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级数学小故事10字

树下一个猴,树上七个猴,一共几个猴?

1年级数学小故事10字

2,关于数学的小故事

小熊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能挣钱替妈妈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捕鱼,赶早市到菜场卖鱼。 一天,小熊刚摆好鱼摊,狐狸、黑狗和老狼就来了。小熊见有顾客光临,急忙招呼:“买鱼吗,我这鱼刚捕来的,新鲜着呢!”狐狸边翻弄着鱼边问:“这么新鲜的鱼,多少钱一千克?”小熊满脸堆笑:“便宜了,四元一千克。”老狼摇摇头:“我老了,牙齿不行了,我只想买点鱼身。”小熊面露难色:“我把鱼身卖给你,鱼头、鱼尾卖给谁呢? ”狐狸甩甩尾巴道:“是呀,这剩下的谁也不愿意买,不过,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点鱼肉。这样吧,我和黑狗牙好,咱俩一个买鱼头,一个买鱼尾,不就既帮了狼大叔,又帮了你熊老弟了吗?” 小熊一听直拍手,但仍有点迟疑:"好倒好,可价钱怎么定?”狐狸眼珠一转,答道:“鱼身2元1千克,鱼头、鱼尾各1元1千克,不正好是4元1千克吗?”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儿画了画,然后一拍大腿:“好,就这么办!”四人一齐动手,不一会儿就把鱼头、鱼尾、鱼身分好了,小熊一过秤,鱼身35千克70元;鱼头15千克15元,鱼尾10千克10元。老狼、狐狸和黑狗提着鱼,飞快地跑到林子里,把鱼头鱼身鱼尾配好,重新平分了,…… 小熊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想:我60千克鱼按4元1千克应卖240元,可怎么现在只卖了95元……小熊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来。 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关于数学的小故事

3,数学小故事50字

数学陈景润的小故事   数学家陈景润边思考问题边走路,撞到一棵树干上,头也不抬说:“对不起、对不起。”继续思考。   数学家鲁道夫的小故事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的小故事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有少一点的
数学陈景润的小故事  数学家陈景润边思考问题边走路,撞到一棵树干上,头也不抬说:“对不起、对不起。”继续思考。  数学家鲁道夫的小故事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的小故事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很高兴为您解答,祝你学习进步!【学习宝典】团队为您答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数学小故事50字

4,数学小故事20字五个

数学小故事——找零钱  一家手杖店来了一个顾客,买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张50元的票子,要求找钱.  店里正巧没有零钱,店主到邻居处把50元的票子换成零钱,给了顾客20元的找头.  顾客刚走,邻居慌慌张张地奔来,说这张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邻居赔偿了50元.随后出门去追那个顾客,并把他抓住说:“你这个骗子,我赔给邻居50元,又给你找头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赔偿我100元的损失.”  这个顾客却说:“一根手杖的费用就是邻居给你换零钱时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请你计算一下,手杖店真正的损失是多少?这里要补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这个顾客行骗成功,那么共骗得了多少钱?2、故事:猴子捞帽一群猴子在井旁玩,一阵风将一只猴子的帽子吹到井里,他招呼来18个小伙伴,从井上方的松上一个接一个去捞帽子,有4只猴子没有上树,就捞着了帽子,问:是几只猴子上树下井接在一起把帽子捞上来的?3、故事:蜗牛何时爬上井?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只枯井里,它趴在井底上哭起来,一只癞蛤蟆过来,翁声翁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又高又滑,掉到这里只能在这里生活了。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了。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癞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蜗牛对癞蛤蟆说:“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这里,我一定要爬出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话,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能爬出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爬,到了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可以爬出去了。”想着想着不知不觉睡着了,早上,蜗牛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一看,原来是癞大叔还以睡觉,他心里一惊:“我怎么离井底这么近?”原来,蜗牛睡着以后,从井壁上滑下来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咬牙,又开始往上爬,到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晚上,蜗牛又滑下来4米,就这样,爬呀爬,滑呀滑,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来蜗牛用了多少天才爬上井台的吗?
ggfhhbvcghjhv

5,数学小故事

大 战 食 数 兽 一天数学王国突然闯进一个三条腿怪兽,吓得数字公民纷纷逃走.怪兽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吞下数24.接着它又吞吃了另一个数44.奇怪的是,怪兽却没有吃数5.数学王国最高统治者零国王连夜和数1大臣商量对策.数14首先迎战怪兽.怪兽力大无比,数14被摔昏过去.数6和数35举起弓箭,连连发射,可是一点也伤不着怪兽.数100挺枪冲向怪兽.怪兽张开大嘴,一口吃了数100,吓得数6、数35扶起数14赶紧逃窜.第二天,聪明的数1大臣想出了一个法子,派数60去迎战怪兽.数60见怪兽冲了过来倒地一滚,变成了数2和数30,因为2×30=60.怪兽一见掉头跑了.数60连忙又变成数12和数5,因为12×5=60.怪兽见状掉转头又冲了过来.这时侦探数7回来报告说:“怪兽名叫食数兽.为了长出第4条腿,它专吃含因数4的数.”零国王和数1大臣连夜商量对策,第二天,零国王亲自出战与怪兽大战起来.怪兽吞下零国王,倒地就死了.不一会儿,零国王领着几个数字公民全走了出来.原来零国王钻进怪兽肚子里,和这三个数作了连乘,结果都变成了0,怪兽就饿死了.众人听了,齐声称赞零国王既勇敢又聪明.数学王国一天,小动物们来到数学王国的城门,看到国王和两位士兵站在城门前,国王对他们说;谁能计算出士兵身上的数学题,谁就可以进入数学王国.小动物们看到一位士兵身上的题目是:5+3+4=?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等于12.另一位士兵身上的题目是:5/3*2=?小动物们又很快地回答出来了.国王让小动物们进入王国.在王国里有许多各式各样的数学题,有加有减有除有乘,他们在数学王国里学会了用加减乘除列式.时间过得很快他们告别国王,就回家了.哪吒和小猪熊的故事周末,哪吒和小猪熊一起到数学王国去玩.在那里,他们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朋友,有1大哥、2小弟、3姐姐、4大妈……他们一见如故,就在草地上做起游戏来.一共做了6次游戏,每次用4分钟,小猪熊玩累了,躺在草地上嚷起来:“我们已经玩了24分钟了,又累又饿,去吃饭吧!”几个朋友都同意了.于是,他们来到一家饭店,要了38个小馒头,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些,盘子里还有15个,小猪熊一看,又叫起来:“呀!我们的饭量好大,已经吃了23个馒头了.”哪吒笑着说:“小猪熊,你这不是很聪明吗?”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数学王国听说有个数学王国,小明和小芳想结伴到数学王国参观.到了数学王国门口,门口有许多人,原来,要想进王国,必须先抽一道数学题,做对者方可入内.小明和小芳分别抽了一道题,由于两人平日数学学得非常好,所以他们很快做出了数学题,顺利进入了王国.进入王国以后,发现王国内所有的房屋、树木、交通工具全都是由数字组成的.街道纵横交错像个迷宫,每走一个路口,都要做一道数学题,做错了就会迷失方向,只能按原路返回.做对了,就可以跟数字小朋友做游戏,老鹰抓小鸡、捉迷藏、跳蹦蹦床小明和小芳玩得可高兴了,两人相约一定要好好学习数学,下次还要来王国玩.小明进门口时抽到的数学题是:5X9-45= 小芳进门口时抽到的数学题是:45-5X9= 小朋友你会做吗?5X9-45=0 45-5X9=0

6,求培养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故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解决问题教学的着力点。 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跨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必须有计划、有意识地开始进行。不过,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都比较弱。如何才能让他们顺利地学会提问,让他们的提问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呢?我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分四步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动态演示,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感知数学问题 教学中,我们不妨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一个一个依次呈现,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而动态的演示,发现信息,提出问题。例如,首先出现一个操场,伴随着一阵欢笑,从教室里走出来2个小朋友,老师发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告诉学生: 你发现的“操场上来了2个小朋友”就是一个数学信息,并将这个信息板书出来。接着课件继续演示,又从教室里走出3个小朋友,老师提问:“你又看到了什么?”仍然告诉学生:你所发现的“又来了3人”也是一个数学信息,将这两个数学信息板书在一起,现在你能不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试着提出一个问题呢?学生可能会说出各种各样的想法:“教室里还有多少人呢?”“操场上共有多少人?”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要知道“教室里还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必须到教室里去好好数一数才能得到答案,由这两个信息是不可能知道的。“操场上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可以根据前面两个信息计算出来,这就是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后就要像这样能够根据已有的数学信息计算出提出的数学问题。接着老师还让学生将两个数学信息和一个数学问题连起来反复说一说,组成一个完整的“数学小故事”。在数学小故事的叙说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的区别。 二、 动中有静,让学生捕捉数学信息,体会数学问题 学生知道一个“数学小故事”至少由“2个数学信息和1个数学问题”组成之后,教师可以考虑适当减少学生对动态演示的依赖,采用动中有静的方式,培养学生捕捉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还是利用CAI课件色彩缤纷的特点吸引学生注意: 一个手持7个不同颜色气球的孩子,只听几声脆响,一不小心孩子手上的气球飞走了3个,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出孩子手上还剩4个气球。与第一层次相比,动画情境的设计不再采用单个片段逐一出现的方式,提示性也没有那么明显了,“手持7个气球”这一元素更接近于静态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捕捉信息的难度相应也就提高了。此时老师要求学生根据看到的场面说出一个由“2个数学信息和1个数学问题”组成的“数学小故事”。有了前面第一个“数学小故事”一个信息一个信息慢慢呈现作基础,学生初步知道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的涵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找小伙伴互相说说,居然编出了2个不同的“数学小故事”:“我有7个气球,飞走了3个,还剩几个呢?”“小明有7个气球,飞走了一些,还剩4个,飞走了几个呢?”这两个“小故事”里分明包含着两个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可见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体会。 三、 利用教材,让学生提取数学信息,引发数学问题 经历了CAI课件动态演示和动静结合的问题情境呈现过程之后,学生对“数学小故事”的结构已经了然于心。我考虑此时若继续采用多媒体教学已属多余,不免陷入滥用课件的窠臼,而应当打开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从纯静态的问题情境中来提取数学信息,并引发数学问题。 我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情境图〔见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 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静态的问题情境,我采取分步引导的方式,“扶”着学生学会看图提问,让学生先独立看明白画面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再边观察边思考:从这个情境图中,你能找到哪两个数学信息?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谁能把这个“数学小故事”完整地用三句话说一说?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接着我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另一幅情境图〔见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 这是学生第二次看图了,我不再过多地给予提示,而是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根据这个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理解图意,敏锐地提取信息,形成完整结构的数学问题。 四、 回归生活,让学生挖掘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生能从教材给出的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后,我开始引导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不仅在我们的课本上有数学问题,其实在你我的身边,在我们的学校里,在我们的家里……到处都藏着数学问题呢!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用数学小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听听吗?”激励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静态的书本拓展到动态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述四个环节中,问题情境的呈现由动态—静态—动态,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由一无所知—一知半解—游刃有余,数学思维经历了一个螺旋式稳步上升的过程。伴随此过程,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培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解决问题教学的着力点。 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跨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必须有计划、有意识地开始进行。不过,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都比较弱。如何才能让他们顺利地学会提问,让他们的提问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呢?我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分四步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动态演示,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感知数学问题 教学中,我们不妨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一个一个依次呈现,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而动态的演示,发现信息,提出问题。例如,首先出现一个操场,伴随着一阵欢笑,从教室里走出来2个小朋友,老师发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告诉学生: 你发现的“操场上来了2个小朋友”就是一个数学信息,并将这个信息板书出来。接着课件继续演示,又从教室里走出3个小朋友,老师提问:“你又看到了什么?”仍然告诉学生:你所发现的“又来了3人”也是一个数学信息,将这两个数学信息板书在一起,现在你能不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试着提出一个问题呢?学生可能会说出各种各样的想法:“教室里还有多少人呢?”“操场上共有多少人?”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要知道“教室里还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必须到教室里去好好数一数才能得到答案,由这两个信息是不可能知道的。“操场上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可以根据前面两个信息计算出来,这就是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后就要像这样能够根据已有的数学信息计算出提出的数学问题。接着老师还让学生将两个数学信息和一个数学问题连起来反复说一说,组成一个完整的“数学小故事”。在数学小故事的叙说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的区别。 二、 动中有静,让学生捕捉数学信息,体会数学问题 学生知道一个“数学小故事”至少由“2个数学信息和1个数学问题”组成之后,教师可以考虑适当减少学生对动态演示的依赖,采用动中有静的方式,培养学生捕捉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还是利用cai课件色彩缤纷的特点吸引学生注意: 一个手持7个不同颜色气球的孩子,只听几声脆响,一不小心孩子手上的气球飞走了3个,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出孩子手上还剩4个气球。与第一层次相比,动画情境的设计不再采用单个片段逐一出现的方式,提示性也没有那么明显了,“手持7个气球”这一元素更接近于静态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捕捉信息的难度相应也就提高了。此时老师要求学生根据看到的场面说出一个由“2个数学信息和1个数学问题”组成的“数学小故事”。有了前面第一个“数学小故事”一个信息一个信息慢慢呈现作基础,学生初步知道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的涵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找小伙伴互相说说,居然编出了2个不同的“数学小故事”:“我有7个气球,飞走了3个,还剩几个呢?”“小明有7个气球,飞走了一些,还剩4个,飞走了几个呢?”这两个“小故事”里分明包含着两个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可见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体会。 三、 利用教材,让学生提取数学信息,引发数学问题 经历了cai课件动态演示和动静结合的问题情境呈现过程之后,学生对“数学小故事”的结构已经了然于心。我考虑此时若继续采用多媒体教学已属多余,不免陷入滥用课件的窠臼,而应当打开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从纯静态的问题情境中来提取数学信息,并引发数学问题。 我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情境图〔见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 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静态的问题情境,我采取分步引导的方式,“扶”着学生学会看图提问,让学生先独立看明白画面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再边观察边思考:从这个情境图中,你能找到哪两个数学信息?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谁能把这个“数学小故事”完整地用三句话说一说?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接着我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另一幅情境图〔见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 这是学生第二次看图了,我不再过多地给予提示,而是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根据这个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理解图意,敏锐地提取信息,形成完整结构的数学问题。 四、 回归生活,让学生挖掘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生能从教材给出的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后,我开始引导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不仅在我们的课本上有数学问题,其实在你我的身边,在我们的学校里,在我们的家里……到处都藏着数学问题呢!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用数学小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听听吗?”激励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静态的书本拓展到动态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述四个环节中,问题情境的呈现由动态—静态—动态,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由一无所知—一知半解—游刃有余,数学思维经历了一个螺旋式稳步上升的过程。伴随此过程,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培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三天到天》 一群客人聚在一起闲谈,争论天的远近。 旁边一个农民说:“天离开地,只有三、四百里光景。由下往上走,慢点四天可到,快点三天可到,六、七天一个来回绰绰有余,你们为啥争辩不决呢?” 客人们听呆了,便问:“你的说法有据吗?” 农民答道:“当然有!难道你们不知道这一带有个送灶神上天的风俗习惯?腊月二十三日送走,腊月三十日迎回,不过七天罢了。以一天走一百里计算,二一添作五,不就是三、四百里呀?”众人笑道:“讲得妙!”《年年“还清”》 有个人向人借了6两银子,讲好一两月息为5分,一年终了利息共是3两6钱。一年已到,借债人向债主请求找还4钱,换一张10两的借条,债主同意了。 第二年终,照10两计算,利息应是6两,那人又不能还,便请求再找回4两,换一张20两的借条,债主又同意了。 第三年年终,照20两计息连本带利共为32两,他又不能还,便请求找还8两,再换一张40两的借条。债主迟疑不决,借债人发怒道:“你好没良心啊!借你的本利钱,哪一年不算得清清楚楚的,零头都找清了,你怎么还不快活呢?”《言之有据》北齐时,有个博士在国学中讲课,当他讲到:“孔子弟子达者有72人。”石动甬问道:“达者有72人,几人已着冠(成年)?几人未着冠?”博士说:“经传无文。”石动甬说:“先生难道不知道孔子弟子着冠30人,未着冠的有42人吗?”博士问:“根据什么而知?”动甭说:“《论语》上说: 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不是72人?”博士无以应对。《精确》 某报社编辑部主任办事讲究精确,他也同样以此要求与他一起工作的同事们。一次,一位记者送给他一篇会议报道稿审阅,他接过稿认真读起来。当读到这样一个句子时他抬起了头。那句于是“3999只眼睛注视着讲台上的演说者。” “这纯粹是胡说八道!”主任动气了。 “这可不是胡说八道,先生,”记者解释说,“要知道会议参加者中有一位是独眼龙。”

7,有趣的数学小故事50字数

1、蒲丰试验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2、数学魔术家1981年的一个夏日,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当天,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运算结果,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再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这一奇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3、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1、蒲丰试验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2、数学魔术家1981年的一个夏日,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当天,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运算结果,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再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这一奇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
1、蒲丰试验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2、数学魔术家1981年的一个夏日,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当天,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运算结果,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再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这一奇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3、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1、蒲丰试验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2、数学魔术家1981年的一个夏日,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当天,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运算结果,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再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这一奇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3、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1、蒲丰试验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2、数学魔术家1981年的一个夏日,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当天,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运算结果,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再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这一奇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3、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

文章TAG:小学  小学一年级  一年  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故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