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守株待兔课后反思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过,有一天我会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讲课的舞台。但这样的机会真的来了。 讲这一课,绝对是我生命中永远不能忘记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磨炼和成长。 备课期间,我历尽折磨,六次修改教案。一次次试课,却一次次不能够达到满意的课堂效果。第一次试课,我按照最扎实的最朴素的课堂方式,让学生先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再感悟道理,最后带出两篇寓言,教给他们读寓言的方法。哪知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任我想尽办法用各种语言激励他们,孩子们根本不买我的账。我沮丧极了。 接受同事们的建议,我开始不断改进我的课堂环节。但效果都不大好。眼看着离讲课的日子越来越近,我的课还没有定稿,我着急的甚至想要哭。同事们的各种各样的建议,让我无所适从,我觉得自己就像邯郸学步,没有了自己。冷静下来,我决定抽空原来的一切,理出适合自己风格的教学设计。一夜的思索后,我把所有繁琐的教学环节全部变成了读,用和学生击掌的方式,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再试课,我没有叫任何人听课,但课堂效果确实最好的一节课。孩子们在短短的40分钟内,会读了,读好了,会背了,在读中理解了寓言的寓意。我找到了上课的感觉,自信来了。我决定不再试课了,就带着这份自信自我满足,带着这份好心情,去浙江。 来到浙江,风景与北方果然不同,完全看不到冬天的影子,路边粉红的花儿开得正艳,绿树枝繁叶茂。我无心欣赏路边风景。满脑子想的是课。我担心我设计内容太浅,学生学着没意思。我担心学生带有方言音,读课文我进行的不顺畅。 晚上一切安顿好,我和所用班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取得联系。学生情况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之前没有任何接触和学习,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有一点点方言音,读课文时会带出来的。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不喜欢举手发言。小班额教学,班内学生总共28人。了解到这些情况,我担心教学设计难度的顾虑一下子没有了,带之而来的是学生的普通话和发言问题。 一夜辗转反侧,第二天我下午讲,一个上午都没有好好听课。中午饭也是草草吃了几口,吃的什么,什么味道全然不知。 终于轮到我讲了。没有心跳加速,手也不抖。原本想来个开场互动,一张口,却口不随心,还是有点小紧张。 上课了,学生的普通话真让我冒汗。还好的是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没有多少精彩的生成,学生也收益不少,基本上完成了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唯一有点小遗憾的是板书设计,原本我设计的是一把钥匙,但因为有六个字该横着我却竖着写了,钥匙画不出来了。课后俞翔老师做了点评,八节课他重点说了两个节课,其中有一节是我的课。他对我的教学方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对我已经是极大的鼓励了。 终于,课讲过了。回顾这段时间的经历,我明白了:要讲一节成功的课,同事的建议要虚心接受,但自己的风格不能丢。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静下来,把同事给的和自己思考的有机融合,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教学设计,课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守株待兔课后反思

2,对守株待兔这则寓言的点评或观点

[编辑本段]解 释: 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可能经常性不劳而获,而要自己劳动[编辑本段]出 处: 先秦·韩非的《韩非子·五蠹(d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编辑本段]寓意: 1.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2.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3.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 4.比喻不想努力,就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5.说明当时政策的腐败,官员的愚笨。[编辑本段]示例: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守株待兔,岂是良图?”[编辑本段]近义词: 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坐享其成 缘木求鱼 ......[编辑本段]反义词: 通达权变 、随机应变......[编辑本段]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编辑本段]典故: 1.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不但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就连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2.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墩子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墩子,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启示]: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劳动,那才是真实的。意外之财往往预示着不幸,你对生活的了解、痴心妄想的不幸。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编辑本段][文言文]: 宋人⑩有耕(12)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⑥其耒而守株③,冀复(11)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今⑨欲以⑦先王之政,治⑧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韩非子》 [简译]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舍弃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结果,兔子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现在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案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注释] ①株——露在地面上的断树根。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⑥释——放下 ⑦以——用 ⑧治——统治 ⑨今——现在 ⑩宋人——宋国的人 注意:多用于贬义 11.复——再 12耕:耕田种地,耕者:耕田的人,农民 【英语翻译】: Staying by a Stump Waiting for More Hares To Come and Dash Themselves Against It This story took place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475-221 B.C.).Tradition has it that in the State of Song at that time there was a man who was famous for staying by a stump waiting for more hares to come and dash themselves against it. He was a yong farmer,and his family had been farmers for generations.Year after year and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farmers used to sow in spring and harvest in autumn,beginning to work at sunrise and retiring at sunset.In good harvest years,they could only have enough food to eat and enough clothing to wear.If there was a famine due to crop failure,they had to go hungry. This young farmer wanted to improve his life.But he was too lazy and too cowardly.Being lazy and cowardly over everything,he often dreamed of having unexpected blessings. A miracle took place at last. One day in late autumn,when he was ploughing in the field,two groups of people were hunting nearby.As shoutings were rising one after another,scared hares were running desperately.Suddenly,a blind hare dashed itself headlong against the stump of a dead tree in his field and died. That day,he ate his fill. From that day on,he no longer went in for farming again.From morning till night,he stayed by that miraculous stump,waiting for miracles to take place again. This story comes from"The Five Vermin"in The Works of Han Feizi.Later generations often use the set phrase"staying by a stump waiting for more hares to come and dash themselves against it"to show grusting to chance and windfalls or dreaming to reap without sowing.It is also used to show adhering to narrow experiences and not being able to be flexible.

对守株待兔这则寓言的点评或观点

3,一年级数学听课评语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评语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不断地改进提高。评语有哪些要素,你都知道吗?以下是我整理的一年级数学听课评语,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听课评语 篇1   3月22日至23日,我们有幸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桂林参加了“小学数学10年改革经典课例展示暨广西小学数学特色教学研讨会”的学习。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6节展示课和3节同课异构课《垂直与平行》。并聆听了钱金铎、吴正宪、牛献礼、俞正强、黄爱华、江萍六位数学专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老师们做的精彩学术报告。这些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巧妙的教学构思、深厚的数学素养、真实的教学感悟,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更重要的是,他们让人在不经意间受到触动、受到启迪,细细品味他们的话语,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从这些名师身上,学到了许多。现在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每一位老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追求花样,华而不实。讲课的6名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获取新知的。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和俞正强老师的报告《来自学生的动力》以及示范课《用字母表示数》。   俞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充满着启发与挑战,将数学思想融于课堂之中。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同时也使听课的教师们感受到: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回想起来:原来每一个看似随意的环节,其实都是徐老师刻意的设计,真可谓是“随意中的刻意”!   我在课堂上有时也用小故事来创设情境,而徐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用字母表示数”时却别有一番味道,他居然降到了自己的头发,如何用字母来表示。犹如一位相声演员在说相声,幽默、风趣。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教学情境之中,   课上,俞老师让学生猜信封里的粉笔有多少,大概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怎样表示,把预设与生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甚至让人无法断定它们的分界,如行云流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善于把握学生思维进程的节奏,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每到谜底就要揭示的时候,他总是嘎然停止,在等待中使学生一步一步靠近事物的本质,从而领悟数学的真谛。   徐老师在报告中对中数学课的独特理解,对自我教学实践的理性提升以及极富感染力的的语言,使我们如沐春风,如临甘露。他的讲座,自然中流露真情,幽默中激情生动,生成中启迪智慧,愿我们都能成为徐老师的“同路人”,学会取舍、筛选和提炼,一起追寻朴素灵动、反璞归真的课堂教学!”   总之,这两天的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在此,我要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吃透教材,读懂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一年级数学听课评语 篇2   上一周我有幸在西安听了十四节非常精彩的数学课,让我感到收获很大。不仅领略了各市顶尖教师及全国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出类拔萃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的灵活多变。同样也见识了交大附小学生的精彩表现。下面就从一下几点谈谈本人这几节课感受最为深刻的地方。   一、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感染了我,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这几节课中我真正体会到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积累经验。因为没有点滴的积累就不会有丰富的经验。比如张德江老师的正负数一课,将四年级的知识引入三年级,通过灵活有序的教学程序,在课堂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课前准备过程很有特点,同样一节课不同老师所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教学。比如两节百分数的意义一位老师是以分数的比较逐渐过渡到百分数,而另一位则直接通过两个百分数的比较引入百分数的意义,收到的效果却是一样的好。都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吸引到课堂中来,只有集中的注意力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引人入胜,而且大多数都引用了视频型的文件,既形象又生动,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五年级的“展开与折叠”利用动画将正方体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生动形象;二年级的“重复的奥妙”利用白板的功能将课件制作的惟妙惟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四、课堂设计围绕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操作技能、心智技能、一般教学技能、特殊教学技能)展开教学。整堂课没有了华丽的设计,以实效出发,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尤其是田鑫老师的“展开与折叠”运用想象加动作在结合实际操作与课件展示,一堂如此抽象难懂的课竟这样让学生轻松掌握。   五、练习设计基础实效,新课过后的练习及时巩固基础。每位授课教师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及时巩固并牢记所学知识。   六、讨论交流的主体是学生。合作交流是数学重要的学习方式,以前听课观到的合作交流,多是师生的对话,老师对学生汇报进行汇总或评价订正。重结果,轻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而这些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能自己获取知识,掌握知识。   六、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听的这几节课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对学生的来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尤其是贾晓丽老师的上课策略,老师亲切和蔼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给孩子们积极向上的鼓励使得整节课都充满着活力。   通过这两天的听课中,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年青教师我们所欠缺的太多太多,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才能为教育事业而服务。   一年级数学听课评语 篇3   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除了让学生学会表达,更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在这节课中,罗老师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认真仔细地听讲,能紧紧抓住学生认真仔细听讲这一细节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罗老师的基础上转述、概括别人的发言,并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认真倾听。这方面罗老师做得非常好,在这节课中,我得到两点启示。   一、加强倾听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善于听。良好的习惯是人成材的基石,使人终身受益,相对于倾听能力来讲,倾听习惯的培养更需要教师的指导。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会倾听”的训练。引导学生做到“专心、细心、虚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专心,能从别人的谈话中收集有关信息,如在每一个学生讲解全班的同学都有认真听讲。另外,在听取别人发言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并对别人不完整的发言进行补充和整理。只有把别人的发言听清楚、听懂,才能从中得到启发,触类旁通。如:在小组交流的过程,每个同学都做到认真,倾听组员的口算方法。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还要引导学生善听,倡导学生多思。“讲、听、思”并重,互相促进。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需要的是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灵。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使学生爱听。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为了让学生会倾听,我们教师一定要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教师面对的是富有个性和活力的生命个体,只有尊重学生,师生之间才能很好地沟通。不然的话,课堂交流就成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知道别人说了些什么混乱局面。如:在学生说出各自的口算方法的过程,没有重复太多出现雷同的解法。所以,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老师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耐心仔细地倾听学生的发言。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内心世界的响应。倾听过程中老师不是旁观者,而是行动者和创造者。老师在倾听中感悟学生的回答,并在倾听中丰富了自己的教育体验。老师是否善于倾听,决定着课堂是否能成为具有活力的师生对话阵地。老师积极倾听的意图,不在于证实某种立场或想法的正确性,而是要将学生不同的观点联系起来,积极地与学生的想法共舞,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里悟得丰富的知识内核   一年级数学听课评语 篇4   “左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标准》的理念,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学习身边的数学,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乔玉玲老师紧紧围绕《标准》的理念,设计这一节课。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整节课洋溢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标准》中特别提出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目标,乔老师在这一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本节课的宗旨是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上课前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儿歌,一方面,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因许多陌生的听课老师带来的紧张情绪,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喜欢听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一只手?”两句话很随意地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进入教学情境,从而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为提高教学效果做了很好的铺垫。此后每个环节都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如:摸一摸、动作游戏、对口令等,各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过度自然。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困难或出错,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本节课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举起右手,让学生说一说我举的是哪只手,有的学生说左手,有的说右手,这时乔老师并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刚才用这只手写粉笔字。”“老师转过身去,就和我们一样了。”在思考与交流中,学生体验到了左右的相对性,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又如:判断客车转弯时到底是向哪边转,由于与客车面对面,有些同学会判断错,乔老师也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提醒学生我们现在坐在哪里?(坐在客车上)再让他们讨论交流,在讨论中他们都想说服对方。最终统一了意见:判断客车往哪边转,要把自己想像成乘车的人。   一年级数学听课评语 篇5   11月13日,全体数学组老师都到一年级听陈老师的公开课教学。听完这堂课,我谈谈自己的听课感受:   首先,陈老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直观的形式将课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其次,老师教学中能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表述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从练习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   但对于本节课,我个人认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教学中,陈老师一脸严肃,整堂下来都看不到她美丽的笑容,让听课者感觉不到她的亲和力。   2、虽然学生在纪律上有较好的表现,但在师生互动中,我们看不到一年级学生的那种天真无邪的性格,他们没有以往低年级学生的活泼、可爱、灵活灵现,显得有些呆板。   3、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我感觉他们很疏远,老师没有弯下身子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当中。   4、分类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而在这节课中,老师忽略了对学生动手实践的培养,没有安排学生实践动手分类的环节。建议老师可借助课堂现有的教学资源(书包、课本、文具等)安排学生动手分一分。   听完这节课,我结合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   1、对于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亲和力与严肃端正哪个更受学生欢迎呢?   2、活力课堂与严谨课堂哪种教学方式更受教师关注?   3、对于低年级学生要怎样才能做到“收放”自如?   4、如何组织好学生在课堂中既要有活跃氛围又要纪律好?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会把它们带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探索,也希望大家都给些经验,提出建议,帮助我成长。   一年级数学听课评语 篇6   10月11日,我参加了雁山中心小学教学开放日活动,活动中李碧玲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这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这个主题实践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李老师的教态大方得体,言语亲切。在这节课中从买早餐引入,情景贴近学生生活,直奔主题,通过学习“一搭配二”、“二搭配二”、“二搭配三”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搭配。在老师的引导下整节课学生几乎没有出错,但值得思考的是教师在整堂课中是要做到“大导”还是“小导”呢?教师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在有序搭配与无序搭配中自由探索,去发现问题碰撞火花,然后导出有序搭配作用,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然后借助符号来思考可能存在的.搭配情况,比单纯依靠实物来分析搭配的现象更有价值,体会数学方法的简洁性,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去抚摸数学的脉动,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以问题为主线,在学生大胆猜想、自主验证、寻找规律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中,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不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他们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丰富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一年级数学听课评语 篇7   上周四上午,在学校教务处的组织安排下,我有幸听了刚刚在西南大学参加“国培计划”培训归来的杨丽娟老师的一节一年级数学《找规律》的公开课。杨老师的这节课,从总体上来说是非常成功的,基本展现出了她的个性与特色。通过听课,对我触动很大,我也从中受到了许多启发。   1、首先就是精美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森林运动会”情境,针对孩子们喜欢的动画人物熊大、熊二,并将其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有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熊大、熊二的摆气球活动,初步对“有规律”和“无规律”的两组图形形成了直接体验,体现出了规律的优越性,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   3、对于规律的概括总结很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是直接的给出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进行总结,教师及时规范数学语言,并积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每组图形的规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教学内容得当,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而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道理。   5、教学语言亲切,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消除惧怕的心理并全情投入到学习中来。还有老师语言要有激情,学生的学习气氛才会很浓。   6、教学中做到要留给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操作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结与协作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小组合作的力量。   7、教师做到了变“教”为“导”,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也就是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知道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   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感受到学习东西不一定要到外地去学,到较高的学府去学,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一年级数学听课评语 篇8   本节课教材通过一幅旅游窗口购票图,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能准确表达几和第几的意思。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早已有了“第几”这个概念,在学校无论是站队,还是自己的学号,以及在课表中学生们都会接触到“第几”这个知识。但是对于“几和第几”学生们并没有认真区分过,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第几的基础上明白“几和第几”的区别。   1、本堂课一开始就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请学生找找同桌身上能用数字1—5表示的东西,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所见,所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3、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事物的数量顺序,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在深化对“第几”的认识时,老师可组织相关活动,丰富学生对“几个”和“第几”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实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但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理解、运用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服务意思。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在讲述排队问题时,能否渗透一些思想教育呢?首先请学生看各种排队图片,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排队是文明的行为,然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排队,总结得出:如果不排队,大家挤来挤去会很乱,容易出危险。使学生明白:我们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这样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最后揭示学习主题:排队中的数学知识“几和第几”,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了新课。   一年级数学听课评语 篇9   这一节课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本课教学中,李老师恰当的利用多媒体创设了由七巧板拼成的守株待兔的情境,通过声情并茂的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自主探究,活动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李老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七巧板的特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及经验,在积极动脑、动手活动中,自主探究拼出图形,从而在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发挥想像,独立拼出不同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下位置去参观其他小朋友的作品,让他们充分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评比,促使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三、关注情感,评价多元。   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李老师多次让学生将各种拼法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并通过学生自评、他评和老师的评价,(评价多以鼓励与表扬为主)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多媒体出示七巧板的有关知识介绍。是放在课前,还是放在课后呢?我个人觉得向学生介绍七巧板的有关知识,可以放在课前,即揭示了七巧板的名称之后进行。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产生迫切想玩七巧板的愿望,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2、动手实践,体验七巧板这一个过程需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这一个过程应该是逐步深入的过程。可以这样开展教学:用两块板拼图形→用三块板拼图形→用四、五、六块板拼图形→用七块拼图形。   3、如何体现小组的有效合作。这样合作不是老师要求的,而是在活动中学生自发需要的。   4、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个人觉得,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口述“我用了××块××形和××块××形拼成了××图案”之类的话来进行,从而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年级数学听课评语 篇10   听了小张老师执教的《左右》一课,收获很大,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左右。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单是教师口头讲述,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地困难。因此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先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左右,比如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说一说文具摆放的位置,自己动手摆一摆等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使之获得切身的体会和理解。   本节课小张老师用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本节课的数学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听口令做动作活动,让学生准确的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也体会了其相对性。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建立了初步的空间概念。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很多有趣的活动情境,如: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人人参与,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整节课充满生气。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会数学。教学中,通过在桌面上摆文具这一具有操作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用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小张老师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以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还为学生创设许多轻松、愉悦的情境,学生很自然地就参与到学习中来,轻松了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本节课从头至尾做到了激发兴趣,保持兴趣,提高兴趣,总之,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

一年级数学听课评语


文章TAG:守株待兔的听课评价守株待兔  听课  评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