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初一数学下册教案二元一次方程组

将3x+4y=5乘7成为21x+28y=35;将-7x+9y=-2/5乘3成为-21x+27y=-6/5;两式相加,消去x;解得y=169/225,x=449/675
由第一个式子得 x=3分之5-4y 第三个式子 把第三个式子代入第二个式子 3(3)
27x+36y=25 -28x+36y=-8/5 1-2得56x=133/5 x=133/280 代人得y=(5-399/280)/4 将就着用
先把第一个式子乘以7,第二个式子乘以3,再相加,就可以得出
3x+4y=5① -7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二元一次方程组

2,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x+y=2m+7x-y=4m-3相加得:x=3m+2相减得:y=-m+5x、y为整数,m的取值范围是全体整数若x、y为正整数,3m+2>0,m>-2/3,取m>=0-m+5>0,m<5m的取值范围0<=m<5即是m=0,1,2,3,4
解这类题目,先把m当作已知常数,把x,y的值求出,x,y的值中分别含有m,再根据题意(如解为整数),转换为m的不等式来解即可。具体步骤如下:解:设x+y=2m+7 (1) x-y=4m-3 (2) (1)+(2)得 2x=6m+4 x=3m+2 (1)-(2)得 2y=10-2m y=5-m因为x,y为整数,所以m的取值范围为一切整数。
都差不多 看你的学生层次咯
解:x+y=2m+7,x-y=4m-3由于方程组的解为整数,2m,4m为整数即可,得出m可为全体整数和1/2。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3,人教版初中数学全部教案

上数学学科网。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3/sort0157/down-12261.html《18.1勾股定理》教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课题:18.1勾股定理教学任务分析授课时间授课班级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2、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3、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计算。数学思考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1、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2、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结果。3、初步渗透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相关的问题的数学方法。情感态度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热情。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3/sort0157/down-12260.html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角和一边课题:13.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角和一边授课时数:一课时授课班级:八年级设计内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角和一边1、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识基础:学生基本明确了要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三个要素,并且三个元素有一定的位置关系。(2)学生理解和掌握回感到困难,主要表现在:①想象力差,②用判断方法进行说理或证明思路混乱,不知从何下手,应用能力差。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角边角”规律及其角角边规律来判定三角形全等。②使学生会利用“角边角”规律及其角角边规律进行简单的证明。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边、角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符号与语言......

人教版初中数学全部教案

4,免费下载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3/sort0157/down-12261.html 《18.1 勾股定理》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 课题:18.1 勾股定理 教学任务分析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 2、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3、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计算。 数学思考 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解决问题 1、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结果。 3、初步渗透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相关的问题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 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热情。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3/sort0157/down-12260.html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角和一边 课题:13.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角和一边 授课时数:一课时 授课班级:八年级 设计内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角和一边 1、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识基础:学生基本明确了要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三个要素,并且三个元素有一定的位置关系。(2)学生理解和掌握回感到困难,主要表现在:①想象力差,②用判断方法进行说理或证明思路混乱,不知从何下手,应用能力差。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角边角”规律及其角角边规律来判定三角形全等。②使学生会利用“角边角”规律及其角角边规律进行简单的证明。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边、角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符号与语言 ......

5,求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免费下载

http://www.newkc.net/newkc_km.asp?kmID=5 这里面有一部分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3/sort0157/down-12261.html《18.1勾股定理》教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课题:18.1勾股定理教学任务分析授课时间授课班级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2、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3、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计算。数学思考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1、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2、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结果。3、初步渗透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相关的问题的数学方法。情感态度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热情。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3/sort0157/down-12260.html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角和一边课题:13.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角和一边授课时数:一课时授课班级:八年级设计内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角和一边1、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识基础:学生基本明确了要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三个要素,并且三个元素有一定的位置关系。(2)学生理解和掌握回感到困难,主要表现在:①想象力差,②用判断方法进行说理或证明思路混乱,不知从何下手,应用能力差。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角边角”规律及其角角边规律来判定三角形全等。②使学生会利用“角边角”规律及其角角边规律进行简单的证明。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边、角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符号与语言......

6,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的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5.3 平行线的性质 5.4 平移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 第六章 实数 6.1 平方根 6.2 立方根 6.3 实数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7.1 平面直角坐标系 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七年级(上)(61) 第一章 有理数(21)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18) 2.1 从算式到方程 2.2 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 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2.3 从“买布问题”说起—— 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 2.4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三章 图形认识初步(14) 3.1 多姿多彩的图形 3.2 直线、射线、线段 3.3 角的度量 3.4 角的比较与运算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8) 4.1 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 全面调查举例 4.2 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 抽样调查举例 4.3 课题学习 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 七年级(下)(61)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15) 5.1 相交线 5.2 平行线 5.3 平行线的性质 5.4 平移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8)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 三角形(9)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4 课题学习 镶嵌

7,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和第二章提纲和课后题答案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主要性质: (1) 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的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4)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有两个角和这两个角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有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5)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第二章:图形和变换 主要性质 (1) 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之间的线段,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2) 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并且连接对应点的线段平行而且相等。 (3) 旋转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且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度都等于旋转的角度。 (4) 相似变换不改变图形中每一个角的大小;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第三章:事件的可能性 (1)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的事件称为不确定事件(或随机事件) (2)在数学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也称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或100%,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若用P表示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则0<P<1 第四章: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基本思路 二元一次方程 消元 一元一次方程 应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理解问题(审题,搞清已知和未知,分析数量关系) 制订计划(考虑如何根据等量关系设元,列出方程组) 执行计划(列出方程组并求解,得出答案) 回顾(检查和反思解题过秤,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以及是否符合题意) 主要方法和技能 用代入法和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五章 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的基本法则 整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和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整式的除法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第六章 1.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 其中M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2.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3.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4.同分母不相同的几个分式,化成分母相同的分式,叫做通分。经过通分,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就转化成同分母分式的加减。 5.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把求得的根代入原方程,或代入原方程两边所乘的公分母,使分式为零的根,叫做增根,增根必须舍去。七年级数学复习试题班级 姓名 学号 总分 一、填空题(每题1.5分,共15分)1:直线外一点 ,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2:平行线公理: 。3:直线平行的条件: ; ; 。4:直线平行的性质: ; ; 。5:n边形外角和为 ;内角和为 。6:一个n边形,从它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做 条对角线,它将多边形分成了 个三角形。7: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 这种方法叫做 ,简称代入法。8: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 这种方法叫做 ,简称加减法。9:对于2x-y=3,我们有含x的式子表示y为: 。10:对于10cm、7cm、5cm、3cm的四根木条,选其中的三根组成三角形,有 种选法,且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为 。二、解答以及应用1、如图①,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4分)2、如图②,a//b,c、d是截线, 1=80 , 5=70 。 2、 3 4各是多少度?为什么?(6分)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标出下列个点:点A在y轴上,位于原点上方,距离原点2个单位长度;点B在x轴上,位于原点右侧,距离原点1个单位长度;点C在x轴上,y轴右侧,距离每条两条坐标轴都是2个单位长度;点D在x轴上,位于原点右侧,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点E在x轴上方,y轴右侧,距离x轴2个单位长度,距离y轴4个单位长度。依次连接这些点,你觉得它像什么图形?(8分)4、如图③,三角形AOB中,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4)、(6,2),求三角形AOB的面积(提示:三角形AOB的面积可以看作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些小三角形的面积)。(8分)5、计算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的每一个内角度数。(5分)6、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 ,它是几边形?(5分)7、如图④, 1 = 2, 3= 4, A=100 ,求x的值。(6分)8、按要求解答下列方程(共8分)(1) x+2y=9 (2) 2x-y=5 3x-2y=-1 3x+4y=2三、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每题7分,共35分)1、根据市场调查,某种消毒液的大瓶装(500g)和小瓶装(250g)两种产品的销售数量之比(按瓶计算)为2:5,某厂每天生产这种消毒液22.5吨,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大、小瓶装个两种各有多少瓶?2、2台大收割机5台小收割机工作2小时收割小麦3。6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抬小收割机5小时收割小麦8公顷,一台大收割机和一台小收割机1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3、A市到B市的航线长1200km,一架飞机从A市顺风飞往B市需要2小时30分,从B市逆风飞往A市需要3小时20分,求飞机的平均速度和风速。4、用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作盒身25个,或40个盒底,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配成一套盒。现有36张白铁皮,用多少张制作盒身,多少张制作盒底可以使盒身与盒底正好配套?5、要用含药30%和75%良种防腐药水,配制成汗药50%的防腐药水18kg,两种药水各需要取多少? 这些够吗?不够我在找。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主要性质: (1) 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的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4)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有两个角和这两个角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有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5)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第二章:图形和变换 主要性质 (1) 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之间的线段,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2) 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并且连接对应点的线段平行而且相等。 (3) 旋转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且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度都等于旋转的角度。 (4) 相似变换不改变图形中每一个角的大小;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第三章:事件的可能性 (1)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的事件称为不确定事件(或随机事件) (2)在数学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也称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或100%,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若用P表示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则0<P<1 第四章: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基本思路 二元一次方程 消元 一元一次方程 应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理解问题(审题,搞清已知和未知,分析数量关系) 制订计划(考虑如何根据等量关系设元,列出方程组) 执行计划(列出方程组并求解,得出答案) 回顾(检查和反思解题过秤,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以及是否符合题意) 主要方法和技能 用代入法和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五章 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的基本法则 整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和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整式的除法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第六章 1.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 其中M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2.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3.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4.同分母不相同的几个分式,化成分母相同的分式,叫做通分。经过通分,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就转化成同分母分式的加减。 5.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把求得的根代入原方程,或代入原方程两边所乘的公分母,使分式为零的根,叫做增根,增根必须舍去。七年级数学复习试题班级 姓名 学号 总分 一、填空题(每题1.5分,共15分)1:直线外一点 ,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2:平行线公理: 。3:直线平行的条件: ; ; 。4:直线平行的性质: ; ; 。5:n边形外角和为 ;内角和为 。6:一个n边形,从它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做 条对角线,它将多边形分成了 个三角形。7: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 这种方法叫做 ,简称代入法。8: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 这种方法叫做 ,简称加减法。9:对于2x-y=3,我们有含x的式子表示y为: 。10:对于10cm、7cm、5cm、3cm的四根木条,选其中的三根组成三角形,有 种选法,且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为 。二、解答以及应用1、如图①,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4分)2、如图②,a//b,c、d是截线, 1=80 , 5=70 。 2、 3 4各是多少度?为什么?(6分)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标出下列个点:点A在y轴上,位于原点上方,距离原点2个单位长度;点B在x轴上,位于原点右侧,距离原点1个单位长度;点C在x轴上,y轴右侧,距离每条两条坐标轴都是2个单位长度;点D在x轴上,位于原点右侧,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点E在x轴上方,y轴右侧,距离x轴2个单位长度,距离y轴4个单位长度。依次连接这些点,你觉得它像什么图形?(8分)4、如图③,三角形AOB中,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4)、(6,2),求三角形AOB的面积(提示:三角形AOB的面积可以看作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些小三角形的面积)。(8分)5、计算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的每一个内角度数。(5分)6、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 ,它是几边形?(5分)7、如图④, 1 = 2, 3= 4, A=100 ,求x的值。(6分)8、按要求解答下列方程(共8分)(1) x+2y=9 (2) 2x-y=5 3x-2y=-1 3x+4y=2三、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每题7分,共35分)
说一说问题吧,不然都遇到楼上的那种人,是不是很无奈?新年快乐!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纲要)一、 方程1. 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2.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不变. 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不变. 注意:运用性质时,一定要注意等号两边都要同时变;运用性质2时,一定要注意0这个数.二、 一元一次方程1. 定义: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注意:1)未知数所在的式子是整式;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次数为1.2. 一元一次方程一般步骤变形名称 具体做法 注意事项去分母 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一个整体,去分母后应加上括号去括号 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不要漏乘括号的项;不要弄错符号移项 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符号) 移项要变号;不要丢项合并同类项 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字母及其指数不变系数化成1 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 不要分子、分母搞颠倒三、 应用题1. 几种常见题型及特点 内容类型 题中涉及的数量及公式 等量关系 注意事项和倍、差倍问题 由题可知 弄清“倍数”关系及“多、少”关系等等积问题 周长公式、体积公式 周长、体积不变 要分清半径、直径行程问题 相遇问题 路程=速度 时间时间=路程 速度速度=路程 时间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相向而行注意出发时间、地点 追及问题 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同向而行注意出发时间、地点调配问题 从调配后的数量关系中找等量关系 调配对象流动的方向和数量 内容类型 题中涉及的数量及公式 等量关系 注意事项比例分配问题 全部数量=各种成份的数量之和 把一份数设为x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 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 工作效率两个或几个工作效率不同的对象所完成的工作量的和等于总工作量 一般情况下,把总工作量设为1利润率问题 商品的利润率= 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 找出利润或利润率之间关系 打几折就是按原售价的百分之几出售数字问题 设a、b分别为一个两位数的个位上、十位上的数,则这个两位数可表示为10b+a 由题知 设间接未知数3. 用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步骤:1) 适当设未知数2) 找等量关系3) 求解方程4) 根据实际情况作答注意:1)设未知数和写答案时,单位要写清楚 2)列方程时,方程两边所表示的量应该相同,并且各项的单位应该一致 3)在找相等关系时,对题中所给出的条件应该充分利用,不要漏掉,但也不能把同一条件重复利用,否则会得到一个恒等式,无法求得应用题的解 4)对于求得的方程的解,还要看它的实际意义,然后才能确定应用题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的复习提纲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基本思路: 二元一次方程 消元 一元一次方程 应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理解问题(审题,搞清已知和未知,分析数量关系) 制订计划(考虑如何根据等量关系设元,列出方程组) 执行计划(列出方程组并求解,得出答案) 回顾(检查和反思解题过秤,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以及是否符合题意) 主要方法和技能 用代入法和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五章 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的基本法则 整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和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整式的除法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文章TAG:初一  数学  人教  人教版  初一数学人教版教案下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