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化学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从食盐中提取碘 仪器:酒精灯·试管 坩埚钳 活塞 步骤:将混合物放在试管中塞上活塞管口向下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原理;凝华 那什么点不一样所以碘能凝华
食盐

化学实验设计

2,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怎么写

化学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关于化学教学设计的基础知识,简要介绍了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与化学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结合具体实例,阐明化学教学设计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分析与设计,包括化学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化学教学目标撰写、化学教学策略设计、化学教学媒体设计、化学教学评价设计等;二是根据化学新课程理念,结合化学教学案例具体分析了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化学知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对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如何设计、组织实施。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1kBhG9_krvhaW4bWAjWUw教学设计理论来自:百度网盘提取码: erau复制提取码跳转?pwd=erau 提取码: erau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怎么写

3,化学实验的设计

1 0.1mol/L的醋酸的PH大于一 2 醋酸钠溶液为碱性 3 醋酸溶液里加甲基橙红色,加醋酸钠,颜色变浅 4 0.1MOL/L的醋酸稀释10倍后PH变化小于1 5 等体积的PH为1的醋酸与PH为13的NAOH反应后溶液PH小于7 6 等体积等浓度醋酸与NAOH反应后PH大于7

化学实验的设计

4,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

  导语: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以下我为大家介绍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节是常见的气体氧气的性质新授课,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三部分。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介绍氧气的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间的转变从而为学习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知识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氧气的制法的迫切愿望,因此本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把化学中纪实内容和理论概念相互联系起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以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学情分析   1.通过学案的抽查和批改,了解到学生对本节内预习情况基本可以,重点内容理解也可以2对本节内容存在的知识障碍点是对现象和结论描述难以区分,对火焰和光不好区分,对氧化反应中的氧和氧气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形成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重要化学思想。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理解   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联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   教学过程:引入:大家知道对人和动植物呼吸非常重要的一种气体是什么?我们经常和氧气接触,知道氧气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吗?   导入演示: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大家知道瓶内盛放的是什么气体呢?这瓶气体就是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占第二位的氧气。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氧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展开课题   一.(1)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   (2)想一想:氧气有味吗   (3)氧气溶于水吗?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于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二[提问〕 如何检验氧气?   提问:氧气能和哪些物质反应   1.察硫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现象(2)注意现象有何不同   2.碳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现象(2)在氧气中产生的是光还是火焰(3)反应后倒入澄清石灰水有何现象   3.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思考]①什么集气瓶底要装少量水或细沙?②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③丝末端系一根火柴根作用是什么?   三结合上面文字表达式归纳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四.氧气有哪些用途呢   [回答〕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①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①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学生总结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1.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   2.学会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由一般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欲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一.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二.化学性质   1.氧气的检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2.硫的燃烧   结论: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硫+氧气---→ 二氧化硫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火焰更明亮。   碳+氧气---→二氧化碳   4.铁在氧气中燃烧   〔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总结〕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三.化合反应: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就叫做化合反应。   氧气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气化反应   四.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坚持燃烧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将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名记分员,对每名学生回答给予打分,然后组内成员分数累加,小组之间再评比优胜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正确分析,能较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3、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取物质质量、能准确的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2],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名称 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 40%   水 55%   双氧水 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不错!同学们,我们家住农村,你们在家有没有看到过父母在种地时选种的过程?   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学生:好象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先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不知道!   教师: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溶质质量分数,通常是16%的。那么你想不想在配药水时帮帮父母呢?   学生:当然想了!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 2、称量; 3、配制; 4、装瓶,贴签。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取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学生思考、计算;师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教师:(板书)   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所需溶质的质量为50g×16%=8g   所需溶液剂的质量为:50g-16%=42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教师:好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实验小组已经完成了溶液的配制,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后一操作:装瓶,贴签。注意:你认为在标签上要注明什么?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进行操作)   教师:好!第一种方法用食盐和水来配制溶液同学们完成得相当出色。但有时候,我们用到的药品不是纯净的溶质,而可能是某溶质质量分数的浓溶液,那在配制时又该怎么操作呢?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学生:先计算:要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各多少克?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100g×16%=16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师: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计算出20%溶液是溶液的质量,可是液体的量在生活更多的是用体积表示,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g/L。   学生:(进行计算)   教师:我们的计算结果是:需要水的质量为( )g,液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为( ) mL。完成以上计算后,接下来应该怎样操作呢?   学生: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道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学生分组交流看法和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实验步骤   (1)计算 m溶质=? m溶剂=?   (2)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 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5,化学实验设计

具体一点
分别取 四种溶液,加入酚酞试液,两种溶液变红 是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定为A、B, 两种溶液呈无色, 是 氯化钠和硫酸钠。  定为 CD 向变红了的A、B溶液中分别加入盐酸, 冒出气泡的 原溶液为 Na2CO3, 加入足量盐酸,红色消失的原溶液为 NaOH 另外分别取样C,D, 加入氯化钡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的,原来溶液为 硫酸钠, 没有明显现象的原来溶液为 NaCl
A是NaCO3 B是Na(OH)2 C是Na2SO4 D是NaCl

6,设计一个化学实验

分别取两支试管,然后向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物质的量的Na2CO3的溶液和稀H2SO4,再向两试管中加入相同物质的量的BaCl2溶液,使之生成沉淀。 再向两试管中滴几滴Y与刚加试管中不同的试剂,若滴入后有气泡生成,则加入试管的试剂为H2SO4,若没气泡,则为NaCO3
1 一盏酒精灯,点燃,将铜丝穿过内外焰和焰心烧。那么铜丝两边变黑,中间无明显现象。(两边燃烧,生成氧化铜,中间生成的氧化铜被乙醇还原) 2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将变黑的一头放入焰心,则铜丝变红(乙醇还原氧化铜) 其实整个实验是利用了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7,谁能给我一份完整的化学实验设计

苯甲酸与甲醇放在烧瓶里,在浓H2SO4和加热条件下,生成苯甲酸甲脂在把生成物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里,在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就OK了 就比如说铜和和氧化铜,分别把2种物体加入盐酸里,结果氧化铜溶解而铜不溶解,说明铜和HCL不反应而CuO和HCL反应。(不一定要这个,有很多啊) 答案是这样的:在500mL或1000mL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的冰醋酸,刚好使电极浸没为止,用电极导线连接电流表、接通电源,观察电流表指针摆动的情况。然后用蒸馏水逐滴地进行稀释,边加蒸馏水边振荡或用玻璃棒搅动。在稀释前指针不动,随着稀释电流表指针摆动越来越大. (1)把约20g红砖碎块研成粉末,放入小烧杯中, (2)加入20mL~30mL3mol/L盐酸,放置约30min。 (3)从烧杯中取出2mL溶液于试管中,滴入0.1mol/LKSCN溶液2~3滴,溶液立即显红色,证明溶液中含有Fe3+。 说明:红砖与盐酸反应较慢,要给予足够的反应时间。可以用KSCN溶液检验,也可以用NaOH溶液检验。前者比后者灵敏度高,效果好。 好了反应方程式就不写了,手都要断了!!!

8,分析化学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1. 学会用已标定的标准溶液来测定未知物的含量2. 熟悉移液管和容量瓶的使用,巩固滴定操作一、提问1. 碱式滴定管操作有哪些注意事项?2. 为什么能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来准确测定醋酸含量?二、讲解1. 原理2. 在滴定过程中到接近滴定终点前要有去离子水淋洗锥形瓶内壁,但不要在滴定过程中经常这样做,否则,锥形瓶内液体的体积太大,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3. 复习容量瓶的操作。4. 操作注意(1) 定容要准确,定容后一定要摇匀。摇匀后液面和刻度线不一致时不可再加水。(2) 移液要准确,将溶液从移液管转移到容量瓶中时,溶液全放完后,要停靠15秒方可移开移液管。三、 实验结果评判 从实验教师处领取未知溶液,由实验教师提供标准数据。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相对误差 〈4mg 4mg-8mg 8mg-12mg 12mg-20mg >20mg找来的,希望可以帮到你。。。
1.用酸碱滴定法滴定hcl naoh + hcl= nacl + h2o n c= --- v 可计算出hcl-nh4cl溶液中hcl的浓度2.用甲醛法测定nh4cl中的n的含量 由于n的摩尔数等于nh4cl的摩尔数,可算出nh4cl的浓度

9,设计一个化学实验方案

从题目来看,是反应后的红色物质,所以不用考虑是否含有氧化铜.加入稀硫酸中有蓝色就可以证明有亚铜离子。步骤:将反应后得到的红色物质加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振荡。然后静置。因为铜不与硫酸反应。如果溶液变蓝色,则前面反应所得的红色产物中含有氧化亚铜。否则就没有。这只是个定性的办法,Cu2+离子溶液呈蓝色。无法定量。化学方程式:Cu2O + H2SO4 == CuSO4 + H2O + Cu
一。电离度 不同的弱电解质在水中电离的程度是不同的,一般用电离度和电离常数来表示。这里我们只学习电离度。 1、电离度的定义和计算: 电离度——弱电解质在溶液里达电离平衡时,已电离的电解质分数占原来总分子数(包括已电离的和未电离的)的百分数。 电离度(α)= 已电离弱电解质分子数/原弱电解质分子数 = (分子、分母同除以阿氏常数) = (分子、分母同除以溶液体积) [例1] 25℃时,在0.1mol/l醋酸溶液里,每10000个醋酸分子里有132个分子电离成离子。它的电离度是多少? 解: α=132/10000=1.32% 答: 它的电离度是1.32%。 [例2]在氟化氢溶液中,已电离的氟化氢为0.2mol,未电离的氟化氢为1.8mol。求该溶液中氟化氢的电离度。 解: α=0.2/(0.2+1.8)=0.2/2=10% 答: 该溶液中氟化氢的电离度为10%。 2、影响电离度的因素: 内因:电解质的本性。 外因:温度和溶液的浓度等。 (1)浓度的影响: 醋酸稀释时电离度变化的数据: 浓度(mol/l) 0.2 0.1 0.001 电离度(%) 0.948 1.32 12.4 可见,电离度随浓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浓度越稀,离子互相碰撞而结合成分子的机会越少,电离度就越大。) (2)温度的影响: 因为电离过程是吸热的,因此温度升高离子化倾向加强,又因大多数电解质电离时没有显著的热量变化,这就导致温度对电离度虽有影响,但影响并不大的必然结果。一般情况下,温度对电离度影响不大,但水的离解过程显著吸热,所以温度升高可以增大水的电离度。 因此,用电离度比较几种电解质的相对强弱时,就当注意所给条件,即浓度和温度,如不注明温度通常指25℃。 在相同温度和浓度时,电离度的大小可以表示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 [例3]下列关于电离度α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①α与浓度无关;②α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③在相同条件下,α值的大小可以表示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④α值增大,相应离子浓度一定增大;⑤α值增大相应离子物质的量增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 二。电离平衡 溶液中电解质电离成离子和离子重新结合的平衡状态。 具体一点说,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的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即电离平衡。 一般来说,强电解质不存在电离平衡而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 强电解质有:离子化合物和某些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如:强酸(hcl、h2so4、hno3)、强碱(naoh)、大部分盐类(nh4cl) 弱电解质有: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如:弱酸(ch3cooh)、弱碱(nh3·h2o)、水 -------------------------------------------------------------------------------------------------------- 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温度: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温度升高,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2.浓度:弱电解质分子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 3.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含有与该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从而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朝着生成弱电解质分子的方向移动,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的效应称为同离子效应 4.化学反应:某一物质将电离的离子反应掉,电离平衡向正方向(电离方向)移动 -------------------------------------------------------------------------------------------------------- 电离度公式 α(电离度)=已电离的分子/原有分子数×100% --------------------------------------------------------------------------------------------------------- 水的电离: 精确的实验证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它能微弱的电离,生成h3o^+ 和oh^-: h2o + h2o可逆符号h3o^+ + oh^- 可简写为:h2o可逆符号h ^+ + oh^- kw叫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为水的离子积。 在25℃时,水中h^+溶度和oh^-溶度都是1x10^-7mol/l,所以 kw=c(h^+)·c(oh^-)=1x10^-14 判断点解强弱方法: 1.在相同浓度、相同温度下,与强电解质做导电性对比实验 2.在相同浓度、相同温度下,比较反映速率的快慢,如将zn投到等浓度的盐酸与醋酸中比较,结果前者比后者快。
实验步骤:取适量(0.5克左右)氧化铜的还原产物,放入试管,加入2M的稀硫酸1毫升,振摇后静置。实验现象与结论:溶液一直是无色,表明还原产物中没有氧化亚铜,如果溶液变蓝,说明还原产物中有氧化亚铜。方程式:Cu2O+H2SO4=CuSO4+Cu+H2O

文章TAG: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模板化学  化学实验  实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