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教案

   一 学习目标分析   (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 评价细目 结果 备注   A B C   主题选择 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 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 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 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 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整体表现评价结果

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教案

2,2020高中化学金属晶体教案

  金属阳离子所带电荷越高,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硬度也是如此。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化学金属晶体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化学金属晶体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是在第三章第一节《晶体的常识》和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基础上认识金属晶体。学生已经具备了晶体和晶胞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的排列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较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 课前预习 。   本节教学内容包含知识点主要有金属的内部结构、、共性、电子气理论、金属晶体的结构与金属性质的关系、金属晶体的四种原子堆积模型等,需要三个课时才能完成。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探究金属晶体4种基本堆积模型及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比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金属晶体内原子在二维空间的两种排列方式,   2) 掌握简单立方堆积和体心立方堆积以及二者的特点和区别   2 、过程 方法 目标:   1)通过对金属晶体结构的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等   2)通过两个学与问制作模型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 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小组讨论交流、实践活动制作模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金属晶体的4种基本堆积模型   2、教学难点:金属晶体的4种基本堆积模型   根据微观晶胞图片和动画的相关教学材料,制作成PPT,使微观的粒子直观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本节是第三节课,学生已经具备了晶体和晶胞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的排列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二维平面排列和非密置层堆积的问题上,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本节中的难点在于密置层堆积形成的镁型和铜型的堆积方式,他正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预习和模型的制作,再结合教师的多媒体展示,共同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 教学方法 :   科学探究:质疑----实验----分析----解决---归纳---比较   多媒体课件与自制教具相结合的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师生探究模式:教师主动参与到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中,适时调控学生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在交流展示时适时恰当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形成集体性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   生生探究模式: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对某个问题或者多个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把自己的疑问探究透彻,并在交流互动中让所有人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   五、学生分析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视频资料的下载、教学案设计、基本堆积模型的制作   学生:用生活中的材料( 乒乓球 、玻璃球等)按照书上图准备一些模型的素材。学生自己动手做模型,感受晶体结构的奥秘(可以网上搜索)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复习提问   情境引入   【提问】:1、金属晶体组成微粒、微粒间作用力   2、金属晶体的物理性质   3、什么是电子气理论   【质疑】:为什么原子晶体没有延展性呢?   PPT展示原子晶体(金刚石)   【小结】正是由于金属键无方向性的特点,我们可以把金属原子看成直径相同的小球紧密的堆积在一起,当然这种堆积是有规则的,呈周期性的。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原子晶体中原子间的作用力是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受外力作用时,原子间的位移必然导致共价键的断裂,无延展性。   1、复习巩固   1、促进学生思考2、铺垫、引入新课   环节二:   金属晶体   微观粒子   堆积   (二维) 【指导活动1】   1、金属原子在平面里的紧密排列有哪些方式?   2、除了书本上的两种以外还有其他形式吗?   3、这些不同的放置方式有什么特点?   【 总结 】:PPT展示   非密置层:行列对齐,四球一空,配位数为4。密置层: 行列交错,三球一空, 配位数为6。   分组活动1:在一个自己准备的小方盒里排放小玻璃球。   学生总结回答:只有两种方式:行列对齐和行列相错。配位数一个是4,一个是6.   在二维平面中初步感受微粒堆积的规律,自己动手增加感性认识和兴趣。   2、认识密置层与非密置层的不同。   环节三:   金属晶体   微观粒子   堆积   (三维1) 【指导活动2】   将非密置层一层一层地在三维空间堆积起来,使相邻层的球紧密接触。除了书上的两种堆积方式外,是否可能有第三种方式?   PPT展示:   【小结】 PPT展示:非密置层三维金属晶体原子堆积模型——简单立方和体心立方 分组活动2:用自己准备好的三个非密置层,按照要求先试做课本上的两种,再尝试其他的方式。   总结发言:   简单立方堆积(Po):配位数:6,每个晶胞含有的原子数为1。    2020高中化学金属晶体教案二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化学   2.课时:1   3.课前准备:结合学校的科技节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看微观粒子的堆积方式,并动手制作。   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视频资料的下载、教学案设计、基本堆积模型的制作   学生:用生活中的材料(乒乓球、玻璃球等)按照书上图准备一些模型的素材。学生自己动手做模型,感受晶体结构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原子堆积的4种基本模式。   (2)掌握金属晶体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金属晶体结构的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空间想像能力等   (2)通过对金属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在晶体结构上的区别和性质上的差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过对金属晶体学习与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认识微观世界的兴趣   (2)通过对三种晶体结构与性质的比较,进一步坚定“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理念,形成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与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是在第三章第一节《晶体的常识》和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基础上认识金属晶体。学生已经具备了晶体和晶胞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的排列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在学习晶体的时候,学生已经通过上网搜索资料,学习了一些微观粒子的知识,对百度搜索的使用也比较熟练,能够较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前预习。   本节教学内容包含知识点主要有金属的内部结构、、共性、电子气理论、金属晶体的结构与金属性质的关系以及金属晶体的四种原子堆积模型等,需要三个课时才能完成。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探究金属晶体4种基本堆积模型及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比较。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金属晶体的4种基本堆积模型   2、教学难点:金属晶体的4种基本堆积模型   教学设计中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国庆阅兵式” 视频材料和微观晶胞图片等的相关教学材料,制作成PPT,使微观的粒子直观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本节内容是在《晶体的常识》和《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基础上认识金属晶体,学生已经具备了晶体和晶胞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的排列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平面排列和非密置层堆积的问题上,学生探究的方向明确,便于达成。本节中的难点在于密置层堆积形成的镁型和铜型的堆积方式,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正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网上搜索的图片和制作的模型并结合教师的多媒体展示,共同完成探究的目标。 五、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质疑----实验----分析----解决---归纳---比较   多媒体课件与自制教具相结合的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师生探究模式:教师在互动探究过程中提供视频和图片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并主动参与到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奇思妙想,及时把握学情,适时调控学生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在交流展示时适时恰当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形成集体性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   生生探究模式:学生在课前浏览网页、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就已经对金属晶体的堆积方式进行了自主探究并有了质疑。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对某个问题或者多个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把自己的疑问探究透彻,并在交流互动中让所有人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感受微观世界   【设计意图】从宏观世界的规则排列联想到微观粒子的有规则周期性排列,感受立体美,对称美,规则美。   【教师引入】【百度视频】阅兵式表演:   一个个整齐的方阵,由解放军战士有规律的周期性排列而形成,雄伟而壮观,我们正在学习的晶体的结构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队列是人为的,那微粒是依靠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回顾金属晶体的世界吧:   【复习回顾】学生回答:金属晶体   组成粒子: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   微粒间作用力:金属键(无方向性)   金属的共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金属光泽。   电子气理论:脱落的价电子形成遍布整块晶体的“电子气”,被所有原子所共用,从而把所有原子维系起来。   【质疑】为什么原子晶体没有延展性呢?   【百度搜索】原子晶体的图片   原子晶体中原子间的作用力是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受外力作用时,原子间的位移必然导致共价键的断裂,无延展性。   【小结】正是由于金属键无方向性的特点,我们可以把金属原子看成直径相同的小球紧密的堆积在一起,当然这种堆积是有规则的,呈周期性的。   环节二:探索微观世界(二维)   【设计意图】在二维平面中初步感受微粒堆积的规律,自己动手增加感性认识和兴趣。认识密置层与非密置层的不同。   教师:【试一试想一想】   1、金属原子在平面里的紧密排列有哪些方式?   2、除了书本上的两种以外还有其他形式吗?   3、这些不同的放置方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四人一组动手操作:在一个自己准备的小方盒里排放小玻璃球。学生总结回答:只有两种方式:行列对齐和行列相错。配位数一个是4,一个是6.   总结:非密置层:行列对齐,四球一空,配位数为4   密置层: 行列交错,三球一空, 配位数为6   【PPT】   环节三:探索微观世界(三维)   教师:【动手试一试】将非密置层一层一层地在三维空间堆积起来,使相邻层的球紧密接触。除了书上的两种堆积方式外,是否可能有第三种方式?   学生:【分组操作】用自己准备好的三个非密置层,按照要求先试做课本上的两种,再尝试其他的方式。最后由学生代表总结发言。   【PPT】   【小结】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   1.简单立方堆积(Po):配位数:6,每个晶胞含有的原子数为1,空间占有率为:52%   2.体心立方堆积——钾型(碱金属):配位数:8,每个晶胞含有的原子数为2,空间占有率为:68%   环节四:探索微观世界(三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信息整理的能力。   教师:【过渡设疑】这两种堆积方式中,仍然有尽一半和三分之一的空间没有利用,有没有更好的堆积方式来提高金属原子的空间利用率呢?   【动手试一试】   将密置层一层一层地堆积起来,使相邻层的球紧密接触。在三维空间里又有哪些堆积方式?先试试书上介绍的两种方式【PPT】   第二层 对第一层来讲最紧密的堆积方式是将球对准1,3,5( 或对准 2,4,6   位,其情形是一样的 )   关键是第三层,对第一、二层来说,第三层可以有两种最紧密的堆积方式。   【PPT】【百度搜索】图片    2020高中化学金属晶体教案三   课标要求: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能够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讨论:为什么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教材分析:教材简单介绍了什么是金属键,以及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及延展性。用了较大篇幅介绍了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即简单立方堆积、体心立方堆积、六方最密堆积和面心立方最密堆积。教材中还简单介绍了石墨晶体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⑵能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认识六方最密堆积与面心立方最密堆积的区别。   ⑶了解石墨晶体的特殊结构。   ⑷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空间感,体验微观结构研究的过程,提高结构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⑵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⑴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⑵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 运用模型和比较法   教学用品:模型、视频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设问]同学们都知道金属能导电、导热、有延展性,金属为什么具有这些性质?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来源于哪里?   新课进行   [板书]第三节 金属晶体   一、金属键   [讲述]要想解释金属的各种物理性质,让我们先来认识“金属键与电子气理论”。   [板书]1、金属键   [讲述]描述金属键本质的最简单理论是“电子气理论”。该理论把金属键描述为金属原子脱落下来的价电子形成遍布整块晶体的“电子气”,被所有原子 所共用,从而把所有的金属原子维系在一起。由此可见,金属晶体跟原子晶体一样,是一种“巨分子”。金属键的强度差别很大。例如,金属钠的熔点较低、硬度较小,而钨是熔点最高、硬度最大的金属,这是由于形成的金属键强弱不同的缘故。   [板书]金属键为金属原子脱落下来的价电子形成遍布整块晶体的“电子气”。脱落下来的价电子又称自由电子。   [思考]怎样用电子气理论解释的各种物理性质呢?   [板 书]2、解释 金属的物理性质: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自由电子、金属键不断裂)。   ⑴金属导电性的解释。   [讲述]在金属晶体中,充满着带负电的“电子气”,这些电子气的运动是没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电子气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因而形成电流,所以金属容易导电。   ⑵金属导热性的解释。   [讲述]金属容易导热,是由于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在热的作用下与金属阳离子频繁碰撞从而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相同的温度。   ⑶金属延展性的解释   [讲述]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晶体中的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但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弥漫在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气可以起到类似轴承中滚珠之间润滑剂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层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以后,仍可保持这种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也不易断裂。因此,金属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投影]电子气理论对金属良好延展性的解释:   [过渡]金属原子象钢球一样堆积着,咱们接着研究金属原子的堆积模型。   [板书]二、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   [讲述]金属晶体中的原子可看成直径相等的球体。把它们放置在平面上(即二维空间里),可有两种方式,如图3—22所示。   [投影]金属原子在平面上的的两种放置方式:   [讲述] 金属原子在二维平面里放置得到的两种 方式,配位数分别为4和6,可分别称为非密置层和密置层。   [交流探究]动手: 将直径 相等的圆球放置在平面上,使球面紧密接触,除上面两种方式外,还有没有第三种方式?你不妨用实物(如用中药丸的蜡壳或玻 璃球等)自己动手试一试。   [过渡]金属晶体可看成金属原子在三维空间中堆积而成。金属原子堆积有如下4种基本模式。   [板书]1、简单立方堆积:   [投影]   [讲解]不难理解,这 种堆积方式形成的晶胞是一个立方体,每个晶胞含1个原子,被称为简单 立方堆积。这种堆积方式的空间利用率太低,只有金属钋(Po)采取这种堆积方式。   [板书] 晶胞:一个立方体,1个原子,如金属钋。   2、体心立方堆积(钾型)   [投影]   [讲解]非密置层的另一种堆积方式是将上层金属原子填人下层的金属原子形成的凹穴中,每层均照此堆积,如图3—24所示。   [设问]与立方堆积相比空间利用率那一个高?   [板书]晶胞:体心立方,两个原子。如碱金属。   [交流探究]动手:把非密置层的小球黏合在一起,再一层一层地堆积起来,使相邻层的球紧密接触。试一试,除了上述两种堆积方式外,是否可能有第三种方式?   [板书]3、六方最密堆积(镁型)和面心立方最密堆积(铜型)   [讲述] 密置层的原子按上述钾型 堆积方式堆积,会得到两种基本堆积方式——镁型和铜型。镁型如图3—25左所示,按ABABABAB……的方式堆积;铜型如图3—25右所示,按ABC ADCABC……的方式堆积。分别用代表性金属命名为镁型和铜型①,这两种堆积方式都是金属晶体的最密堆积,配位数均为12,空间利用率均为74%,但所得晶胞的形式不同。   [投影]金属晶体的两种堆积方式:   [板书]   ⑴镁型:按ABABABAB……方式堆积;配位数均为12,空间利用率均为74%。   ⑵铜型:ABCADCABC……方式堆积;配位数均为12,空间利用率均为74%。   [小结]金属晶体的四种模型对比 :   堆积模型 采纳这种堆积的典型代表 空间利用率 配位数 简单立方 Po 52% 6 钾型(bcp) Na、K、Fe 68% 8 镁型(hcp) Mg、Zn、Ti 74% 12 铜型(ccp) Cu、Ag、Au 74% 12 [作业]P80 1、2、3、4、5 2020高中化学金属晶体教案相关 文章 : ★ 2020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整理 ★ 2020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大全 ★ 2020年高中第二学期化学教学的工作计划5篇 ★ 2020年高考化学最全重点知识点归纳 ★ 2020高中冲刺化学知识点复习 ★ 2020高中化学老师的工作计划 ★ 2020高考化学重要知识 ★ 2020高中化学教师工作反思范文 ★ 2020化学高考知识点归纳 ★ 2020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

2020高中化学金属晶体教案

3,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

  化学元素(Chemical 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一   一.教材分析   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 经验 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eq o(sup 6( A),sdo 2(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 方法 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 热点 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上网查阅, eq o(sup 5(14),sdo 2( 6)) C在考古上的应用;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   (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五. 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点评】开头简洁,直截了当,由初中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过渡到原子结构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2.现象:   【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有少数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3)极少数的 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 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由代表发言。   【归纳、小结】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点评】通过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的介绍,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使学生实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会一种方法:通过粒子撞击实验,研究微观世界的规律,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认识一个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原子核 核素   原子核的构成,   【媒体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阅读】   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数据:   微粒 电子 质子 中子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 0.005484 1.007 1.008 电量(C) 1.602×10-19 1.602×10-19 0 电荷 -1 +1 0 【思考、讨论并提问】   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   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   3.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1、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性关系: 原子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归纳小结】   如果用 eq o(sup 6( A),sdo 2( Z)) X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原子 eq o(sup 6( A),sdo 2( Z)) X   【迁移与应用】   1.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Cl-37符号表示某种原子,请你谈谈图中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2.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求质量数。   3.元素R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 a ,其阴离子Rn-有b个电子,求中子数。   【回顾】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   【媒体显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比较】三种氢原子结构的异同。   【质疑】它们是不是同一种元素?   【板书】2.核素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迁移与应用】1.请你描述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与元素、核素间的关系。   2.请你描述元素、核素、同位素间的关系.   【媒体显示】元素、核素、同位素三者之间的关系:   【拓展与提高】   1.? 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A)O2、、O3 、O4 (B)H2、D2、T2 (C)H2O、D2O、 T2O (D) eq o(sup 5(40),sdo 2(20)) Ca 和 eq o(sup 5(42),sdo 2(20)) C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元素的质子数必定相同   (B)不同元素原子的质量数必定不同   (C)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凡是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必定属于同一元素   【交流与研讨】   生物体在生命存续期间保留的一种碳原子----碳-14会在其死亡后衰变,测量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遗物里碳-14的数量,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年代。根据课本内容与网上资料:阐述C-14在考古上的应用;列举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点评】通过上网搜集资料,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简介】   1.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诊断 2.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治疗   3.未来的能添一一一核聚变能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7、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8、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9、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三、教学难点   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   四、教学准备   学案准备、课件准备   五、 学习方法 :学案预习法、阅读法、归纳法、讨论法   六、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内容——原子结构理论的演变   主要学习形式:1、课前由学生上网查找关于原子结构理论演变的相关资料并发送给老师。   2、上课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法,辅以课件完成学习任务。   主要教学内容:   一、原子结构理论衍变   宇宙大爆炸——2小时后,诞生物质中最多为氢(88。6%),少量为氦(1/8),极少量为锂——融核形成其他元素。至今,宇宙年龄为140亿年,氢仍是最丰富元素。地球年龄为46亿年,地球上元素大多为金属材料,少数为非金属,仅22种。   1932年勒梅特提出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   1815年普鲁特预言:氢是元素之母(思辨性推测),后来得到理论上的解释。   道尔顿原子模型: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汤姆生原子模型:电子是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   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镶嵌其中。   卢瑟福原子模型: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α粒子散射实验。根据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又称行星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   玻尔原子模型:玻尔借助诞生不久的量子理论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   玻尔原子模型(又称分层模型):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时,电子沿特定球形轨道运转;当原子有多个电子时,它们将分布在多个球壳中绕核运动。   不同的电子运转轨道是具有一定级差的稳定轨道。   电子云模型:现代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电子在核外空间的概率分布图就像“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因而提出了“电子云模型”。   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表明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多,反之,出现的机会少。   如:氢原子的电子云   第二课时:主内容——能层与能级、轨道    课前预习 :   1、对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按能量的差异将其分成不同的 ;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对于同一能层里能量不同的电子,将其分成不同的 ;能级类型的种类数与能层数相对应;同一能层里,能级的能量按 的顺序升高,即E(s)<e(p)<e(d)<e(f) p="" 。   2、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n越小的电子层能量 。同一电子层中,各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次序   学习过程   〖复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2n2 ②最外8(2) ③次外层18,倒数第三层32 [就低不就高]   能 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符 号 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思考〗这些规律是如何归纳出来的呢? ——不完全归纳法   二、能层与能级   概念学习   能层(电子层):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成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能级(电子亚层):在多电子原子里,在同一能层里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因此它们在同一能层运动的区域也不同,同一能层里电子运动的不同区域又叫不的能级。   [比喻]: 楼 层——————能 级   能层(电子层) 楼梯   楼层越高,楼梯数越大,对应能量越高   轨 道:量子力学把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个空间运动状态称为一个原子轨道。S—1,p—3, d—5,f—7。   归纳 总结 :(由学生完成)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 层 K L M N O ……   能 级 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   轨 道 数 1 1 + 3 1 +3 +5 1 +3 +5 +7 ……   最多电子数 2 2 6 2 6 10 2 6 10 14 ……   各能层电子数 2 8 18 32 50 ……   (1)每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   (2)任一能层,能级数=能层序数   (3)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总结:本次学习中,各能层电子数的获得与上学年有什么不同?(学生完成)   [质疑]: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运动怎样才能不紊乱?   ↓↓   三、构造原理(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   [质疑]:在多电子原子里,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什么规律?与能层能级有什么关系/   [思考]:1、K-19的核外电子排布为什么是2、8、8、1,为什么不是2、8、9呢?   2、多电子原子里,核外电子排布一定遵循能层由低到高,能级由低到高的原则吗?   学生阅读:P5-6页。   [学生总结]:经过研究,多电子原子里的核外电子排布,增加的电子大多是按图1-2所示的能级顺序填充,填满一个能级再填一个新的能级,这种规律称为构造原理。   [课堂习得练习1]:   构造原理的记忆口诀   电子所排的能级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课堂习得练习]:   n + 0.7l   电子层数   主量子数 角量子数(s —0, p—1, d—2, f—3)   例举:3d与4s ,究竟应该先填充在3d还是4s呢?我们可以通过上边的n + 0.7l来进行计算比较确定。3d对应的值是3 + 0.7×2=4.4,4s对应的值是4 + 0.7×0=4。所以应该先填充4s,然后才填充3d。   可以以此类推。   [学生练习}   1——18号无交错,只写18号。Ar-18   19——36号有交错,把学生分成两组来写:A组写原子序数为单的元素原子,B组写原子序数为双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结构   (2)知道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了解科学家认识原子结构的不同阶段及重要贡献。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达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科学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   (2)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获取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原子结构由抽象化变成形象化;原子的构成及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原子结构由抽象化变成形象化。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情景教学、PowerPoint多媒体展示、讲解结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图片(讲述)   【提问】对于体积这么小的原子,它还可以再分吗?   【提问】发挥想像,同学们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   【引入】原子的结构是不是和同学们想象的一样呢?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原子的世界,认识原子的构成。   观看   思考   回答   讨论交流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达,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讲述】原子结构的发现是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我们穿越时空,追逐科学家的脚步,看他们是怎么一步步发现原子的结构。   【多媒体】原子结构发现史   道尔顿认为原子不可再分   ↓   汤姆生发现电子,证明原子可分。提出枣糕模型。原子的内部结构是否如汤姆生所想象的那样。   ↓   重点分析讲解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带正电,质量比电子的质量大的多),介绍实验现象,重点引导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和得出实验结论。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试一试】假设你是卢瑟福,根据实验结论和原子有核模型,画出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展示它的作品,并让他描述作品。教师再适当分析提问,防止学生有错误的认识:如认为原子有一层壳。)   【总结】通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和先进科学仪器的出现,我们才能看到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观看   倾听   思考   回答   思考   分析   讨论   交流   自由想像   学生画图   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让学生体会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真理是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的思想方法。   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己尝试去分析解释现象,调动学生思维,积极参与到发现原子结构的探究中,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画图,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原子的构成   【多媒体】原子构成示意图: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引导:原子是实心的?原子由什么构成?原子中含有哪几种粒子?原子核位于原子哪个部位?原子核有哪几种粒子构成分别显什么电性?图中数据表示什么,得出什么规律?)   【分析】1、由图中数据,引出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进行比喻,并图片直观地理解。2、整理所有图中学生给出的信息,通过板书,让学生总结原子的构成。(提问:原子核的电性由哪个粒子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等于?引出核电荷数的概念)   【过渡】原子的构成又有哪些特点?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 2020高中化学金属晶体教案 ★ 高中化学共价键教案设计 ★ 高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设计 ★ 高一化学:烷烃教案 ★ 2020高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 ★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教案与记忆方法 ★ 初三化学原子的结构知识点与决定关系 ★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 高二化学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大全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


文章TAG:高中化学教案详案范文高中  高中化学  化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