属观;二是本节教材在模块中的功能价值:金属的化学性质差异在必修2构建元素周期律和选修4学习电化学时将得到应用与拓展;而选修6的学习将继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由此我将着重突出三点:一是突出归纳金属钠的性质;二是突出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构建出金属化学性质的认知模型;三是突出提高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这三点均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其中第三点还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能演什么呢?我认为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代表物铁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还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刚刚学习了分类观和氧化还原观。这些都是学生能够表演的基础。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还有着连老师都无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我认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自主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自主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自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基于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即用铁的认知模型同化建构出钠的认知模型,用金属的物理性质认知模型去同化建构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并让学生在合作和实验探究的氛围中去进行学习。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课前:先将学生分组,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和使用自己的潜能。同时下发学案,指导学生复习回顾,明确目标。减少知识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演好。   课中:通过两次使用预测、验证、总结这种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来同化构建钠的认知模型、同化构建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以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播放一段关于钛有超强形状记忆性的视频,从而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新课中、进入金属的世界。   其次,进入汇报预测环节:由学生汇报学案中的三个问题。   1.收集观察身边的金属材料并总结出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与差异性,引导学生构建出金属物理性质的认知模型,为同化构建金属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做好了铺垫;   2.用氧化还原观分析铁与氧气、酸、盐的反应,引导用新视角看待老问题,发现它们的氧化还原本质,使认识水平得到提高;   3.由生活中的金首饰,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引导学生预测出钠的化学性质,并对预测质疑,激发学生实验验证的好奇心。   接着,进入实验验证环节。考虑到钠的性质很活泼,我打算增加演示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通过控制钠块的大小和盐酸的浓度,使实验产生轻微的爆炸现象,以此验证预测,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而后,学生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指导依次完成钠的切割、燃烧、与水、与硫酸铜的反应四个实验,并记录现象,汇报结论。汇报中引导学生得出钠能与氧气反应,但不同条件产物不同。而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不易观察全面,但这却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做两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第一次不作过多指导,让学生在汇报时自己发现观察的不全面,再鼓励学生重做实验,多角度全面观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更使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失误不是失败,只有停止思考和观察才是失败。所以我认为在难点的突破上走弯路胜过抄近路,放手让学生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让学生乐在其中。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这种科学探究之乐是建立在苦苦追寻基础之上的。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接着,再增加钠与硫酸铜的反应,让反应结果推翻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简单的金属置换观,这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最后,进入总结提升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所发现的对与错,总结得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是通过学生所同化建构出的认知模型,总结得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实现化学学科内在知识的拓展。   三是通过学生所归纳出金属的化学性质,总结得出金属的还原性本质,以及还原性强弱的差异。   至此教学重点任务得以完成。而有关金属的其他知识以及学生由铝的燃烧实验现象所引发的对金属氧化膜形成速度和致密性差异的思考,将于下节课探究完成。   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猜想、查证,把教学延伸到课后,并辅以适量的课堂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检验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我有如下教学反思:   1.充分采用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使学生由一种旧知识同化构建出另一种新知识,可以实现化学学科知识的不断拓展;   2.充分采用自主实验探究,可以实现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以及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   3.充分采用群体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学生积极地自我认同并欣赏他人的不断形成。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启发了我的设计感悟,即教师巧导演,学生乐表演,教师喜赞赏,学生乐思考。我真诚地期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满心喜乐的氛围中学习,能够在探究创新中成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多指教。   谢谢大家!    高中化学5分钟说课稿 (三)   一、教材分析   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介绍金属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的知识是铁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材从铁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硅和铝为引入,以及在介绍铁的氧化物时,列举了氧化铁作为涂料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说明了研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意义与价值。在介绍铁的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性质时,以实验探究为手段,重点介绍了Fe(OH)2的、Fe2+的还原性与Fe3+的氧化性。   2.教材内容编排注意与第一、二章知识的衔接。   本节课教材内容突出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铁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且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   (1)与"物质分类"知识的衔接。本节对钠、铝、铁、铜四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按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相应盐的顺序编写。同类化合物的性质有许多相似性,这样编排便于从一类化合物的性质中找出共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对同类其他化合物的认识和推断。例如: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碱与酸反应,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笔带过,没有安排相应实验来介绍。   (2)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离子反应代表了反应的实质,教材"学与问"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碱,写出它们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与酸的反应、铁盐和亚铁盐性质均以离子方程式书写,充分体现了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   (3)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衔接。Fe3+与Fe2+相互转化的实质就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本节课一个重点内容。教材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强还原剂、Fe2+遇到强氧化剂的变化,正是利用化合价变化来对反应类型进行判断。   3.通过对实验探究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   教材介绍Fe(OH)2的制备与性质、Fe3+离子检验、Fe2+与Fe3+相互转化等知识的介绍,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物质性质。做好几个教材安排的几个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2价铁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   (3)知道溶液中Fe3+的检验方法。   (4)知道Fe3+与Fe2+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转化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预测,初步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研究物质氧化还原性。   (3)通过对铁的化合物实验演示与探究活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条件的思考与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2)体验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运用,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   1.运用分类的方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金属氧化物、碱、盐)预测物质性质   2.整合实验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   本节课安排了3个实验,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的制备、Fe3+离子的检验以及Fe3+与Fe2+的转化。相对而言本节课实验的内容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质或是Fe2+与Fe3+的转化,均涉及到+2铁元素的还原性这一特点,以及都使用到Fe2+溶液。为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把"Fe(OH)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Fe3+离子的检验"和"Fe2+与Fe3+的转化"三个实验进行整合,同时设计了几个问题情景,以起到优化课堂效率,形成知识系统的作用。同时,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填写以下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FeCl3溶液,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新制FeSO4溶液(在大烧杯加入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得到,并保持Fe与H2OS4反应不断进行,()放在公共药品台上,学生自行取用)。   ②先往两支FeSO4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溶液(动作要迅速),观察与记录现象。再往两支FeCl3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溶液,观察与记录现象。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1.含Fe3+的溶液遇KSCN溶液变红,Fe2+离子没有此现象,利用这一反应可以检验Fe3+的存在。   2.含Fe2+离子的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与KSCN溶液会出现红色,证明生成了Fe3+,由此说明Fe2+溶液容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Fe3+.   3.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因被氧气氧化会而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1.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   1.以铁粉为还原剂,可以将Fe3+还原为Fe2+,此时溶液与KSCN不变红,说明溶液中已无Fe3+离子。加入氯水后溶液重新变红,说明前面反应的产物是Fe2+,遇到氯水后重新被氧化为Fe3+.   2.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可以防止溶液中的Fe2+被空气中的O2氧化。   3.往FeCl3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振荡试管,一段时间后仍有铁粉过量,说明溶液中已无Fe3+(已充分反应)。若反应不充分,滴加KSCN后溶液会出现红色,不能证明Fe3+已被铁粉还原。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指导,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

高中化学5分钟说课稿

3,高中化学资源网

http://www.huaxuefudao.com/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资源网

4,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上册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体温、概括为主体,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着一关键,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等一一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练提问讨论归纳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法指导:   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复习初中学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同学思考回答:“氧化铜失去铜,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已经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2.讲授新知识   以Na在cl2中燃烧和H2与cuo反应为例,通过得失氧情况和价态分析,总结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化合价升降。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认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氧化反应,失e、价升;还原反应,得e、价降。从而解除疑难,进行下一环学习。   (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剂,得电子的物质(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失电子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就这样边讲课边板书,在化学方程式上画线,标明化合价及电子得失,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归纳。教会学生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即: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氧化剂还原剂   为了理解,加深记忆,让学生先看几分钟书,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写出H2在cl2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并分析,即:   价升,(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价降,(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使知识更清晰,可以给出小节,并给出类似题型的练习题,达到巩固加强。最后一起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即:   接受电子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具有还原性    五、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记忆方法:   1.总结: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看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3.联系反馈:   写出Zn与Hcl反应,cu在cl2中燃烧的反应式,并标出化合价、氧化剂、还原剂并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生学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透彻讲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复习化合价的基础上,使学生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   2.学会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3.掌握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教学重点】   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及其判断。   2.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教学难点】 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法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    【教学设计】    [复习引入]   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写出钠、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其得失电子的情况,推出钠、氯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结果:   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   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   [问题情境]标出2KBr+Cl2=Br2+2KCl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并分析哪种元素失电子,哪种元素得电子,电子从哪种元素转移到哪种元素?    〖学生活动〗   学生探索、讨论、交流,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教师活动〗   在氯气与溴化钾的反应中,溴离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溴原子,溴原子结合   成溴分子,溴元素的化合价由-1升高到0;同时氯气分子中的氯原子得到溴离子给出的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降低到-1。   在反应过程中,溴离子与氯原子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导致了溴元素与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强调提醒]   a.“e-”表示电子   b.用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学生活动〗   由学生归纳概括总结: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问题情境]   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请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Fe+3Cl2=2FeCl3(2)CaO+H2O=Ca(OH)2   (3)Cl2+H2O=HCl+HClO(4)Fe+CuSO4=FeSO4+Cu   (4)NaOH+HCl=NaCl+H2   上述反应各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哪一种?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如下:    〖教师活动〗[拓展视野]   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一般情况下,得到电子的能力趆强,物质的氧化性就趆强;失去电子的能力趆强,物质的还原性就趆强。例如:   氟、氯、溴、碘的单质的氧化性强弱顺序为:F2>Cl2>Br2>I2   离子的还原性强弱顺序为:I->Br->Cl->F-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并由学生总结归纳如下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元素失电子总数=元素得电子总数    〖教师活动〗 归纳、概括、小结本课知识要点。    〖巩固练习〗 《化学1(苏教版)》P45中的[问题解决]:   请指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分析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学生当堂练习,并交流反馈答题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布置作业〗 《化学1(苏教版)》P47~48:1、2、3    〖板书设计〗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2.单线桥法   三、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四、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元素失电子总数=元素得电子总数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3   1.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升降、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偏移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重点)   3.培养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探究意识。   4.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   [基础·初探]   1.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凡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探究·升华]   [思考探究]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联系   (1)CO2+2NaOH===Na2CO3+H2O和CO+CuO△(=====)Cu+CO2两反应,谁是氧化还原反应?判断依据是什么?   【提示】后者,反应前后化合价有变化。   (2)Zn+H2SO4===ZnSO4+H2↑反应中,什么元素被氧化?哪种物质为还原产物?   【提示】Zn被氧化,H2为还原产物。   (3)在反应2KClO3MnO22KCl+3O2↑中,哪种元素被还原?哪种物质是氧化产物?   【提示】氯元素被还原,O2为氧化产物。   (4)氧化还原反应是不是一定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一种?   【提示】不一定。如3CO+Fe2O3高温(=====)3CO2+2Fe就不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但却是氧化还原反应。   [认知升华]   升华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间的关系   记忆口诀:   升→失→氧→氧→氧   降→得→还→还→还   升华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即: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4)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题组·冲关]   题组1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的理解与判断   1.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Na2CO3+CaCl2===CaCO3↓+2NaCl   B.Fe+CuSO4===Cu+FeSO4   C.2NaHCO3△(=====)Na2CO3+CO2↑+H2O   D.CaO+H2O===Ca(OH)2   【解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发生变化,A、C、D均无化合价的变化,是非氧化还原反应;B是置换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B   2.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被氧化,得到电子的物质被还原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可以是同一物质   C.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物质首先被氧化,另一种物质再被还原的反应   D.只有氧化没有还原的反应是不存在的   【解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答案】C   3.已知铜在常温下能被稀硝酸溶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_,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   【答案】CuNCuHNO3NOCu(NO3)2   【题后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4个“不一定”   (1)一种元素被氧化,不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如0(Cl2)+H2O===H-1(Cl)+H+1(Cl)O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都是氯元素。   (2)一种反应物不一定只表现出一种性质。如反应2KMnO4△(=====)K2MnO4+MnO2+O2↑中,参加反应的KMnO4既表现了还原性,又表现了氧化性。   (3)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某种物质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不一定是被还原,如HCl→Cl2是被氧化。   题组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4.下列反应中,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二氧化硫催化氧化成三氧化硫:2SO2+O2催化剂2SO3   B.氯气通入溴化钠溶液中:Cl2+2NaBr===2NaCl+Br2   C.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混合反应:HCl+AgNO3===AgCl↓+HNO3   D.氧化钠跟水反应:Na2O+H2O===2NaOH   【解析】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作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由此可知,A、D项属于化合反应。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是看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由此分析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不难看出C、D项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均未发生变化,它们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项中的硫、氧元素,B项中的氯、溴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变化,它们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综上所述,只有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5.下列反应是分解反应但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BaCO3高温(=====)BaO+CO2↑   B.2KMnO4△(=====)K2MnO4+MnO2+O2↑   C.2CO+O2点燃(=====)2CO2   D.CO+CuO△(=====)Cu+CO2   【解析】A项,不是氧化还原反应;C项,不是分解反应;D项,不是分解反应。   【答案】B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   [探究·升华]   [思考探究]   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两种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   H2+CuO△(=====)Cu+H2O   (2)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   3Cl2+2Fe点燃(=====)2FeCl3   【提示】   [认知升华]   电子转移两种方法的书写步骤   (1)双线桥法的书写步骤   (2)单线桥法的书写步骤   【特别提醒】单线桥法与双线桥法的区别   (1)单线桥法表示时箭头是在反应物中由失电子的元素指向得电子的元素;表示时只标转移电子的数目。   (2)双线桥法表示时①箭头由反应物中变价元素指向生成物中同一元素;②表示时要标出“得到”或“失去”;③电子数目且电子数目相等。   [题组·冲关]   1.下列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解析】A项,电子转移的方向不正确;C项,Zn失去2e-;D项,Cu失去2e-。   【答案】B   2.(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双线桥法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注明“被氧化”、“被还原”。   ①Fe2O3与CO在高温下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KClO3与MnO2在共热条件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H2S气体和SO2气体反应生成S和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法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①Cu和AgNO3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室制Cl2的反应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向FeCl2溶液中通入Cl2生成FeCl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实验室制取少量N2常利用的反应是NaNO2+NH4Cl△(=====)NaCl+N2↑+2H2O,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NaNO2发生氧化反应   B.生成1molN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6mol   C.NH4Cl中的氮元素被还原   D.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是同一种元素   【解析】↑+2H2O中,NaNO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1molN2,转移3mole-,NH4Cl中N被氧化,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均为N。   【答案】D

5,高中化学

题目不说了氧化性:Ce4+>Fe3+>I2么,如果生成了Cel4,那Ce4+就不把l-氧化为l2了。此题解答技巧:看清题目所给条件,切勿盲目做题。

6,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简称摩。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 高一化学 物质的量教案及练习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 方法 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 总结 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不能拆分。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4.应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的。   (2)明确粒子的含义。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标准。科学上把0.012kg 12C所含的原子数定为1mol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因此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1,在叙述和定义时要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在计算时取数值“6.02×1023mol-1”。   5.关于摩尔质量。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把0.012kg 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 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数,所以1mol氧原子质量是1mol碳原子质量的 倍,即。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方便。   6.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巩固对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课题:第一节 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 :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 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mol-1。   板书: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   不能。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33×10-23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结论: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板书: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投影: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3molNH3中含有3×1=3 mol N原子,3×3=9molH原子。   投影:课堂练习   2.填空   (1)1molO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O;   (2)3molH2SO4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H2SO4,可电离出_________molH+   (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质子   (4)10molNa+   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Na+   答案:(1)6.02×1023 (2)3×6.02×1023,6mol (3) 8mol,8×8=64mol(因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质子) (4)10×6.02×1023 (5)2mol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之间的关系:   作业:教材P48一、二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物质的量   第一节 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与原理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是NA,单位是每摩(mol-1),数值是   NA = (6.0221376±0.0000036)×1023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由实验测定。它的测定精确度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测定方法有电化学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但测定结果几乎一样,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常数。例如:用含Ag+的溶液电解析出1mol的银,需要通过96485.3C(库仑)的电量。已知每个电子的电荷是1.60217733×10-19C,则   NA =   下面着重介绍单分子膜法测定常数的操作方法。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学习用单分子膜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用品   胶头滴管、量筒(10 mL)、圆形水槽(直径 30 cm)、直尺。   硬脂酸的苯溶液。   实验原理   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扩散而形成单分子层,由滴入硬脂酸刚好形成单分子膜的质量m及单分子膜面积s,每个硬脂酸的截面积A,求出每个硬脂酸分子质量m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尔质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N。   实验步骤   1.测定从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   取一尖嘴拉得较细的胶头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 1mL,然后记下它的滴数,并计算出 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体积V1。   2.测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积   用直尺从三个不同方位准确量出水槽的内径,取其平均值。   3.硬脂酸单分子膜的形成   用胶头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滤纸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约 5 cm处,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挥发,硬脂酸全部扩散至看不到油珠时,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扩散,而呈透镜状时为止。记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数d。   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将水槽洗刷干净后,注入半槽水,重复以上操作二次。重复操作时,先将滴管内剩余的溶液挤净,吸取新鲜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挥发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   5.计算   (1)如称取硬脂酸的质量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那么每毫升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质量为m/V。   (2)测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1,形成单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数为(d—1)(详见注释),那么形成单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质量为:   (3)根据水槽直径,计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积S。已知每个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积A=2.2×10-15cm2,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个数为:S/A。   (4)根据(2)和(3)的结果,可计算出每个硬脂酸分子的质量为:   (5) 1mol硬脂酸的质量等于284g(即 M=284g/mol),所以 1mol硬脂酸中含有硬脂酸的分子个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N为:   注释:当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镜状,说这滴溶液没有扩散,即没有参与单分子膜的形成。这时单分子膜已经形成完毕,应停止滴入溶液,所以,在计算形成单分子膜所需硬脂酸溶液的滴数时,应将最后一滴减掉,即滴数计为d—1。   说明:   一、实验成功标志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的阿伏加德罗常数 NA在(5-7)×1023范围内为成功。   二、失败征象   实验测定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数量级不等于1×1023。   三、原因分析   1.因为苯是易挥发的溶剂,故在配制、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过程中因为苯的挥发,造成浓度的变化。   2.在测量每滴硬脂酸苯溶液体积时是连续滴液的,在形成单分子膜时的滴液是间歇的,同时,滴管内液体多少不同,手捏胶头的力不同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液滴的大小不均匀。   3.水槽洗涤不干净,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4.水槽水面直径测量不准确也会造成误差。   四、注意问题   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无水氯化钙或氧化钙除去。   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严加密封,防止苯的挥发。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加塞塞住。   3.在使用胶头滴管滴液时,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匀。   4.在形成单分子膜的过程中,应保持水面平静,防止单分子膜重叠。   5.水槽的洗涤:每做完一次实验,一定要把水槽洗涤干净。否则,第二次实验所需硬脂酸苯溶液的滴数将明显减少,因为残留在水槽内的硬脂酸分子会占据部分水面。洗涤方法:用自来水充满水槽,让水从水槽边溢出,反复2-3次即可。   【课堂总结】略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练习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12g碳所含的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B.阿伏加德罗常数没有单位   C.“物质的量”指物质的质量 D.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 molH2的质量是1 g B.1 mol HCl的质量是36.5 g·mol-1   C.Cl2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D.硫酸根离子的摩尔质量是96 g·mol-1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1 mol 氢 B.1 mol O?C.1 mol 二氧化碳 D.1 mol水   4.下列各组物质中,含原子数最多的是 ( )   A.0.4 mol NH3 B.4℃时5.4 mL水 C.10 g氖气 D.6.02×1023个硫酸分子   5.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和黏土,这些物质按照不同的比例加以混和、压制,就可以制成铅笔芯。如果铅笔芯质量的一半成分是石墨,且用铅笔写一个字消耗的质量约为1mg。那么一个铅笔字含有的碳原子数约为( )   A.2.5×1019个 B.2.5×1022个 C.5×1019个 D. 5×1022个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6.02×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 B.1 mol 12C的质量是12 g   C.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的物质就是1 mol D.1 mol O2含有6.02×1023个氧原子   7.下列物质里含氢原子数最多的是 ( )   A.1 mol H2 B.0.5molNH3 C.6.02×1023个的CH4分子 D.0.3molH3PO4   8.0.1 mol NaHCO3中含有 ( )?   A.0.2 mol Na+ B.0.05 mol CO   C.6.02×1023个 O D.0.1 mol H   9.1g O2和1g O3相比,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所含分子数相同 B. 所含原子数相同 C.所含原子数不同 D.1g O3中所含分子数较多   10. 2.16 g X2O5中含有0.1 molO,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21.6 B.28 C.14 D.31   11.某气体物质质量为6.4 g,含有6.02×1022个分子,则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64 B. 32 C.96 D.32   12.如果1g水中含有n个氢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是 ( )   A.1/n mol-1 B.9n mol-1 C.2n mol-1 D.n mol-1   13.①1molH2O约含 个H2O; ②1molO约含 个e-; ③2molH+约含 个H+;   ④ 3× 6.02×1023个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 e-; ⑤1.204×1024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14. 5mol的CO2与8mol的SO2的分子数比是 ;原子数比是 ;电子数比是 。   16.多少molH2SO4分子与1.806×1024个水分子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17.4.5g水与 g硫酸所含的分子数相等,它们所含氧原子数之比是 ,其中氢原子数之比是 。   答案   18.下列各物质所含原子个数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   ①0.5molNH3 ②1molHe ③0.5molH2O ④0.2molH3PO4   A.①④③②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19.0.012kg14C含有的碳原子数   A. 等于NA B. 小于NA C. 大于NA D. 无法判断   20.含有相同氧原子数的CO2和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1:2 C.2:3 D.2:1   21.mg O2中含n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可表示为   A.2n B.16n/m C.32n/m D.n   22. 1.6g某元素含有6.02×1023个原子,则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 B. 12 C.16 D.23   23.质量相等的SO2和SO3,所含氧原子数之比为   A.1:1 B. 2:3 C. 6:5 D. 5:6   2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质量的H2和Cl2相比,H2的分子数多   B.Na2O2的摩尔质量为78g   C.0.1molH2SO4含有氢原子数的精确值为1.204×1023   D.1molKClO3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KClO3分子   25.在100g浓度为18mol·L-1,密度为ρg·cm-3的浓硫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释成9mol·L-1的硫酸,则加入的水的体积为   A.小于100mL   B.等于100mL C.大于100mL      D.等于100/ρmL   答案:   1.D 2. D 3. A 4.D 5.C 6.D 7.C 8.B 9.C 10. C 11.A 12.B   13.①6.02×1023 ②8×6.02×1023 ③2× 6.02×1023; ④ 3mole-; ⑤2   15.A   14、16-25:合理均看得分。

7,如何实现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的新时代教学

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实施实践探索。介绍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相关实践成果。第二部分:专题(章)教学设计与案例。精选了5个优秀的专题(章)教学设计与案例,这5个专题(章)均为《化学1》的内容。每个专题(章)教学设计与案例包括专题(章)的总体设计和分课时设计两大部分,充分体现模块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
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样,内容详略也不一,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写简案,新教师要写详案.一般说来,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课题(2)教学目的(3)课时分配(4)授课类型(5)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6)教学手段、教具(7)教学主要方法(8)教学过程(9)板书和板画的设计(10)课后分析及教学参考资料.

8,高中化学

初中化学只是化学课程中入门的阶段。 初中化学内容比较简单,比较分散,比较容易掌握。无非是对概念,物质性质,简单物质的化学式,简单化学操作的记忆。只是一个死记的过程,并不需要理解。 高中化学紧接初中化学,要学好,那就要有点兴趣了。也就是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学好了初中的内容对高中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之后就是理解性学习了,你理解了自然会懂得。 学习化学有些内容是不连贯的。比如有机和无机,联系不是很密切,你完全可以当成初级入门的方法学习。 学习化学有些内容是经常考的,考多了你旧会发现,抓住重点。 祝你化学学习顺利。
初中学的和高中学的化学差不多的 只要你现在重新开始 还是赶的上的 高中的化学只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加深了点 也就是说,初中学的东西高中还是要学一遍的
高中努力,能赶上

9,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可以用VCM实验,VCM仿真实验比较有趣,学生也会感兴趣,学生兴趣一来,教学目的就会达到了. 教案设计的第一步,那就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把握好这几点,是备好课的关键,否则将是一次不成功的备课。要准确地设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只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是教师教学的尺度。让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究,课程标准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标准,备课时要先看教材、再看标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这些内容从哪儿来,首先从标准来,其次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吃透教材和教参,把握好教材中的基本线索、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注意从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所谓从大到小,即要按本章——本单元——本课时教学目的的顺序,去理解这一单元、这一课时的目的要求和教学尺度。由粗到细,即要求教师在思考教案设计时,经历教什么-怎么教的过程,对课标中的词语(如: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要反复推敲、深入研究、准确到位。 对于情感目标确定,正是教师备课宗旨的体现。你的教案预设要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教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你的教案的预设要让学生在教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能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你的教案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学与人类生活、体验教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教学结论的确定性;你的教案要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的独立思考的习惯。

10,高中化学

老师要你记的就是重点
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结构 二、元素周期律 三、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结构 一、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分子结构 三、晶体结构 物质分散系 一、物质分散系 二、物质分散系的分类 三、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 四、风化与潮解 化学中的平衡 一、溶解平衡 二、化学平衡 三、电离平衡 四、水解平衡 化学变化中的一些规律 一、离子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三、电化学反应 非金属元素 一、卤族元素 二、氧族元素 三、氮族元素 四、碳族元素 金属元素 一、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二、碱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三、镁铝铁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无机推断与无机合成 一、物理特征 二、结构特征 三、化学特征 烃 一、基础知识 二、烃 三、石油和煤 烃的衍生物 一、卤代烃 二、醇 三、酚 四、醛 五、羧酸 六、酯 七、糖类 八、氨基酸与蛋白质 有机推断与有机合成 一、有机推断 二、有机合成 常见气体的制备和净化 一、气体的制备 二、气体的收集方法 三、气体的净化(包括干燥) 四、尾气吸收装置 五、储存装置 物质的提纯与分离 一、分类 二、分离与提纯的基本操作 三、物质提纯与分离的实验设计 物质的检验 一、定性分析的方法 二、定量分析 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确定实验方案 四、设计实验步骤 五、选择实验仪器 六、实验操作 七、实验记录 八、实验评价和误差分析 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化学计算 一、概念与公式 二、关系式在化学计算中的地位 三、化学计算的类型
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把握好了其他的就好办了 我是过来人

文章TAG: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范例高中  高中化学  化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