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领域教案中班教案,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三篇
来源:整理 编辑:挖葱教案 2023-05-31 12:15:14
1,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镜子 活动目标: 1.对镜子感兴趣,乐意探索利用两面镜子看清自己后脑勺的方法。 2.初步了解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活动准备:镜子40面、水果贴绒20个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 今天,我给中一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件礼物,是什么呀?(出示镜子) 2.照镜子请你照照镜子,你觉得镜子里的你漂亮吗?什么地方最漂亮? 3.小结刚才我们玩了照镜子的游戏,从镜子里我们看到了自己漂亮的五官,镜子的本领可真大。 4.第一次操作 (1)等一下老师再让你们来玩一次照镜子的游戏,这一次请你从镜子里去看看自己的后脑勺。你们知道后脑勺在哪里吗?请你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后脑勺。好,现在我们轻轻地拿好镜子玩一玩。(幼儿操作) (2)你看到了自己的后脑勺吗?你是用什么方法看到的?(集体交流) (3)小结:从这面镜子里是看不到自己的后脑勺的。 5.第二次操作 (1)呆会儿老师请你们每人找一个好朋友,相互合作,用两面镜子试一试能看到自己的后脑勺吗?(幼儿操作) (2)谁看到自己的后脑勺?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的?(交流) (3)小结:用两面镜子能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6.第三次操作(以游戏的形式) (1)好,老师手上有许多的水果,等会儿老师再给你们每人一面镜子,请你自己用两面镜子来帮忙,看看自己的后脑勺贴的是什么水果?(幼儿操作) (2)你看到自己的后脑勺贴的是什么水果呢?(幼儿回答) 7.延伸活动 【篇二】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冬天的取暖用具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取暖用具和用途,知道它们能给人们带来温暖。 2、关心周围的科技产品并知道使用它们的安全方法。 活动准备: 1、幼儿从家里带一些小型取暖用具到幼儿园。 2、教师另准备一些取暖用具图片,如古老的炭盆、暖手炉、热水袋、火炉,现代的油汀、空调、电热毯等。 3、幼儿操作材料画面“各种取暖用具” 活动过程: 1、让幼儿介绍自己带的取暖用具,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冬天冷吗?怎样做才会感到暖和呢?”(锻炼、穿厚衣服、取暖等) (2)“今天就请你们把自己带来的取暖用具介绍给大家,说说它叫什么,怎么用,再请你用给大家看看。” 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取暖用具是用不同的方法发热的,有不同的用法。 (1)“你们带来的取暖用具是怎样发热的?请小朋友们为大家介绍。 (2)出示幼儿没有说到的取暖用具,”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取暖用具,你们认识它们吗?” (3)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取暖用具如何发热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取暖用具是如何发热取暖的:炭盆用木炭取暖;火炉、火炕用煤取暖;油汀、空调、电暖气、电暖风、暖手炉、电热毯是用电取暖;热水袋用热水取暖。 (4)请幼儿按照取暖用具的发热方法进行功能分类。 好,刚刚我们小朋友知道了取暖用具发热的方法,现在我们给取暖用具的发热方法分个类,看看哪些取暖用具是用电发热的,哪些是不用电的。把用电的这一类称为电器类。不用电的这一类称为非电器类。我们一起来给这些取暖用具找找家吧! (5)讨论取暖用具的优缺点。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的取暖用具,你觉得哪个取暖用具好,为什么? 油汀、空调可以给很多人用,但比较浪费电,热水袋携带方便,可以灵活使用,但只能一个人用。炉子、火炕的缺点是不卫生,但经济实用等。 3、知道取暖用具的正确用法,注意使用时的安全。讨论:使用这些取暖用具需要注意什么?空调,电暖气要注意别触电。火炉和水暖气要注意防火等。引导幼儿多锻炼、多运动,才是最安全取暖方法。 4、古代人和外国人的取暖方式刚刚我们小朋友知道我们现代人的取暖工具,那你们知道我们古代人是如何取暖的吗?那你们知道外国人是如何取暖的吗?延伸活动:冬天里,各种动物的取暖方法。 教后反思: 【篇三】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比较粗细(量)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感受和比较物体的粗细,理解粗细是具有相对性。 2、尝试给5个以内物体按粗细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准备: 1、筷子、木棒、铅笔、彩笔、记号笔、蜡笔。 2、粗细不同的吸管若干,操作材料一人一份。 3、口袋一个(里面装有粗细不同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引入 孙悟空会变的金箍棒引题,孙悟空有一个很厉害的兵器是什么?(金箍棒)金箍棒可以变粗也可以变细。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一个粗的一个细的物体,并请幼儿说一说 (1)哪个粗? (2)哪个细? (3)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 2、教师通过变变变的游戏出示不同粗或细的物体,知道粗细是相对的。 3、游戏变变变教师说变粗时幼儿两手做出粗的样子,师说变细时幼儿两手做出细的样子,通过游戏加深对粗、细的理解。 三、活动结束比较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粗细,回家后比较家里各种东西的粗细并做记录。 1、观察实物,区别粗细。 (1)教师出示筷子和木棒,引导幼儿观察哪根粗,哪根细。 (2)分别出示铅笔、蜡笔和记号笔,幼儿比较粗细。 (3)出示三支笔让幼儿比较最粗和最细。 教师小结:判断哪一种物体是粗还是细,一定要通过两样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才能区别它们的粗细。 2、摸一摸,比一比。 (1)教师出示"奇妙的口袋",以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在口袋里有很多粗细不同的物品。 (2)做游戏"奇妙的口袋"。 游戏规则:教师出示一支水彩笔,请幼儿从口袋里摸一样比水彩笔更粗的物品,每个幼儿一次摸出一样的物品。 3、幼儿找找自己身上的部位,哪些是粗的,哪些是细的。 教师小结:手臂细,大腿粗;小腿细,大腿粗;手指头细,手臂粗;大拇指粗,小拇指细等。 4、尝试用5种以内的物体按正逆顺序排序。 (1)出示三种粗细不同的吸管,引导幼儿用吸管按从粗到细和从细到粗的顺序排序出来。(教师巡回检查) (2)教师出示4个粗细不同的纸筒,请个别幼儿按从粗到细和从细到粗的顺序排序。(集体检验) (3)发操作材料,让幼儿把5棵树从粗到细和从细到粗的顺序排序。(教师巡回检查) (4)请个别幼儿到黑板前演示自己的排序方法。如幼儿排对,教师给予鼓励。 5、教师小结:在给物体排序时,如果是按从粗到细的顺序排序,就要先找出最粗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来比较继续排。如果是按从细到粗的顺序排序,就要把最细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来比较继续排。这样就能准确的排出物体的粗细。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2,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教案
培养爱的理念,铸造自信的人格,锻炼社交技能。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能动脑筋尝试使用磁铁.大头针.糨糊.双面胶等不同材料,使小图片固定在不同质地的直立的板上。 2、能分析比较使用不同材料进行固定的特点。 活动准备 1、图片-动植物.人物。 2、双面胶,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图片及各种材料,引起幼儿动脑尝试的欲望。 1、教师:春天真美丽,这里有许多小朋友自己涂、剪的秋天的花和果树、人和动物的图片, 我们来把这些小图片放在板上,看画讲故事,好吗? 2、讨论:我们用什么办法让这些小图片固定在这几张直立的板上呢? 二、幼儿动脑,根据已有的经验想出几种方法进行尝试。 1、请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表述给大家听。 (可以用糨糊贴,大头针钉。) 2、幼儿自选图片尝试用几种方法来固定,并注意画面的安排。 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尝试过程并与其适当交流。 (你用什么方法固定小图片的?) 3、幼儿在集体中表述自己尝试使用的方法,并讨论在什么板上用什么方法最好,哪些方法不能用。 4、幼儿再次尝试使用多种方法进行固定,并注意在不同质地的板上选用不同的较为合适的方法。 篇二: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出生的基本方式--胎生、卵生,有探索动物出生的兴趣。 2、能分辨常见动物的出生方式,会进行正确的分类。 3、对动物感兴趣,乐意关爱动物,有继续探索动物出生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2、动物妈妈和动物宝宝图片若干。 3、课件-小鸡是怎样出生的 活动过程 一、音乐游戏:动物宝宝找妈妈,了解胎生动物的特点。 1、听音乐,模仿动物。 (1)教师:教师:宝贝们,你们真能干!所以今天有三个动物朋友想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2)听!他们来了,幼儿猜测它们是什么小动物,它的妈妈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找妈妈。 (3)依次播放小猫走、小兔跳、小马跑音乐,幼儿模仿,在背景图中,找到猫妈妈、兔妈妈和马妈妈。 2、通过找妈妈,初步感知宝宝与妈妈在外形上的相似性。 (1)教师:动物宝宝和它的妈妈长得怎么样?它们长的很相像,就是大小不一样。 (2)观看熊猫是怎样出生的。 教师:熊猫是怎么出生的?熊猫出生的时候,和妈妈长的怎么样呀? 小结: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靠妈妈给他的养份慢慢地长大,最后直接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 这种生宝宝的方式叫胎生。 二、观看课件,了解卵生动物的特点。 1、课件演示 (1)教师:我们再来看看小鸡是怎样出生的? 教师:小鸡出生的时候,是什么呀?(鸡蛋)之后怎么变成小鸡的? (2)师幼共同观看小鸡的出生过程 鸡妈妈一开始生出的是什么呀? 后来小鸡又是从哪里出来的? 你还能想出哪些动物也是这样出生的呢? (3)教师总结:像这种吸收卵里面的营养,出生后经过孵化,才发育完全,这种出生方式叫做卵生。 2、比较小马和小鸡的出生图,初步感知其中的区别 三、幼儿小组合作,感知判断。 1、幼儿操作,判断哪些是卵生动物哪些是胎生动物。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动物宝宝,请小朋友来判断一下,谁是卵生宝宝,谁是胎生宝宝。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价 教师:这次活动我们学了许多知识,知道动物的两种生殖方式,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 还有很多动物不属于这两种生殖方式,小朋友课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这些动物的资料。 篇三: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长方式。 2、按照蔬菜的食用部分,对蔬菜进行简单非分类。 3、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记录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蔬菜 2、蔬菜分类统计表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 一、蔬菜从哪里来?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吃的蔬菜是从哪里来的? 2、幼儿讨论 (从超市买来的,从菜市场买来的,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从地里种出来的。) 二、蔬菜是怎样长出来的? 1、教师出示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蔬菜 西红柿、白菜、土豆、藕请小朋友辨别一下是哪种蔬菜,并找出我们吃的部分。 2、演示蔬菜课件 帮助幼儿理解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长方式。 (有的长在土里;有的长在水里;有的吃地上的茎叶;有的吃底下的茎) 三、蔬菜分类。 1、出示多种整株蔬菜,请幼儿根据我们吃的部分进行分类。 (叶菜类、瓜果类、根茎类) 2、幼儿分组讨论确定记录的方法,完成常见蔬菜分类统计表。 种类蔬菜名称 菜叶类 瓜果类 根茎类 篇四: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体验味觉,增加味觉经验。 2、品尝、分辨酸、甜、苦、辣、咸的味道。 活动准备 1、分别装在5个杯子里味道不同的水。 2、图片-酸、添、苦、辣表情。 活动过程 一、了解5种味道 1.出示5个杯子 教师:这5个杯子里分别放了酸、甜、苦、辣、咸不同味道的水,你们想知道它们都藏在哪个杯子里面吗? 2.请幼儿想办法,怎样辨别出5种味道。 二、分辨5种味道 1、现在请小朋友们来当一下大厨师,想办法知道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2、请幼儿上前来品尝味道,并讲述自己所品尝的酸、甜、苦、辣、咸5种味道。 三、体验5种味道 1、 请每个幼儿都自己品品尝一下五种不同的味道。 2、教师:小朋友,你能用表情来告诉大家,你刚才品尝到的是什么味道吗? 3、分别请小朋友来表现各种表情,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品尝的是酸、甜、苦、辣、咸的那种味道。 然后想一想自己品尝之后的表情。 四、趣味练习 1、教师:小朋友今天都尝到了哪些味道?你喜欢的是哪种? 2、教师:小朋友们都尝过了这几种味道,那现在就请小朋友想想自己尝到的味道的感觉, 在图上把味道和相应的表情连线。 五、活动总结 请幼儿互相交流自己品尝不同的味道时候的感觉。 篇五: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真丝织物与蚕丝的关系。 2、知道抽丝的简单步骤,学习抽丝的基本方法,探索一根丝的长度。 3、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 活动准备 1、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蚕茧,一杯热水,小苏打,小竹条,几种绕丝的工具:纸筒、缠线板等 2、有关养蚕知识、抽丝录像、真丝织物图片(课件) 3、丝巾一条,几种绕丝的工具。 4、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了解蚕丝的作用 1、出示丝巾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说说这条“丝巾”是什么材料做的?(幼儿猜想) 2、教师总结 这条丝巾是这种叫蚕丝的材料纺织而成的(出示蚕丝) 蚕丝是一种优质的纺织原料。 3、蚕丝还可以做什么呢? (1)幼儿猜想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2)幼儿再次回答:蚕丝可以做领带、衣服、被子等。 二、交流讨论蚕丝的来历 1、谁知道蚕丝怎么来的? 幼儿回忆已有认识:蚕丝是蚕吐出来的。(蚕茧只是蚕蛹的保护体) 2、观看有关养蚕图片 3、教师总结 三、抽丝活动 1、观看录像,初步了解抽丝方法 (1)想一想人们是怎么把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呢? (幼儿猜想抽丝的方法并实践) (2)小朋友讲了许多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方法,蚕茧究竟是怎么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蚕丝的呢?(观看录像) (3)请幼儿说出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 教师总结: 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 摘乱丝——制溶液——浸泡——挑丝头——抽丝。 我们把对蚕茧进行处理变成丝这个过程就是抽丝的过程。 2、指导幼儿抽丝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当一回抽丝工人,我们来抽丝。 具体方法: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学习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 (1)摘乱丝(看录像) 提问:现在谁来做个小老师,向大家介绍怎样摘乱丝? (个别幼儿操作)。 (2)制溶液:是将小苏打浸泡在热水里。 这个溶液是小苏打溶液。 这个溶液内小苏打的含量不同、溶液温度高低都将影响蚕茧抽丝效果。 由于温度比较高,所以热水就由老师来倒。等会在操作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安全,别被烫伤了。 (3)浸泡: 让蚕茧浸泡在热水里充分浸泡,为了充分浸泡可用筷子把蚕茧压入水中(出示图片),直到蚕茧表面有一些绒毛出现为止。 浸泡时间大概为1分钟。 (4)挑丝头抽丝: 教师:当我们挑丝时发现有好多条蚕丝一起粘在上,此时,就需要我们把蚕丝进行整理,并找到丝头。 (5)有什么好的方法? 幼儿自由发表抽丝挑丝头的方法,并作好记录(用表1) 请看整理蚕丝的录像。 3、幼儿示范抽丝 学会找丝头抽丝了吗?老师这里刚好还有一个浸泡好的蚕茧,谁来试试找出丝头,请幼儿来做。 4、指导缠绕 当我们找到丝头以后,我们要将丝线粘在绕丝的工具接着开始缠绕。 (幼儿说一说自己猜想缠绕工具,并作记录。用表2) 5、幼儿小组抽丝活动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抽丝吧,但老师有一个几个要求: 比一比哪个小组抽的好、抽的长; 安静操作,当音乐响起活动停止;并在音乐声中整理材料。 (2)幼儿操作,并做记录,教师指导操作方法。 四、交流各小组绕丝工具与挑丝的方法,知道几种缠绕工具的好处与坏处。 1、大家都把丝抽了出来了,但是大家缠绕用的工具不一样,请每个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工具, 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幼儿讨论原因)调整自己的记录。 2、请每个小组介绍挑丝的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并调整记录。 3、教师总结 我们的抽丝还真得离不开耐心、细致。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 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一般的蚕茧长度都在1000—3000米之间往往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抽完。 古代人们为了解决抽丝时间长的难题,他们创造了各种抽丝机器。

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认识菊花,知道菊花的品种是多种多样的。 2、能用较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 3、了解菊花是秋天里开放的一种美化环境的花卉,知道要爱护花卉。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菊花课件。 2、每组一盆菊花。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认识菊花。 活动难点: 能较形象的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知道爱护花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你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树叶变黄、掉下来、有好多水果) 师:秋天里还有漂亮的花。 二、播放《秋天的菊花课件》,激发幼儿观察菊花的兴趣。 师出示PPT课件这是什么花?(菊花) 这些菊花一样吗?都有些什么颜色,菊花长什么样子呢? 三、幼儿自由感知、观察菊花。 1、师: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菊花,我们一起来看看。 让幼儿自由地观赏菊花盆景,并与同伴互相交流。 2、师:菊花漂亮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菊花有哪些颜色?菊花长什么样,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3、让幼儿交流之后,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菊花。 四、教师根据幼儿的自由发现,引导幼儿运用看、摸、闻等多种感官有序地观察菊花。 1、师:大家看看那面前的菊花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颜色?(各种各样) 2、师:菊花的花朵像什么?(像豆芽、卷曲的头发、燃放的烟花、萝卜丝等)我们看到了很多,但是有没有谁闻过菊花有什么气味呢? 3、教师请幼儿闻一闻。 4、师:菊花除了长有花朵外,你还发现长有什么?(叶子) 5、师:菊花的叶子长在哪里,是什么颜色?是什么样的?(叶子的边缘有锯齿) 6、请幼儿观察叶子的颜色,并用手去摸一摸。 7、教师:教师总结幼儿的观察发现。 五、给幼儿介绍菊花的用途。 教师:菊花除了好看之外,还有什么用呢? 可以用菊花泡茶喝。清明节黄菊花和白菊花祭祀亲人、菊花茶饮料 六、让幼儿了解菊花是秋天里开放的花卉,知道要关心、爱护花卉。 教师:菊花美不美?我们该怎么去保护它呢?(花儿好看我不摘) 延伸活动:用纸杯剪菊花。 活动反思: 一次教学设计,也是教师的一次成长,就象在制作PPT课件的时候,我了解了菊花居然有那么多种颜色,有些菊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都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可以说这也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的过程。 在活动设计和进行中,观看菊花的时候,孩子们有些按捺不知心中喜悦,摸摸、闻闻、说说,参与的兴趣十分浓厚。但在交流时,孩子们只停留在颜色的表达上,对菊花的外形的描述不太会用语言表达,缺乏经验。因此,活动中,教师讲述的成分多了一些,可在课前告知家长,先带孩子观察了解一些菊花的知识,这样活动中,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会更浓,讲述更积极,效果更好。最后延伸活动用纸杯剪菊花,深受孩子的喜爱,发展孩子动手能力。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主动活动教育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兴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这次中心组陈老师的的数学活动《彩旗飘起来》,就让我们感受了探索型教学模式。活动中孩子们很感兴趣,能积极的参与,通过操作、游戏,进行观察、理解。 活动亮点: 一、数学材料生活化。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相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彩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孩子们在操作方便的橡皮泥条上进行插旗游戏,孩子们都感到既熟悉又兴奋,熟悉的是这些橡皮泥经常玩,兴奋的是今天的玩法很特别,居然用了火柴棒制作的小彩旗让他们玩。这些生活化的教学材料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活动过程游戏化。 游戏是根据幼儿好动的天性、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之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之中学习数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它更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本次活动开始,教师结合刚刚结束的亚运会,让幼儿一起装扮运动场地。这样的情境,让幼儿能非常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最后让幼儿动手挂彩旗迎接圣诞节。 整个活动以游戏为导索,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的.和谐。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多元的排序材料,引导孩子自己动手给材料排队,学习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促进幼儿观察、比较、思考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 当然,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争议,自己的一点看法: 我想中班幼儿对排序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很有兴趣地或按颜色或按形状有规律地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穿木珠,玩积木,拼搭玩具等。教师的目地应引导幼儿将这些经验加以统合,使幼儿对物体按规律排列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活动开始环节,孩子“指导”老师一起插好彩旗,在插好彩旗后,教师没有引导幼儿发现排列规律的有趣,从而帮助建立起对排列概念的理解,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多加引导幼儿学习颜色的间隔不同来进行排序。那么最后的环节是让幼儿自己设计排列规律,这样一个难度的递进操作,幼儿的表现也许会更好些。另外教师应注意自己的示范应该有一定的严谨性,我们的操作要从孩子的左边先开始,教师的操作要在无形中强调“从左到右”。 数学的排列活动,在小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让幼儿进行了多种排列的游戏,但多数都是根据老师已定的规律进行摆放或者在规定的地方摆放各种图案。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就比较简单了,于是在改良后的排列活动中教师制订了如下的目标: 1、发现排练模式中的规律,在操作活动中尝试多种排序方式。 2、乐于参加积极的探索与练习,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排练模式。 但在活动中,发现目标一没有很好的达成。虽然一开始,幼儿就发现了红绿相间的排练规律,但是教师没有让孩子明白,当我们选择好一种相间隔的排练方法后,就要不断重复这种排练方法。活动中教师注重引发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的知识点,利用挂彩旗的游戏方式,创设开展多种排序活动,拓展幼儿思维,帮助幼儿多角度理解排序活动。但在最后的环节活动中,教师利用了颜色规律排除了大小的不同,混乱了孩子的排序概念。教师试图从多角度幼儿建立幼儿的有规律排序,但是却没有起到一定的教学作用。最后许多孩子的排序很混乱没有规律,让教师们产生了一定的争议。 如今的教材,科学活动系统性缺乏,活动为了迎合主题也变得面目全非,让教师们感到迷茫和困惑,所以每一次的科学活动大家都会意见各异,这只是纯个人的一些简单看法。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看图,正确运用动词,说完整的句子。 2、培养幼儿在集体面前大声说话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3、训练幼儿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 二、活动准备 1、看书,跳水,喝水,吃饭,球,衣服的图片各一张。 2、与图片相关的动词及“衣服”“球”的字卡。 三、活动过程 1、引起幼儿学习动词的兴趣。 教师和幼儿一起唱歌,跳舞走进活动室,引出动词“唱、跳”,巩固幼儿对动词的理解。 2、看图找动词。 教师出示图片:吃饭、看书、跳水,喝水。 (1)引导幼儿看图找出动词:吃、看、跳、喝。 (2)请几个幼儿把与图片相应的动词贴在图片下面。 (3)全体幼儿认读一遍。 (4)请几个幼儿正确运用动词进行组词。 教师出示动词“看”,提问:“看,除了看书,还可以看什么呢?以此类推,让幼儿用“看、吃、跳、喝”进行组词。 3、在此基础上,扩展幼儿思维,发展幼儿想像力,引导幼儿学会正确运用动词,并进行组词。 (1)出示图片,衣服和字卡。 教师引导幼儿:你们的衣服是怎样来的?买来的?引导幼儿组词:穿衣服、晾衣服、收衣服、叠衣服...... (2)出示图片,球和字卡。 教师引导幼儿正确运用动词:有一个球,你们打算怎么玩这个球呢?启发幼儿组词:拍球、打球、踢球……教师随之贴出动词字卡。 全体幼儿认读一遍。 4、幼儿正确找动词、造句子。 教师出示一组动词,教幼儿认读几遍,再出示几组欠缺动词的句子,请每位幼儿找一个合适的动词填到句子的空括号里。如:爱,我爱妈妈;开,我想开车等等。 5、请幼儿说动词并表演动作。 6、结束。 今天我们学了很多动词,现在我们的身体好像也想动一动了。好,现在我们的到果园里去摘果子吧。教师带着幼儿跟着“摘果”舞曲边摘边走出活动室。 四、各领域渗透 社会:使幼儿掌握人类的简单动作和爱好,加深对动词的理解。 五、生活中渗透 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亲身体验各种动作。如一起玩球、跳舞、吃饭。 六、环境中渗透 在语言区里投放各种小图片及其字词卡,让幼儿看图学动词、组词、说句子。 七、家庭中渗透 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正确地运用动词组词、造句。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让幼儿初步了解“纸球反弹”是由于空气的流动产生的。 2、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有积极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长颈瓶若干只、纸球若干 2、使用大型积木和图书搭建“资料室”一间。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吹纸团”引出课题。 指导语:小朋友,老师手上有许多的小纸团,想与小朋友来玩“吹纸团”的游戏,想玩吗?让我们每个人拿一个纸团吹吹试试看,有什么发现? (幼儿操作吹纸团,得出结论:被吹的纸团是向前跑的。) 二、教师提出进一步的疑问,出示细颈瓶,幼儿再次操作。 1、讨论:纸团会永远向前跑吗? (结论:如果前方有障碍,纸团会停留在原位) 2、幼儿用细颈瓶和小纸团进行第二次操作。 指导语:如果把小纸团放在瓶口用力吹,你猜它会怎样?请你们再来试一试。 三、确立纸球反弹的现象 指导语:有答案了吗?小纸团会向前跑吗?会跑进瓶子里去吗? (结论:如果不倾斜瓶子,小纸团怎么也吹不进瓶子里) 四、查询资料,寻找纸球反弹的秘密 指导语: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去资料室找资料好吗? (查询资料,寻找答案) 五、延伸活动、绘制小实验 指导语:这个小实验好玩吗?我们一起把它用图示的方法画下来,告诉所有的小朋友好吗?

文章TAG:
幼儿 儿科 儿科学 科学 幼儿科学领域教案中班教案
大家都在看
-
教案河大版语文萤火虫,a萤火虫主要内容:和你一起追逐星光
2022-12-18
-
梅花 古诗 教案,宋朝诗人王安石:为何远远闻到梅花香味
2023-01-06
-
体能《跨越障碍物》教案,幼儿园大班体育教案参考文献
2023-01-22
-
捕虾体育教案反思,淡水小龙虾捕捞方式有很多种
2023-01-28
-
智力游戏蛋宝宝教案,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8供大家参考
2023-02-06
-
评价教师t教案的句子,新传媒创办人林瑞莲获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2023-02-27
-
小剪刀游戏教案,安全小剪刀剪出彩纸和窗扇
2023-01-02
-
我有多爱你绘本教案设计分析,《猜猜我有多爱你》第一集
2023-01-21
-
绍兴民间游戏大班教案,大课堂民间pe游戏几点了!
2023-01-22
-
作文鸡蛋上的画教案,怎么画卡皮丘?先别急着收拾鸡蛋!!
2023-02-17
-
幼儿园敦煌特色教案,敦煌舞蹈特点:具有浓厚佛教色彩
2023-02-19
-
体育《玩球乐》的教案,教材仅供参考
2023-02-24
-
生活能力我最棒教案,一文读懂!幼儿园卫生活动教案
2023-02-25
-
奇妙的植物语言教案,花儿的好朋友教案优秀科学带反思
2023-03-01
-
幼儿园中班十二生肖教案儿歌,第二集:十二生肖转圈跑
202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