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一年级下册备课教案全册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2/sort06/index_1.html 一年级语文教案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3/sort015/index_1.html 一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下册备课教案全册

2,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x单元第x页例题x, 练习x第x、x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 难 点: 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各色各形磁性贴片。   学具准备: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家里是不是都有很多的玩具呢?大概有多少个?20xx年x月x日那天,xx老师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新闻:xx岁老奶奶收藏玩具超过xxx件(有文字有图片)。这么我的玩具,这位老奶奶家里有没有显得特别乱呢?   其实啊,芳芳老师也有一些玩具的收藏,你们可能没有欧!   二、新授   (一)、挑一挑。   (邀请x个孩子,逐个拿出毛绒玩具: 墨鱼、比目鱼、骆驼、魔鬼鱼。)   谁能从这x个玩具中挑出不同的? (分为两类了)   (二)、分一分。   1.再拿来一个小鹿,应该放在哪边?   2.这是一个小矮人,放哪里?   3.那么,我现在把这x个玩具混在一起,除了刚才分为三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一分呢?   4.小结:孩子们真棒,刚才的“分一分”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类”(板书),分类就是把同一类的事物放在一起,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不同。   (三)、学习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这里有4幅图(PPT),大家先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们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类?   2.可以分别按“颜色”、“形状”、“数量”分类。 我们以一次体会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产生了不同的分类结果!   (四)、学习分类后的简单整理   1.那么生活中有什么现象是“分类”呢?(PPT)   2.分类有什么用呢?   3.接下来,我们一起看(PPT):这里是语文、数学、英语书,一共有多少本?怎么进行分类?我们这样整理一下,让我们自己看得很轻松、一目了然。我们再来数一数、加一加,与刚才所数的数据对一对,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4.师问:   (1)谁最多?谁最少?   (2)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这样的整理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内容“整理”(板书)。   (五)、学习简单的象形统计图   (教具贴片)这里是我们前几天学习的几种平面图形,都认得吗?   1.首先,我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   2.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邀请孩子到黑板上来操作贴片)   3.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4.谁最多?谁最少?你怎样看出来的?强调“一一对应”。   5.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当即拍照上传展示)。   6.算一算,分完以后总数量变了没有?   7.还可以怎样分呢?(步骤重复第4、5、6)    三、总结全课   孩子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回家后,把今天的学习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篇二: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   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清楚地了解xx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xx以内数的规律,并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发现xx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   2、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小精灵带来一张藏宝图引出“百数表”    二、解构百数表,探索数的规律   1、观察百数表,找规律。   出示xx页百数表第一、二行所给的数,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呢?按照这个顺序,你能填出它们之间的数吗?   依次出示两支特殊的数队伍(两个斜行),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剩下的数你能填出来吗?(学生按一定顺序把百数表填完整)。   2、涂色,找规律。   (1)完成xx页例x(x)的涂色活动。并交流涂色中发现的规律。   (2)你还发现哪些新的规律了吗?   自己观察,想一想。   和同桌或前后桌小朋友说一说。   全班交流。   3、课堂小结。    三、依据规律,拓展提升   1、给数找家:   (1)34和56   (2)78和45   2、完成xx页“做一做”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篇三: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   一、教学内容   教材xx,xx页和xx页。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了解到100以内数的顺序。   2、能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会数100以内的各数,弄清数的组成。    四、教学方法   演示法,动手操作法。   五、教学重难点   会数100以内的各数,弄清数的组成。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数一数这里有几只羊?(10只)那你们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数出来的?(一个一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   师:那这里又有多少只羊呢?(20)请同学们举手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师:在我们数学王国中,数数通常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还可以十个十个的数。   师:现在同学们数出书本xx页当中有多少只羊,并圈出来,之后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告诉对方自己是怎么数的。   (二)探究新知   1.数100以内的数(跟着教学PPT)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在茫茫的大草原上看到有100只羊,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从0开数到100。   (师生互动:0,1,2,3……98,99,100)   师:我们将10根小棒捆在一起就代表一个10,两捆木棒就代表20,那么三捆木棒是多少呢?(四捆,五捆,六捆……十捆呢?)   师:所以说100里面有10个十。   板书:10个十是100。   师:同学都很棒,大家一起跟着老师举起大拇指对着自己说:棒棒棒,我很棒!   2.练习巩固   书本xx页做一做x题。   3.两位数的组成(教学例2)   师:我们刚刚说过了,一捆代表1个10,那么七捆呢?(7个十,70)四捆呢?(40)   师:那么同学们,你们告诉老师,两幅图片分别表示的数字是多少?(70,46)   4.练习巩固   书本xx页做一做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很注意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100的物品,培养好的数数品质,我为每位学生准备了数量在100以上的各种物品(有花生、幸运星、豆子、小棒、橡皮筋等)。选取这么多丰富的材料一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很贴近生活的,二是希望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不同的人数物品的方法是不同的,同一个人数不同的物品方法也不同,这些丰富的学具本身就刺激了学生,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三是进行交换物品数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更具体的体验,有体验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交流才能落到实处。尤其是在检查别人数的过程中,学生们显得更为仔细,并且有自己的主见,会选择更好的方法来数数。   篇四: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卡片,表格,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情景图片。   由各种图片引出分类的定义。(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叫做分类)   二、教学互动   1、小组合作用老师分发的卡片分类   2、用例1的水果图的练习用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的.结果。   (1)出示水果图。   (2)引导学生上台用象形统计图表示结果。   A、按水果种类分。课件演示统计过程,学生归纳统计结果,引导记录统计结果。   B、按图形形状分。课件演示统计过程,学生归纳统计结果,引导记录统计结果。   (3)学生试用简单的统计表表示结果。   A、按水果种类统计。   B、按图形形状统计。   (4)分小组合作完成课前老师分发的卡片记录。   (5)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6)总结归纳:   A、什么叫分类?   B、分类的时候,可以用图表来表示分类的结果。   c、分类的时候,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三、作业:实际运用   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篇五: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   教学目标   1、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比较,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已经学习了数的组成,数的读写和数的 顺序,老师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考验:   (1)、6是( )位数,100是( )位数,82是( )位数。   (2)、28的8在( )位上,表示( )个( );2在( )位上,表示( )个( )。   (3)、36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99里有( )个十和( )个一,它后面是( )。   (4)、按照数据的顺序填数:   34、35、( )、37 69、70、( )、72   2、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下面再来看看这两道题。   (1)、在○里填入“>”、“<”、“=”。   15○20 11○9 8○8   (2)在66、25、9、89、75、100这些数中,最小的是( ),的是( )。   生回答后,问:“你怎么能这么快就知道哪个数最小,哪个数?”引导学生说出一位数比两位数小,两位数比三位数小,最终得出:位数多的数较大。   3、即时练习。   4、如果都是两位数,我们能不能也这么快的比出大小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手上有一些卡片,卡片上都是两位数,我们请两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抽取卡片,看看哪组抽取的卡片上的数更大。   开始游戏。   在游戏中使学生明白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   2、小结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比较大小,先看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更大;如果都是两位数,十位不同比十位,十位相同比个位。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2页的“做一做”,再指名学生说说是怎么比的。   2、你能说一说六十几有哪些数?(按顺序说一说)这些数与六十相比,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四十几在几十与几十之间?八十几比几十大,比几十小?   四、拓展题   1、连线。(课件)   2、填上合适的数。   26<2□ 47="">□7 100>3□ 58<5□ 78<□2   3、你知道我是谁吗?(课件)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篇六: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按照多种标准分类,体会分类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孩子们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教材、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图片出示x组图片,找出不同类的并圈出来。(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   2、出示水果类、蔬菜类与文具类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分类。   3、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让学生解释什么是分类。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出示例x情景图。   师: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有很多气球。   生2:有各种形状的气球。   生3:有各种颜色的气球。   师: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分类理整,汇报、交流。   生1:按形状分类。   生2:还可以按颜色分类。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分类。   2、分一分,数一数。   (1)按形状分类。   师:下面我们先分组,按形状分一分,并数一数,每种气球各有多少个。   学生分组活动。交流、汇报。   师:谁先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按形状把这些气球分成了哪几类?每类气球各有几个,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怎么数的?   生1:我们按形状把气球分成了球形的气球、心形的气球和长气球三类。我们边数边画知道球形的气球有x个,心形的气球有x个,长气球有x个。   生2:我们按形状把气球也是分成了球形的气球、心形的气球和长气球三类,我们是先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知道球形的气球有x个,心形的气球有x个,长气球有x个。   出示表格:   师:说得很好!那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生:球形气球最多,长气球最少。   (2)按颜色分类。   师:想一想如果按颜色分类,可以怎么分呢?每种气球又各有多少个呢,请小组内分一分,数一数。   生:按颜色分成x类。   3、出示例x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4、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5、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给出大小不同的篮球和足球若干,让学生进行分类。   要求:按照不同的两个标准进行分类,并将结果用统计表的形式表现。   2、把全班同学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    (四)小结   1、引出生活中的分类情况,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这节课我们学了用一种方法分类和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时的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地方。我们也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分类标准。    (五)作业布置   1、把自己抽屉里的书本按照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并做简单的统计表。   2、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类,课后和同桌说一说。    板书设计   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但总数相同。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6篇

3,小学一年级下册用数学特殊的连加速算教案

1.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式题.   教学难点   牢记前两个数计算结果,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 以内的加减法.   全班学生开火车口算.   2.看图列式计算.   有几只小鸡在吃米?又走来几只小鸡?求一共有几只小鸡?怎样列式计算?   出示:   为什么用加法?(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就要把吃米的3只小鸡和又走来的2只小鸡含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在吃米,走了几只?求还剩几只?怎样列式计算?   出示:   为什么要用减法?(要求还剩几只,就要从整体5只里面去掉走了的2只小鸡,所以用减法计算.)   同学们对于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要应用它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二、指导探索:   1.教学连加.   (1)理解连加的意义【出示图片“小鸡图”】   有几只小鸡在吃虫子?走来几只?一共是几只?你是怎么算的?(3加2等于5)又走来1只,现在一共是几只?你是怎么算的?(5加1等于6)   如果把这幅图连起来看,应该怎样叙述它的意思呢?(引导学生叙述题意:有3只小鸡在吃虫子,走来2只小鸡,又走来了一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   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有和他想法不一样的吗?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板书:   教师范读算式:3加2再加1等于几.

小学一年级下册用数学特殊的连加速算教案

4,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17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1】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关键】   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游戏用品。   学具:小棒20根、圆片20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启思   师:今天,钱老师想带一(1)班的小朋友去参观运动会,在出发之前让我先来考考你们。   1.对口令。   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   2.10加几的加法。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lO+8  10+9   师:这些都是几加几的算式?   师: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出发吧!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   师:我们来到运动会场的一角,你看到了哪些运动项目,分别有多少人参加?先小声说给自己听,再举手汇报。(指名回答)   小结:运动会场里有运动员和裁判员,赛跑组有6名运动员,跳绳组有3名运动员,踢毽组有9名运动员,跳远组有7名运动员。   2.试着说说想法。   师:服务队的小朋友为运动员买了一些盒装饮料,纸箱里装了几盒?散的有几盒?你知道共有几盒饮料吗?(指名回答,板书算式)   师:你是怎样算一共有几盒的?(指几名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1、2、3……12、13依次数。   (2)从9数到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13可以分成9和4。   (5)先捡一盒放进箱子里,再想“10+3=13”   3.得出最佳方法。   师:小朋友,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加法,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   师: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依次数比较麻烦,9和4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很难想出来,先看纸箱本来可以装几盒,这时还是要先把它变成10盒再来想,10加几比较简单。 (演示凑+过程)为什么要拿1个放进纸箱里呢?   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10+3=13“。   (板书: )   我们的想法在思维图上一目了然。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往运动场上看一看,你能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呢?先问问同桌,比一比谁提得多,老师有奖品。   (指名提问题,并发给奖品)   师:刚才小朋友提的问题真棒,我们来共同解决它。   (单独出示踢毽组和赛跑组)问:踢毽组和赛跑组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说怎样想的,板书”9+ 6= “)   (展示凑十过程)画思维图:   (展示踢毽组和跳绳组)问: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说怎样想的,板书”9 +3= “)   (展示凑十过程)画思维图,   (展示踢毽组和跳远组)问: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说怎样想的,板书算式9+7=16 )   5.归纳算法特点。   齐读算式。问:算式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加数是几?我们叫它9加几。   师:我们是怎样算9加几的呢?都是把9加几变成10加几来算的。 (用箭头将算式和 10加几连起来)   边画边说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算得数。学生齐说后同桌拍手说顺口溜。   6.动手操作。   (1)摆小棒,”左边摆9根红色的,右边摆3根黄色的,怎样列式计算一共有几根小棒?“(实物展示台出示)   (指名列式)师:说说怎样想的?(学生说后,展示移小棒,圈小棒)   (2)摆图片, ”左边摆9个红色的圆片,右边摆7个黄的圆片,怎样算一共有几个圆片?“(指名列式)”说说怎样想的?“   师:把你想的过程在书上填思维图。(指名报答案)   三、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游戏:摘苹果。   引导学生观察得数的特点: (先小声说给同桌听)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小结:(1)结果都十几。(2)得数十几中的几比第二个加数少1。   问:这个”1“哪儿去了?掌握这个特点,我们就能又准又快地计算9加几的加法了。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请小朋友帮助解决。   1.数菠萝。   (大屏展示9个再添5个)问:怎样列式计算一共有几个菠萝?说说怎样想的。(圈住其中10个)   2.数苹果。   (大屏展示15个苹果)问:一共有几个苹果?说说怎样想的(圈住其中10个)   3.数鸡蛋。   (大屏展示鸡蛋图)指导观察:一个鸡蛋箱可以装几个鸡蛋?现在已装有几个了?问: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怎样又快又准地算?(展示移入一个鸡蛋的过程)   4.数蛋糕。   (大屏展示蛋糕图)师:一个箱可以装几个蛋糕?箱子里有几个蛋糕?外面呢?怎样算?(指名列式)(演示凑十过程)   五、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解答这些题比较简便的方法该怎样想? (学生能说多少说多少)   师:对于这些题目,先想到9+1=10,再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9加1凑成10, 10再加剩下的数,这种方法叫”凑十法“。”凑十法“非常重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经常用到。   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   ”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6~98页的内容,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前所述的教学目标。   由于一年级儿童认知结构里具体思维是主要特点,他们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印象才深刻,才能运用自如,迁移到8加几、7加几、6加几等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即为什么用”凑十法“和如何用”凑十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用什么教学方法才能突破教学难点,把握教学重点,又能让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呢?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尤其重要,一年级学生思维缺乏独立性,容易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所以我很注意让一切教学活动都有利于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模式,课堂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陈述,都应该接受课堂中其他人的提问、反诘和推敲,让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运用主题图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上学期让学生提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进行引导,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自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突出的地位。   基于以上所述,我着眼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放手让学生探索学习,将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首先,在带着学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现与新知有关的原认知,复习数的分解和10加几的知识,为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作铺垫。   其次,仔细观察,积极探索。   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举例,学生模仿的消极被动状况。以学生集体的自主观察讨论为主旋律,由学生在主题图中发现数学问题,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报告自己或小组研究的结果,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数学交流。   大屏幕显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观察到运动场上有哪些比赛小组,他们各有几位运动员。小组讨论可以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紧接着小组讨论,汇报本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列出9加几的.算式,再在一起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运用动画操作,启发学生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凑十法“计算。这样就抓住教学重点,学生自己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智力的起点,在引导学生归结算理时,我先让学生摆小棒和圆片,再填写思维图。然后学生小结算法,齐读算式,发现共同点,教学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   再次,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用一个摘苹果游戏,调节学生注意方式,巩固9加几的知识,按规律整理算式,排列算式,观察得数特点,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   最后,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观察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数鸡蛋、蛋糕是运用”凑十法“于实际生活中,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用途。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揭示出9加几的算理,融入转化的学习方法,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布局合理美观。   总之,这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和操作,积极探索,学习气氛活跃,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2】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看图说数字。   2.示图(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动物在跑步比赛,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还看到一只小鸟在喊。   师:这只小鸟说了些什么呢?   教师领读,学生读:一二三四五“……   [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很快吸引了学生,打开”你看到了什么?“这一话题,学生像小鸟归巢一样叽叽喳喳说开了,想表现的欲望非常强。一组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旧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这一幅图制作成课件,配以动态展现,效果就更好了。   二、探究新知   1.引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反复操作活动片,如右图)   生1:小狗和小猫赶上了小兔。   生2: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来小兔跑在最前面,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生:它们合起来有3只。   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它。   (板书:加法)   [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引出”它们合起来有3只“,很自然地产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师: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生1:1和2加起来等于3。   师:×××同学真聪明!在数学上,1和2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书: 1 + 2 = 3   加号 等号   读作:1加2等于3。   教师领读,学生读。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你准备怎么记住它们?   生1:加号像一个+字架,等号像一双筷子。   生2:我是这样记的:原来就有一横,后来又有一竖,它们合起来就成了加号啦,上下两横一样长,是相等长的就是等号。   师:同学们的想法形象又神奇。   [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提出了那么多新颖别致的想法,有从形象上,也有从含义上的,这不仅对加号和等号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观察画面,体会含义。   让学生看书上气球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3只红气球,1只蓝气球,合起来有 4只气球。   师:与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并且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回答板书:3+1=4。   让学生读一遍算式。   [反思:我觉得这一环节处理得不恰当,教师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固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对加法已有初步认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   4.发散联想,理解含义。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生1:我妈妈给我买回1个本子,我爸爸又给我买回2个本子,我一共有3个本子,1+2=3。   生2:我们家有2个大人,1个小孩,一共有3个人,2+1=3。   生3:我们学校一年级有3个班在二楼,1个班在三楼,一年级一共有4个班,3+1=4。   生4:我们教室讲台上面有1盏灯,我们座位上面有4盏灯,一共有5盏灯,1+4=5。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路丰富多彩,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巩固提高   1.动手操作。   (1)第23页”做一做“。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然后一学生上台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2)看算式,摆小棒。   2+1  1+1  2+2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检查。   [教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采取摆图片说算式,看算式摆小棒、画填方格、独立笔答、开放题等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目的。]   (3)用5个△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学生独立操作,然后汇报。   1+4  3+2  4+1 ……   2.发展题(印发)。   (1)看算式,先画○表示,再填得数(印发)。   ①1+2=□_________。   ②2+1=□_________。   (2)直接填得数   2+1=□  3+2=□  1+3=□   3.开放题:□+□=5。   【设计说明】   ”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1~5的数、比大小、第几、几和几(组成或分解)后进行的,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初步认识加法,知识虽然简单,却对以后的学习计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共设计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2.观察画面,体会加法含义;   3.发散联想,理解加法含义;   4.动手操作,巩固加法含义。   首先让学生观察小动物比赛情境,把观察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接着,通过观察书上”气球图“,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图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用”加法“来表示的事例,增进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感悟到”加法“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最后是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先是看算式摆,然后是用5个学具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意识。 ;

5,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十几减几备课

十几减几 教学内容:教材15页、练习三的1—3题。教学目标:1、通过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获取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2、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3、初步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口算:8+5= 7+8= 7+6=6+8= 5+7= 5+9=13-9= 16-9= 18-9=15-9= 17-9= 14-9=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几减几(板书课题)。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出示主题图:这是一个金鱼缸,两只小猫围着鱼缸转呀转。同学们,用你们的知识帮帮它们,行吗?1、探索算法。(1)、独立算法,合作探索。13条金鱼,花的有8条,黑的有多少条?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8=5(条)你是怎么计算出13-8的呢?(2)、交流汇报算法。①破十法:10-8=2,3+2=5②想加算减法:因为8+5=13,13-8=5③连减法:13-3=10,10-5=5④数一数:依次数出剩下的鱼的数量2、尝试运用,多种择优。小猫从小朋友这里得到了这么多好方法,解决了他的问题,它们想考考我们:有13条金鱼,黑的有5条,花的有多少条?生独立完成,指生说说是如何口算的。3、小结:同学们用以上几种方法都能得到正确答案,计算时你要选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三、巩固练习同学们,愿意我们一起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再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1、做一做1、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练习三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3、练习三的第2题,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题目,鼓励学生完整的叙述图意。4、练习三的第3题,先在小组内抢答算式的得数,再各自写出算式。四、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6,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的规律,并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发现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   2、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小精灵带来一张藏宝图引出“百数表”   二、解构百数表,探索数的规律。   1、观察百数表,找规律。   出示41页百数表第一、二行所给的数,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呢?按照这个顺序,你能填出它们之间的数吗?   依次出示两支特殊的数队伍(两个斜行),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剩下的数你能填出来吗?(学生按一定顺序把百数表填完整)。   2、涂色,找规律。   (1)完成41页例4(1)的涂色活动。并交流涂色中发现的规律。   (2)你还发现哪些新的规律了吗?   自己观察,想一想。   和同桌或前后桌小朋友说一说。   全班交流。   3、课堂小结。   三、依据规律,拓展提升。   1、给数找家:   (1)34和56   (2)78和45   2、完成41页“做一做”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比较,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已经学习了数的组成,数的读写和数的顺序,老师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考验:   (1)、6是()位数,100是()位数,82是()位数。   (2)、28的8在()位上,表示()个();2在()位上,表示()个()。   (3)、36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99里有()个十和()个一,它后面是()。   (4)、按照数据的顺序填数:   34、35、()、37 69、70、()、72   2、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下面再来看看这两道题。   (1)、在○里填入“>”、“<”、“=”。   15○20 11○9 8○8   (2)在66、25、9、89、75、100这些数中,最小的是(),的是()。   生回答后,问:“你怎么能这么快就知道哪个数最小,哪个数?”引导学生说出一位数比两位数小,两位数比三位数小,最终得出:位数多的数较大。   3、即时练习。   4、如果都是两位数,我们能不能也这么快的比出大小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手上有一些卡片,卡片上都是两位数,我们请两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抽取卡片,看看哪组抽取的卡片上的数更大。   开始游戏。   在游戏中使学生明白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   2、小结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比较大小,先看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更大;如果都是两位数,十位不同比十位,十位相同比个位。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2页的“做一做”,再指名学生说说是怎么比的。   2、你能说一说六十几有哪些数?(按顺序说一说)这些数与六十相比,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四十几在几十与几十之间?八十几比几十大,比几十小?   四、拓展题。   1、连线。(课件)   2、填上合适的数。   26□7 100>3□ 58<5□ 78<□2   3、你知道我是谁吗?(课件)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104页8、7、6加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有什么关系?(一样)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3:我想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教师对这3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3种方法。教师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9+8=17想的过程和8+9=17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2、(课件出示)1路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上来了7个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3、(课件出示)小兔找家:每个小兔身上有一个算式,每个小屋上有一个得数,学生做对后,小兔子就能回到自己家。   4、(课件出示)写算式。根据图中情景,写出算式,看哪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4   一。独立填写。   数学游戏   课题阅览室第二课时备课人   教学   二、数字游戏:   1、课题跳绳   教学   2、出示图片:   小松鼠捡了一大篮子松果,它吃了25个,篮子里还剩17个,谁知道小松鼠原来有几个松果?25+17=42(个)   3、告别了小松鼠,来到湖边,湖里的荷花粉红粉红的,一只只蜻蜓在空中飞舞,它们在找自己最喜欢的花朵,咱们帮它们找一找。独立连线P64看图连线。   4、快来看那边,大象妈妈正在考小象呢?   小象:我今年3岁。象妈妈:你出生时我29岁。   你们知道象妈妈今年多少岁吗?29+3=32(岁)   5、看那只淘气的小猴在干什么?给小鹿量身高。   小花:92厘米小点:73厘米小黄:比小花矮,比小点高   小黄可能多高?请选择:(56厘米73厘米80厘米95厘米)   6、几只笨熊想玩跷跷板,快来算一算,算好后帮它们把跷跷板画好。   7、数学活动:   淘气哥哥拿着20元钱去买玩具,他可以买什么?   出示图片:玩具枪:11元玩具汽车:21元洋娃娃:18元   玩具熊:13元拼图:7元积木:9元球:5元   小组讨论:有几种买法,每种买法花多少钱?找回多少钱?   8、数学游戏:   猜猜我是多少?   (1)我比38大17。 38+17=55   (2)我减13就是60。 60+13=73   (3)我加上20就是52。52-20=32   三、把得数排队:   68+17 94-48 62-18   82-35 38+25 49+27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23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和用数学进行一番回顾与,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中通过动手操作,发展个性,概括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归纳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和复习。   板书:和复习   二、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1、口算:   我们先进行口算练习,开火车回答。哪列火车来开呢?(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第一行和第一列共15道算式)。   提问:这道题(15-9)你是怎么口算的?谁有不同的想法?   2、初步感知规律:   ⑴刚才我们用各种方法口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现在老师把这15道口算算式卡片排成两行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可以按什么规律来给这些算式排排队呢?(先独立思考,后小组组织讨论)   ⑵第一行算式的被减数都一样,可以按减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队。第二行算式的减数都一样,可以按被减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队。下面,老师要让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给15个算式排排队。请小组长拿出黑色的袋子放在桌上,里面装的就是这15个算式。各个小组的同学要听从组长的安排,有的找算式,有的贴,分工合作,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配合得最好,排得又对又快。   ⑶学生动手操作。   ⑷小组展示,并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来排的。   ⑸:同学们真厉害,经过你们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了这么多种排法,真了不起。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还有21道算式,为了排列起来比较直观,我们先按照这种排法(③)来排   学生排法中:   ①排成两行的;   ②差相等的;   ③排成倒“7”字型的。你们能按照这种方法很快地排列出来吗?好,看看哪个小组又对又快又整齐。是这种排法的小组,就讨论一下,接下去怎么排?   3、运用规律,完成表格:   ⑴谁能说一说刚才我们排的这一行一列有什么规律呢?   ⑵接下来该排哪个算式呢?(师指11-8下面那一格)。请小组长拿出第二个袋子,里面装的是其余的21道算式卡片,小组合作,按照规律继续排下去。看看哪个小组排得又快又整齐。   ⑶学生动手操作。   4、,引导学生说出“20以内减法表”的规律。   ⑴竖着看,算式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你怎么知道差是从小到大的?   ⑵横着看,又有什么规律?你是怎么知道差是从小到大的?   ⑶除了这些,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怎么知道斜着看,差都一样?   ⑷掌握了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计算的时候做到又对又快。   三、应用规律,完成练习。   1、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相同的所有算式。   2、学生自由选择,想写差是几的算式就写差是几的算式(要求:差是相同的所有算式)。   3、课件出示游戏:摘苹果   开放性计算练习:13-()=613-()=11-214-()=()-()13-()〈616-()〈7   四、布置作业:练习五1——3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6   本单元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使学生能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会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很容易界定,所以例题及“想想做做”都以辨认左右作为教学重点,对于上下、前后,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获得认识。教材设计的学习活动有看图说话、游戏、操作等。   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   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进行表达;   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而且从其中的一句话可以推理得出另一句话。要体会这两句话之间的必然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同时说两句话,不要刻意进行这样的练习。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说出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2、联系自己的身体作出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要反复进行,让学生学会辨别左右。   “想想做做”第2、4、6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3、在开放的情境中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苹果上面是鸡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教学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说。图中的五种物体放在冰箱的四层里,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   二是语言结构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什么的上(下)面是什么”,也可以说“什么在什么的上(下)面”。在注意语言准确、完整的同时,鼓励说法多样,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但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   三是收集一些相关的语言,如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的下面是苹果;面包的上面是苹果,面包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苹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及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若干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小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请听他说了些什么?你们能帮上贝贝这个忙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结交好友为开头引入本课,唤起学生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操作感知: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设计意图】学生对各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经历认识各类物品特点的过程。)   (3)出示课件,揭示概念。课件出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图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4)齐读图形名称。   (5)板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生成,解决本课重点。)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别出示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辩认。   2、学生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3、亲身体验,感知特点。   (1)学生选一个喜欢的物体做好朋友,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4、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5、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游戏“看谁摸得准”。   1、老师与一生做游戏(示范)。   2、小组游戏。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设计意图】游戏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易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对各种形状形状物体的体验。   五、巩固练习(第37页1、2题)。   【设计意图】给每个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数数的过程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六、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或者参与运球游戏。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球能任意滚动。   2、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分小组进行合作完成,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逐步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七、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好朋友?他们的样子你都记下了吗?

7,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2的教案怎样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  积木(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圆柱)、水彩笔、方格纸、白纸、各种彩色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梳理回顾  (1)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就来搭积木。先请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搭什么。  学生小组内商量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搭边注意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是自己认识的?  (2)在学生活动后,指定几名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并介绍它们的形状,相机也让其他学生找一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二、探索中合作感知  (1)引导认识长方形。  ①看一看、摸一摸。  讲述介绍:(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有6个面。  布置操作: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  ②画一画。 动一动脑筋,把自己选择的面的形状在纸上画下来。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③比一比。 请小朋友把自己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家画的长方体的一个面,有的是这样的,有的是这样的……,  ④揭示名称。想象:让我们闭上眼睛把刚才看见的图形再想一想。  指出:像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但我们都把它们叫作长方形。
∠1=180°-2∠cef ∠2=180°-2∠cfe ∠1+∠2=360°-2(∠cef+∠cfe)=360°-2(180°-∠c)=2∠c

8,一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比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整体观察。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准确描述数之间的大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估测,渗透区间套的思想,在观察中比较,学会由观察情境图比较转化为数的比较。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4、学生能用一句话描述身边某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学重点: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教学流程:一、 创设情境,互动探究.1.(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韩国,日本得金牌记录统计图)(1)中国得的金牌与日本比怎么样?用符号怎样表示?韩国得的金牌与日本比怎么样?用符号怎样表示?(2)中国,韩国都比日本得的金牌多,想想他们多的程度一样吗?揭示多得多,多一些(3)日本比中国怎样?日本比韩国怎样?揭示少得多,少一些(4)谈话揭示课题.(5)选一个合适的词,说明中国与韩国的大小关系.二.合作学习,升华提高.1.出示课本第40面的金鱼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随便选两种比一比,用上今天学得词,说一说.2.完成第40面的做一做.第43面的第4题.三.游戏巩固新知.(猜数玩区间套游戏)四.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比多少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卡片、金鱼图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  教学设计  旧知回顾,揭示课题  1.数的组成(个别回答).  a.3个十和6个一是(  ).  b.7个十是(  ).  c.8个一和7个十组成(  ).  [此环节运用了知识迁移的规律,既是对旧知的回顾,又是为新知的铺垫,从而顺畅的揭示出课题.]  2.比较数的大小.  39○36 69○96 50○50+7  说出比较的方法.今天继续来学习“比多少”(板书课题).  游戏导入,引出新知  下面我们做个“猜猜看”的游戏,好吗?在老师手中有一些小棒,猜一猜大约有几根?(出示小棒.)  [采用“猜猜看”的游戏引入,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教学的开展.]  生1:我猜大约有70根.  生2:我猜大约有36根.  生3:我猜大约有100根.  生4:我猜大约有40根.  生5:我猜大约有21根.  ……  师:大家的答案有这么多,有的猜的答案又相差很多,到底谁猜的较准确呢?下面就这样,我们先数出一部分(先数出10根),让学生了解到10根有这么多,再观察其余的小棒,做第二次估计.  师:10根是这么多,请小朋友再猜一猜老师手中有多少根小棒.  生:有50根;有40根;有45根;有30根……

文章TAG:一年  一年级  年级  下册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下一篇