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高中音乐歌唱教案

音乐公开课教案授课教师: 王 鹏 时间:2011年5月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1、练声曲《幸福在那里》 2、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教学目标 1、 学习训练假声技术,逐步拓宽音域,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2、 通过练声曲,歌曲的学习,加强学生对声乐作品旋律性歌唱的要求,同时获得圆润甜美的歌唱音色教学重点 吐字清晰,连贯均匀的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在不同音色区保持相同的歌唱状态和匀称的呼吸教学过程 1、回顾上周作业(学生视谱)2、教师视奏乐谱3、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简介4、发声练习:a、“哼鸣练习” 12 32 | 1 0 | | 嗯~ 嗯~ 嗯b、“啊”字练习 13 53 | 1 0 | | 啊~ 啊~ 啊c、“绿”字练习 12 34 | 54 32 | 1— | | 绿~ 绿~ 绿~ 绿~ 绿~ d、练声曲演唱5、学生朗读歌词6、干唱练习7、师生合奏唱(教师注意分辨演唱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小结 演唱时应注意的问题1、 整首歌曲应突出旋律的连贯性,每个字要求保持竖立的感觉演唱,吸气、换气要自然;2、 节奏要平稳,音符时值要唱到位,使得乐句完整。

高中音乐歌唱教案

2,高中音乐教案设计 祖国的好河山寸土不让教案

1、教学目标 2、感受西皮的特点,加强对京剧的理解,增强对传统音乐的热爱。 3、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实践、合作等方法,学生能进行角色扮演,提高自身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4、了解京剧中的行当,能够哼唱其中的唱段。 5、感受京剧唱腔的特点,了解我国传统京剧。 6、了解京剧中的行当,并能正确的进行区别,能够哼唱其中的唱段。 7、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上课伊时,教师播放京剧《贵妃醉酒》片段,并引导学生思考:表现形式是怎么样的?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引入课题——《祖国的好河山寸土不让》。 (2)、初步感知 初听乐曲,教师播放音频。并设问:“歌曲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歌曲给人一种的豪放的感觉,是《沙家浜》中的其中一个唱段。复听歌曲,教师演唱歌曲。并设问:“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18名伤员,来到沙家浜养伤,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找到这批伤员,日伪军对沙家浜地区展开了疯狂的大扫荡。为避开敌人锋芒,党组织安排伤员转移到阳澄湖的芦苇荡,敌人的扫荡一无所获。日寇并不甘心,命忠义救国军进驻沙家浜,设法找到这批伤员。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向阿庆嫂打探伤员下落,阿庆嫂与敌人巧妙周旋,并引诱敌人开枪,利用枪声通知了芦苇荡的伤员,使伤员提高警惕。沙家浜被敌人长期占据,阿庆嫂按县委批示派沙四龙把伤员转移到红石村。敌人找不到伤员,抓来群众拷问,一无所获,气急败坏地杀了一些群众。 (3)、分段欣赏 教师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思考这部分的唱腔有什么特点?西皮是戏曲腔调。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同二黄相比,西皮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调,也包括二六、摇板等板式。播放视频中的唱段,并提问:人物的扮相有什么特点?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分为生、旦、净、丑。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七行即生行、旦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4)、巩固提高 教师为学生播放《霸王别姬》《二进宫》等京剧片段,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京剧的理解。 (5)、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京剧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也是一门深得大家喜爱的艺术,希望同学们能将中国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其他京剧进行欣赏。

高中音乐教案设计 祖国的好河山寸土不让教案

3,高中音乐教学案例2

  5.介绍蒙古族特色的乐器——马头琴:   (1)简介   蒙古族的乐器品种繁多,其中马头琴最具有代表性,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马头琴的旋律,表现了蒙古民族的勤劳、勇敢,也再现了深沉、粗犷、激昂,犹有万马奔腾。   (2)欣赏《八骏赞》片段,感受马头琴特有的草原韵味。   6.总结蒙古族音乐特点   多为五声音阶。曲调起伏较大,音域也较宽,演唱者常在演唱悠缓的长音时加入一些装饰音或装饰性的颤音,以造成活泼的情绪或委婉的风格,并往往在长音后的短小上滑音上结束,曲调柔和圆润。   设计意图:蒙古族最有特色的是长调民歌与马头琴,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教师富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了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对比欣赏长短调民歌,分析曲调节奏,体会长调音乐特点让学生从马头琴特有的草原韵味中,去感受蒙古民族的勤劳与勇敢。   (三)欣赏藏族民间音乐作品:   1.导入:(以录象中的画面和音乐作背景,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导入)   这里是崇山峻岭,这里是世界之巅;这里有苍苍森林,茫茫草原,这里是动植物的乐园;这里有皑皑雪峰,蔚蓝的湖泊星星点点,这里是江河之源;凄厉的法号带来千古的呼唤,不绝于耳的"六字真言"渴望着千年的期盼;永远都转不够的庙,一生都还不完的愿,追随着朝圣的脚步,雪域之外的人们,这就是青藏高原……欣赏《走进西藏》,首先将同学们的情感带入到那千里之外的雪山高原。   2.藏族音乐文化介绍   藏族传统音乐特色鲜明,品种多样,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3大类。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等。藏族山歌称“鲁”。高亢悠长,节拍自由,音区宽广,起伏跌宕,优美而爽朗,最富高原乡土特色。   3.欣赏《酒歌》   (1)简介:酒歌是我国民歌的一种,各民族的酒歌有不同的名称。如:西北地区的回族、汗族等称“酒席歌”;瑶族称“酒歌”;藏族称“昌鲁”;壮族称“葫芦歌”;苗族称“恰酒”。每逢婚礼、节日、亲友相聚时,边唱边喝,歌词多为即兴编唱,内容多为祝福、赞美、劝酒等。这首歌又称《年轻的朋友》是我国藏族广为流传的酒歌。   (2)欣赏歌曲:   (3)启发学生分析歌曲特点:开始欢呼般的引子,四个不规整的长短乐句组成;五声调式;级进的旋法;细腻的装饰音;藏族人演唱特有的音色,歌曲清新、质朴、流畅,具有浓郁的藏族民歌韵味。   4.介绍藏族的乐器   (1)介绍:藏族的传统乐器丰富多彩、品种繁多,有拉弦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等。常见的乐器有筒钦、根卡、雄林、热巴鼓等   (2)欣赏藏族鼓舞《草原上的热巴》   5.总结藏族音乐的特点:   藏族音乐的旋律线主要为高升递降型,突出对骨干音进行环绕的特点。藏族的音乐受语言、习俗和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藏族音乐主要有三大方言区,康巴地区、安多地区和卫藏地区,藏族音乐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用富于情感的配乐朗诵,将学生首先带入到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通过欣赏《酒歌》与藏族特色乐器热巴鼓,启发学生感受、分析、讨论藏族音乐的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四)欣赏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作品   1.导入:欣赏《新疆好》片段,提问同学们,这首歌曲把我们带入了哪个少数民族地区(新疆)   2.新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介绍:   (1)请同学说说你所了解的新疆(地理位置、物产、民族、风土人情、音乐文化等)   (2)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包括维吾尔族音乐文化、哈萨克族音乐文化、柯尔克孜族和乌孜别克族等音乐文化。这些音乐文化分别属于中国、波斯—阿拉伯、欧洲音乐体系,音乐体裁可以分为五大类:民歌、歌舞、器乐、说唱音乐、木卡姆等。   2.欣赏《一杯酒》:   (1) 聆听歌曲:   (2) 讨论:歌曲风格特点及表达的内容?   乌孜别克族最初从中亚迁来,传统音乐也近中亚风格。这是一首热情豪放的新疆乌兹别克民歌。具有浓郁的舞蹈风格,歌词简朴,富有生活气息,它生动地表现了乌兹别克族人民对家乡、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别比雅拉”意思为一杯酒,此处为欢呼之意。   (3)演唱、演奏(加入手鼓)、舞蹈来感受新疆音乐的特点   (4)归纳孜别克族音乐特点:结构严谨,乐段方整,常用起承转合的主句,多迂回级进,逐步展开,体现含蓄、深沉的性格特征,演唱时多用装饰性倚音、颤音、波音。旋律线常作反复和波浪式起伏,曲调委婉、深情和缠绵。   3.欣赏维吾尔族套曲“十二木卡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介绍新疆少数民族乐器。   A.导入:欣赏根据《玛依拉》改编的器乐小合奏的片段。听一听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   回答:冬不拉。(投影一组乐器,让学生辨认哪个是冬不拉。)   B.观看新疆乐器图片并介绍:冬不拉、热瓦普、胡西塔尔、弹布尔、艾捷克、手鼓等。   (2)介绍《十二木卡姆》   (A)导入:西方文化离不开《圣经》、伊斯兰文化离不开《古兰经》、那么,我又要说,维吾尔族文化离不开《十二木卡姆》。“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为木卡姆伴奏的乐器有胡西塔尔、弹布尔、热瓦甫、手鼓、都它尔等。   (B)欣赏维吾尔族套曲“十二木卡姆”,请同学分辨有哪些乐器。(胡西塔尔、弹布尔、热瓦普、艾捷克、手鼓等)   设计意图:这一地区最富于特色的是新疆歌舞及《十二木卡姆》,因此采用载歌载舞的《新疆好》作为导入。通过欣赏歌曲,启发学生分析、感受新疆地区的音乐特点,并用演唱、演奏、舞蹈来表现;通过观看、欣赏新疆地区各具特色的乐器,了解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   (五)欣赏朝鲜族民间音乐作品:   1.欣赏朝鲜民谣“阿里郎”,提问何民族?为什么?   朝鲜族有一部分定居在我国延边,他们的音乐有民歌、歌舞、器乐、说唱、戏曲五大类。朝鲜民族能歌善舞,无论年节喜庆,还是家庭聚会,男女老幼伴随着沉稳的鼓点与伽倻琴,翩翩起舞习以为常。   2.分辨、讲解朝鲜族代表乐器长鼓与伽倻琴(先投影乐器图,请说出是什么乐器?)   3.欣赏一首朝鲜民歌组合《梦之歌》   4. 学跳朝鲜舞:放《桔梗谣》,用身体语言来感受朝鲜音乐的特点   5. 总结朝鲜族音乐作品特点:   朝鲜族称民歌为“民谣”。多用三拍子,音乐稳重,一唱三叹。有数首鲜族民歌在我国家喻户晓。“桔梗谣”、“阿里郎”等是鲜族民歌的代表作。鲜族民歌少用大跳,因此显得端庄,多用环绕性旋法,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伽耶琴独特的音色中感受到朝鲜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真情实感。 通过学跳朝鲜舞,启发学生用身体语言来感受朝鲜音乐的民族特点。   (六)欣赏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   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介绍:   可以先问同学们,西南地区有哪些少数民族(壮族、傣族、彝族、白族等)   在错综复杂的民族分布和文化氛围中,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文化交错林立。既各有个性,又互相混融,呈现出局部单纯简约,整体斑斓多姿的风格格局,为祖国音乐文化增添了宝贵财富。黔桂滇有近30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大支脉,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宝库。   首先,让一曲“飞歌”把我们带进那山峦叠嶂的苗岭山寨。   2.欣赏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1)介绍:“飞歌”苗语为“夏样”,高声歌唱的意思。流行于贵州东南苗族地区,飞歌是苗歌中的一颗瑰丽的钻石,歌曲艺术的珍品。它音调高亢嘹亮,曲式短小,豪迈奔放,节奏自由,有强烈的感染力。唱起来声振山谷,山鸣谷应,几里外都能听见。   (2)欣赏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3)讨论分析歌曲的特点:音调高亢嘹亮,曲调明快,节奏自由,热情奔放。   3.欣赏《阿细跳月》(被列入20世纪华人音乐舞蹈经典)   (1)观看思考:是哪个民族的?描绘了什么情景?音乐有何特点?   (2)分析: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的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手拿月琴、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跳,姑娘们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跳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全曲只由1、3、5、三个音组成,采用5/8拍,旋律活泼跳荡,富有动感,特色鲜明。   (3)舞蹈感受(放《阿细跳月》音乐)   4.介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乐器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传统的歌舞节日。如壮族歌圩、苗族芦笙节、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等,另还有许多特色乐器,如象脚鼓、口弦、巴乌、芦笙、葫芦丝等(图),因初中教材中介绍过,今天,我们欣赏一首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风尾竹》   设计意图: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区,在初中教材中已做了详细的介绍,因此,本节课通过欣赏歌、舞、乐,加深体会这一地区音乐特点。

高中音乐教学案例2


文章TAG:高中音乐创编课教案范文高中  音乐  创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