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新课标数学详细点

您好,看到您的问题将要被新提的问题从问题列表中挤出,问题无人回答过期后会被扣分并且悬赏分也将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一,您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或者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二,您可以多认识一些知识丰富的网友,和曾经为你解答过问题的网友经常保持联系,遇到问题时可以直接向这些好友询问,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三,该自己做的事还是必须由自己来做的,有的事还是须由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的,别人不可能代劳!只有自己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别人只能给你提供指导和建议,最终靠自己。您可以不采纳我的答案,但请你一定采纳我的建议哦!虽然我的答案很可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但一定可以使你更好地使用问问哦~~

新课标数学详细点

2,小学数学新课标阐述的教学理念有哪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发展,以及运算、空间观念、统计、解决问题等数学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业务水平、文化修养、教育观点、师德和思想素质的综合表现。

小学数学新课标阐述的教学理念有哪些

3,高中数学新课标函数课程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优于教学大纲之处就在于其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表达了这样一种易于操作、便于把握的指导性规范。 1.教学内容的布局不是遵循学科体系的逻辑或层次,而是按照学习的主题或专题进行规划。 2.教学内容的展现不是知识点的罗列,而是能力目标的细目化、内容化。 3.教学内容的规范不是标准答案的展示,而是对有关内容的教学提出具体建议,在指导教学要点和方式的同时,也为内容目标的弹性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活动空间。 4.《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更多地实现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对学生成长的赞美,对学生真诚的期待。同时《新课程标准》也体现对教师的尊重: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教学方式,尊重教师的教学过程。 5.教学大纲主要注重双基,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学生学习的三维发展目标。不仅要求双基更强调学生的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注重传授知识、解题方法和技巧,更应注重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及应用能力。 归纳起来,“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呈现方式相比较,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它注重于表达实施目标的规划、思路,而不是单纯浓缩、复制数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基础性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它落实了实施内容的具体要求,而不是泛泛地罗列几条“处理原则”,具有较强的规范效力及时代性和应用性。
你是老师??

高中数学新课标函数课程教学分析

4, 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

·人教新课标数学三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人教新课标数学三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2.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师:同学们 ,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人教新课标三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2)..人教新课标三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1)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2、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2、能准确地进行常...·小学数学五下:《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五下:《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目标:在认识体积单位,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学习计算重量的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的进率。计算物体的重量。 教学难点: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2课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1课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1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主备人:潘宇超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例11及相应的 练一练 和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人教新课标数学五年级下:第四课时:体积单位的进率

5,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 搜

一、 研究内容:第六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二、 现阶段二年级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学情分析:二年级安排了稍复杂的一步应用题和一般的两步应用题。第三册先结合除法的意义出现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再出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在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应用题,进行过一些“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学习了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等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一步应用题的一个已知条件来引入两步应用题,根据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出现加减复合(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连减的两步应用题,加除、减除复合的两步应用题。第四册先出现稍复杂的(需要逆思考的)一步应用题,主要是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然后在第三册的基础上,继续出现一些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并适当出现一些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本单元教材分析:(一)内容: 具体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 册)72-79页。(二)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是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乘法,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且已初步建立起“倍”的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过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学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6,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二 教学设计

·婴幼儿睡眠专家-乐平方婴幼儿睡眠专家-乐平方 乐平方以 科技睡眠,绿色睡眠 为品牌理念,致力于婴幼儿睡眠产品的研发。乐平方制造的更适合婴幼儿娇嫩肌肤的针织苎麻系列和快干导湿系列产品,已荣获国家专利。 乐平方 是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平安和幸福的地方,尽力让每一位婴幼儿得到更周到、更.....·苏教版五年级上:公顷和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的认识苏教版五年级上:公顷和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书上第82-83页的例2、 试一试 练一练 ,练习十四第5-7题。 教学目标: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通过猜想.....·公顷、平方千米 教案设计(二)公顷、平方千米 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教学内容...·《公顷和平方千米》备课稿《公顷和平方千米》备课稿 教学内容 课 题 认识公顷 讨论记录 教学建议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1985是两个平方数的差吗1985是两个平方数的差吗 1985 可以写成两个平方数的差吗? 能。
体积.。 教学难点、课题引入: 1.师、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学们 ,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一)知识教学点 1:潘宇超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例11及相应的 练一练 和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1课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11..人教新课标三下。计算物体的重量..·人教新课标三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1)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学习计算重量的解答方法:《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目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2)。 【教学过程】 一。 (二)能力训练点 1、聚方法,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2、能准确地进行常.、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主备人,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小学数学五下:《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五下、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2、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的进率..·《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2课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在认识体积单位...·人教新课标数学五年级下:第四课时·人教新课标数学三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人教新课标数学三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2.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

7,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是什么

任职学习
有空你看看参考资料的网址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教学建议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例如,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答案接近自己的年龄?(①500分;②500周;③500时;④500月)学生可能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猜测。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准确的或比较准确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将会进行必要的计算,从而体会计算的必要性,在具体的计算中,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 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也可让学生根据下面的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示意图 :假设科技馆在学校的正东方向500米处,小红家在学校北偏西60°方向300米处,医院在学校正南方向1000米处,汽车站在学校南偏西30°方向400 米处。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 ,在方格纸上确定适当的单位距离,标出相对位置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例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怎样的规律。 3 ,5 ,7 , , , 。 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就应该给予肯定。下面是学生可能给出的一些答案: (1)在横线上依次填入9 ,11 ,13,形成奇数列。 (2)在横线上依次填入11,17,27,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减1。 (3)在横线上依次填入27,181,4 879,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积减8 。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求数的规律的能力,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有挑战性,也更有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如,一本书12元,全班48人,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教学中应充分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可以是10×50=500,认为500元左右;也可以是12×50=600,不到600元;还可以是10×48= 480,肯定比480元多。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可以出示带有实物图的问题: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瓶,然后再设法算出结果。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算法: 24×10+24×8=432 24×20-24×2=432 20×18+4×18=432 24×2×9=432 24×3×6=432 18×4×6=432 18×3×8=432 也可能有学生会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计算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 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在保证每个学生基本运算技能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的学生可能会掌握多种不同的方法,并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又如,在一个农场里,鸡和兔共22 只,它们的脚共有58 只,鸡和兔各有几只?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应鼓励学生采用多种策略: 1.试误与检验:可以让学生猜测鸡、兔的只数。假如学生经过几次猜测之后,找到了正确答案,教师可以请他们回顾一下猜测的过程,获得一些有益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2.列举: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将“1只鸡,21只兔”一直到“21只鸡,1只兔”的所有情形下的脚的数量列举出来,从而解决问题。 3.寻找规律:可以在让学生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寻找规律以解决问题。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文章TAG: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及新课标解读数学  单元  单元教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