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是如下:1、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2、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3、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4、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5、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文第六页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文第六页继续讲课程目标,本页讲的是课程目标的第二点——总目标。总目标一共讲了九点,本页有八点。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以载道的语文理念,也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2.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只有深刻地了解和认识,才能够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 3.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这点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也要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先进理念。 4.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点的内容非常丰富,从最初的掌握方法,到最后的养成习惯,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却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 5.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这点主要强调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目标。 6.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这一点从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体现了学生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7.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这点的教学目标也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思维方法的训练掌握过程,同时提出要注意学习态度。 8.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这点主要是从品味语言美学的角度,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目标。 我们语文老师要谨记这几点总目标,从备课上课到作业,都要注意渗透各种目标的达成,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文第六页阅读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文第1113页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文第11~13页讲课程目标第三大点学段要求的第三学段(5~6年级)的四点内容: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 2.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感悟】第三学段相对第二学段无论是数量(会识3000字左右,后面还附录了具体的字形)还是质量(感受特点,体会智慧,写字速度)要求都有所提高。只是毛笔字写楷书落实的比较困难,只有多从教育局的层面多进行毛笔书法比赛,毛笔书法练好了,硬笔书法自然就好了。 二、阅读与鉴赏 1.熟练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5.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尝试使用多种媒介阅读。 6.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7.背诵优秀诗文60(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感悟】阅读与鉴赏从七个方面提出了要求:我们首先要注意阅读的速度,阅读太慢的同学在考场上有可能就做不完题,初中的考卷规定了字数,这也就间接的考察了阅读的速度。后面几点跟第二段相比,就是提高了相对的要求,特别是不同文体的阅读要求,要注意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术语,比较他们的异同,防止混淆。 三、表达与交流 1.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乐于表达,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2.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3.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4.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5.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感悟】表达与交流之中,作文的要求要在平常认真训练,在考场上才能够不慌不忙的写作,出考卷的老师要首先认真学习课标精神,如果出考卷的老师不依据课标精神出卷,就会严重地干扰一线老师的教学。特别是要体现每一个年级的阶段性,那种不顾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故意拔高的出题方式往往会伤害老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梳理与探究 1.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 2.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 3.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4.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影视作品中的故事和形象,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 【感悟】在这一点之中,通过梳理和探究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语文的学习能力拼到最后就是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训练好,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就上不去,那种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只是靠记忆的观念对学习语文是非常有害的,我们语文老师要特别注意避免。同时注意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育学生必须注意三观正确,品质高尚,而不仅仅是会做语文题而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文第1113页阅读


文章TAG:语文新课标2022电子版语文  新课标  课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