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数学怎样说课能出彩

设计一道融合很多知识点的综合题,将整章或大块的主要内容串起来.我的经验告诉我:效果会很好!

初中数学怎样说课能出彩

2,求初中数学的说课视频

初中数学的说课视频:http://www.1230.org/Article/Class8/Class20/200708/12077.htmlhttp://www.mathfan.com/http://www.xiaocao.net/jiaoan/czja/czsx/List_1.htmlhttp://www.czsx123.cn/shuokeziliao/http://www.910800.com/Index.htmhttp://www.huwenxin.cn/article/list.asp?classid=305可以在以上网址找找看教案要吸引学生的,不要太苦版,但要注重在基础上提高.根据书上的内容 拣主要的写 联立成笔记 就可以了.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 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但课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定了教案要自己来写。教师备课也应该经历一个相似的过程。从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继而到课堂实际讲授,关键在于教师要能 ”学百家,树一宗”。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华,取去糟粕,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 3、差异性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4、艺术性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 5、可操作性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6、考虑变化性 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不要紧张。要因势利导, 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因为事实上,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的现象也不要紧张,这可以在整个教学进度中去调整。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八.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2.怎样进行,复习那些内容?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时间? (四)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2.需用多少时间? (五)作业安排 1.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总之,要符合现代标准,自己满意就可以拉!!!!!!!!!

求初中数学的说课视频

3,哪里有初中数学说课教案视频可以下载

一般所谓的教案都是不能下载的,不过你可以去 火星学习网 看一下他们的教学视频,你应该会得益不少

哪里有初中数学说课教案视频可以下载

4,初中数学完全平方公式说课稿

http://www.jmyz.cn/jingxian/kz/shuxue/HuangXiaoHua/shang%20jiao%20shuo%20ke%20gao.htm http://scholar.ilib.cn/A-hhjy200105028.html

5,初中数学说课稿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7/sort012/sort0453/index_1.html 弦切角说课稿 2010-01-10 有理数的除法说课稿 2010-01-10 能追上小明吗说课稿 北师大版 2010-01-10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说课稿 2010-01-07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2009-12-03 《旋转变换》说课稿 2009-12-01 角的比较与运算 说课稿 2009-10-29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垂直》说课 2009-10-26 《平方差公式》(一) 说稿课 2009-10-12 七年级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 2009-09-29 用尺规作线段和角(一)说课稿 2009-09-29 解一元一次方程_去分母说课稿 2009-09-27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2009-08-03 《不等式的解集》说课稿 2009-08-03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说课稿、教案 2009-08-03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平面直角坐标系说课稿 2009-07-31 数学七年级下册统计调查说课稿 2009-07-31 三角形的边说课稿 2009-07-30 七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说课稿 2009-07-30 初一数学《平面图形》说课稿 2009-07-22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说课 2009-07-13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完全平方公式》说课稿 2009-07-03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说课稿 2009-07-03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打折销售》说课稿 2009-06-24 平行四边形性质说课稿 2009-06-24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说课稿 2009-06-24 从不同方向看说课稿 2009-06-24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 ... 2009-06-24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余角与补角》说课稿 2009-06-24 人教版七年级《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2009-0

6,数学说课

中学数学说课稿《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 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 自学辅导:(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 巩固整理:(20分钟) 本节课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性、操作性校强,所以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演练中去体验、理解与巩固概念。为此,首先给学生编排了如下的练习任务,其中任务1是要求学生基本独立完成: 作业单: 1、填表(6分钟) 数 据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15,20,20,22,35,38 3,0,-1,5,9,-3,14 -5,-4,-4,0,4,21 2、小组讨论订正,总结三个统计量的求法。(4分钟) 3、小组交流,完成书后练习。(4分钟、6分钟) 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困惑,如:表中第二行的众数如何确定?第三行中位数如何确定?这些希望学生能总结出来,当然不一定能实现,但能使它们有所体验。必要时教师给一定的指导,如看教村长某一地方等。 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特别是在“小组的相互订正中”熟练三个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理解;有效巩固概念与算法。 (三)、探究交流,发展能力。(6分钟) 作为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阅读图表、分析数据并计算的综全能力。为此,我设计一个机动题: TOM班数学成绩有两张统计表下: 表1 76 82 90 82 90 87 76 63 51 95 100 76 61 82 76 87 87 95 82 87 76 76 76 87 82 82 76 87 82 82 76 82 87 76 82 87 76 87 76 35 表2 人数 1 1 1 1 12 10 8 3 5 1 成绩 35 51 61 63 76 82 87 90 95 100 就第一表我们已经算出这个班的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你能只用第2表的数据算出这三个统计量吗?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 利用表二计算,首先需要学生读懂这些数据的含义,其次能正确的使用小学里乘法的意义导出“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第三这样的数据的中位数的确定有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要求教高。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利于对学生“思想方法”与“意志品质”的提升。 (四)结束新课,布置作业。(5分钟) 学生交流心得。 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作好频数统计。 完成作业本10.2.1。 学生交流心得。 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作好频数统计。

文章TAG:初中  初中数学  数学  说课  初中数学说课视频10分钟一等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