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尿病知识讲座

空腹血糖正常值 空腹血糖是指前一日晚餐后不进食,空腹8-12小时,次日晨所测的血糖。空腹血糖正常值标准:空腹血糖保持在3.9~6.1mmol/L内 餐后血糖正常值 餐后血糖是指从进餐的第一口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定的血糖值叫餐后2小时血糖,应注意是从进餐后第一口计时,而不是从进餐结束后开始计时,准时2小时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标准:不超过7.8mmol/L 也就是说,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正常值为:当血糖值空腹在3.9~6.1mmol/L范围及餐后不大于7.8mmol/L即为正常。 根据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正常值,我们又可以将糖尿病阶段划分为:空腹血糖≥7.0mmol/L 或餐后2小时血糖(P2hPG)≥11.1mmol/L为糖尿病。6.1~7mmol/L为空腹血糖异常(IFG),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为糖耐量异常(IGT),IFG和IGT是界于正常人和糖尿病病人的中间过渡阶段,这样的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和后备军,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早干预。 以上就是关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正常值的介绍,建议有条件的糖尿病患者最好在家备一台血糖仪,每天进行血糖监测,及时调整药物,做好血糖控制,有效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知识讲座

2,用糖代谢和脂代谢解释糖尿病产生原因

心肝脾肺肾和糖代谢的关系糖尿病属内分泌紊乱,内分泌是心肝脾肺肾共同完成的!只有滋补心、肝、脾、肺、肾,糖尿病人才能真正康复!血糖有可能影响到心脏、甚至全身各个器官,长时间血糖高、血粘稠度增加,容易在全身小血管内形成血栓,而影响到心脏和全身各个脏器,影响心肌的供血,出现心绞痛,胸闷等不适。反过来,当心脏功能不好时,泵血能力下降,不能把糖分带到肌肉和各个器官转化为能量,从而加重糖尿病。肝脏在糖代谢中具有合成、贮藏及分解糖原的作用,使肝糖原与血糖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维持血糖浓度在一定水平。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是肝细胞的胞间信号物质,它会与肝细胞的相应的受体结合,然后产生胞内信号(又称第二信使),将其携带的降血糖或升血糖信息由肝细胞膜传递到细胞内,最终导致肝细胞相关的生理效应,把血糖贮存在肝细胞内,从而降低血糖含量或肝糖元分解,从而升高血糖。情志失调,忧思伤肝伤脾,脾失健运,不能布散水谷精微,不能将糖分配到肌肉和各个所需的器官中,就会造成浑身无力,血糖升高。血糖要转化为能量、二氧化碳、水,需要氧气氧化,而肺决定着人体吸入氧气的质量,所以肺血糖转化为能量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肺功能不好时,肺瘀痰阻是一种常见情况。血糖和肾脏有直接的关系,自然直路糖尿病血糖要靠肾脏代谢,血糖浓度较高,肾脏负荷就会增大,长时间负荷量过大就会导致功能受损。血糖正常的时候尿液中没有糖分的,当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的时候可以出现尿糖。

用糖代谢和脂代谢解释糖尿病产生原因

3,糖尿病相关的资料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可用国琼灵芝调养降糖及预防。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糖尿病简介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引起身体多系统的损害。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一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相关知识糖尿病的病因: 【病因学】 根据病因可分原发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 糖尿病的症状: 典型病例有三多症群提示本病。轻症无症状者诊断完全依... 糖尿病的检查: (一)尿 1.糖尿重症病例治前经常有糖尿,但早期... 糖尿病的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方面须除外下列几种情况: 1.非葡萄糖尿... 糖尿病的预防: 糖尿病的预防,应构筑三道“防线”,在医学上称之为三... 糖尿病的并发症: 病程较长、控制较差的糖尿病人常伴有各种并发症或伴随... 糖尿病的治疗: 近年来虽对遗传问题、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和拮抗胰

糖尿病相关的资料

4,糖尿病的分类以及其具体导致得病原因描述以细胞生物学的角度进行

糖尿病有哪些主要病因。随着近年来糖尿病病人的不断增多,不断增加的人把目光投向了糖尿病。有很多糖尿病病人都不知道自个是怎么患上糖尿病的。有关专家详细向病人介绍糖尿病的病因和种类,以让病人对糖尿病及自个的病况有一个明白的知道。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糖尿病的病因特点:  1.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推荐阅读<<  2. 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塬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更易患上此病。   3. 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糖尿病。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   4. 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嵴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糖尿病中起作用。   糖尿病有哪些主要病因。糖尿病是什么引起的,各位看了上面的文章之后,我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糖尿病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所以,病人要对自个的病况进行多方面的了解,以便捉住最好医治机遇,及时进行医治。以上就是我们的专家介绍了,希望对您的健康有所帮助,如果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的在线专家进行提问,我们的专家会为大家做更详细的解答的。最后祝大家早日恢复健康!
没有明确原因,但是治疗方式倒是有一个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5,糖尿病的相关资料

糖尿病基本分为四类,包括:一型(胰岛素依赖型)、二型(非胰岛素依赖型)、其它型和妊娠糖尿病。一型和二型糖尿病的病因不太清楚,我们称之为原发性糖尿病;其它型糖尿病多有其特殊的病因可查,如胰腺疾病造成的胰岛素合成障碍,或同时服用了能升高血糖的药物,或其它内分泌的原因引起对搞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太多等;妊娠糖尿病是妇女在妊娠期间诊断出来的一类特有的糖尿病。 原发性糖尿病的基本病因有两条: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是糖尿病的基础和内因,而环境因素则是患糖尿病的条件和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一型糖尿病遗传是胰岛容易发生感染,并且容易引起胰岛自来免疫性破坏的基因。有这种基因的人的胰岛容易受到侵害;而二型糖尿病,则是一种多基因的因素,遗传的容易发生肥胖,产生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基因。有多种基因的人容易发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稠度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有糖尿病基因的人比没有糖尿病基因的人容易患糖尿病,但没有环境因素的侵害还不致于患糖尿病,如引起一型糖尿病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是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使胰岛受到破坏,胰岛尚能修复,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从而可使病情减轻。如果胰岛复又受到自身免疫性的第二次破坏,这次损害可能是永久性的,从此不能再分泌胰岛素了。 同样二型糖尿病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遗传倾向更明显、更复杂。便导致二型糖尿病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肥胖,体力活动过少,以及糖刺激、紧张、外伤、或过多的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诱发因素。
糖尿病 (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我也只知道个大概 关于疾病的事我建议你还是去一些正规的医院进行咨询 你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在线咨询 http://www.sc-tnb.com/ 希望对你的病情有一定的帮助 不过最好你还是去医院看看 为你推荐北京总队第三医院 他们医院挺不错的 无论是从医生的经验还是从设备技术上都是一流的,服务也是一流的,不会出现乱收费现象 你可以去看看 希望对你有帮助

6,2型糖尿病 小讲课

1.糖尿病的分类说明:2.深入讲解有关2型糖尿病及与其他的不同;3.2型糖尿病的导因;4.预防&护理。
【症状】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4)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饮食原则】  1、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  2、定时定量,每餐饮食按照计划份量进食,不可任意增减。  3、少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4、烹调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不可太咸,食盐摄入量6克以下为宜  5、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腰花、肝、肾等动物内脏类食物。  6、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  7、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  8、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蔬果等。  9、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  10、少吃精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  11、多使用苦瓜或苦瓜茶,苦瓜降糖更安全、无任何副作用,糖尿病预防和控制要比治疗简单的多。  【糖尿病人饮食禁忌】  1、不适宜吃精粮;动物内脏、蟹黄、鱼卵、鸡皮、猪皮、猪肠;花生、瓜子、核桃、松子、甘蔗、水果、土豆、芋头、 甘薯、藕、淀粉、荸荠等。  2、烹饪方式最好是清炖、水煮,凉拌等,不可太咸,食盐摄入量6克以下为宜。  3、忌辛辣;戒烟限酒。

7,糖尿病的有关资料

糖尿病诊断标准:   1 、有糖尿病的症状,任何时间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11.1 mmol/L ( 200mg/dl )。  2 、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7.0 mmol/L ( 126mg/dl )。  3 、糖耐量试验( OGTT )口服 75g 葡萄糖后 2 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11.1 mmol/L 。   以上三项标准中,只要有一项达到标准,并在随后的一天再选择上述三项中的任一项重复检查也符合标准者,即可确诊为糖尿病。糖尿病有哪些类型  WHO 1999 年推荐的糖尿病分型:  一、 1 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通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① 自身免疫性 ② 特发性   二、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  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缺陷    胰岛素作用遗传缺陷    胰腺外分泌疾病   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   内分泌疾病   感染   免疫介导的罕见类型   其他遗传综合征伴随糖尿病   四、妊娠糖尿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标准,糖尿病主要分为 1 型、 2 型两大类,含盖了 95% 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其中 2 型糖尿病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 90% 。  我国的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   患病率低,而患者绝对数高,拥有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糖尿病人群。   患者多,但发现率低,约 60% 患者未被发现。    中国人群糖尿病 90% 以上为 2 型糖尿病。    发病率逐年上升, 1995 年比 1980 年 15 年约增加 4 倍多。   半数以上为 IGT ,最近报告 IGT 标化发病率占糖尿病总发病率的 59.7% 。   发病率城乡差别大,富裕地区与贫穷地区差别大。   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合并症可波及全身各个系统,特别是眼睛、肾脏、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   糖尿病无法治愈,其主要危害在于它的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合并感染:发病率高,两者互为因果,必须兼治。常见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肺结核、泌尿系感染和皮肤感染。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半数无糖尿病史,临床表现包括脱水严重,有时可因偏瘫、昏迷等临床表现而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死亡率高达50%。   乳酸性酸中毒:患者多有心、肝、肾脏疾病史,或休克、有感染、缺氧、饮酒、大量服用降糖灵史,症状不特异,死亡率高。   慢性并发症   大血管并发症:   (1)脑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或早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堵塞性脑血管疾病多见;   (2)心血管:患者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以冠心病较为多见。临床特点包括冠心病发病率高而且发病时间早,女性糖尿病的心血管病变发生率增高更为明显,无痛性心肌梗塞等非典型性临床表现多见等等;   (3)下肢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5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造成截肢者要比非糖尿病患者多10倍以上,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肢体残废的主要原因。   微血管并发症:   (1)肾脏:患病率尿毒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是糖尿病,特别是Ⅰ型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可有蛋白尿、高血压、浮肿等表现,晚期则发生肾功能不全;   (2)眼底:双目失明比非糖尿病者高25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的主要原因之一。   神经并发症:   (1)感觉神经:疼痛、麻木、感觉过敏;   (2)运动神经:可见单神经麻痹引起的运动障碍,局部肌肉可萎缩;   (3)植物神经:出汗异常、血压及心率变化、尿失禁或尿潴留、腹泻或便秘以及阳痿等。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1 型糖尿病患者在最初 2 年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 2% , 15 年以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高达 98%2 型糖尿病患者 20 年以后,使用胰岛素或不使用胰岛素病人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分别为 60% 和 84%早期视网膜病变可出现为出血、水肿、微血管瘤、渗出等背景性改变,晚期则出现新生血管的增殖性病变,此期病变往往不可逆,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重要原因。虽然血糖控制得好可以延缓、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但是不能阻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文章TAG:糖尿病相关课件ppt糖尿  糖尿病  相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